政務效率時代,阿里雲手中的三張王牌

政務效率時代,阿里雲手中的三張王牌

「創新政務雲,推動數字化。」

——胖頭陀


你用手機交過水費、買過電、給車交過罰金麼?這些西方國家無法想象的事情,在中國已成為日常。

“數字化”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科技術語。人們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被數字技術改變,政府服務的主體也在發生著微妙而深刻的變化。所以今天我們透過政府服務,談談政府網上政務能力。

從政務客戶的視角看阿里雲政務能力領先性

受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委託,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依據國辦印發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網上政務服務能力,開展了第三方評估工作,並於日前發佈了《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2018)》

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持續提高,各級地方政府不僅重視,而且採用了很多落地措施。這其中最出色的是浙江、江蘇和貴州,而今年已經是這三個省再次蟬聯三甲了。

政務效率時代,阿里雲手中的三張王牌

三省繼續保持領先,他們依靠的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做得早、投入多、體驗好。

2014年,浙江率先推出了“浙江政務服務網”,整合多個省市縣相關部門的政務服務資源,實現省市縣的數據直連,將行政審批從以往的“人跑腿”變成“數據跑腿”。

根據報告,浙江省“最多跑一次”實現率達87.9%、滿意率高達94.7%。今年兩會上,“最多跑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意味著政府對浙江政務服務的思路和方法是相當認可的。

在貴州,“雲上貴州”已成為中國政務雲的燙金名片。自2014年以來,“雲上貴州”已打通貴州省交通、環保、旅遊等多個部門和領域,達成省級政府資源的“互通、共享、開放”。貴州省政府還做出規定:非特殊情況,所有省級政務部門將不再自建機房,這也開創了國內的先河。

2015年,江蘇開始“互聯網+政務服務”的試點工作。2017年1月,江蘇政務服務“一張網”上線試運行;“江蘇12345在線”建成開通,成為全國首家以互聯網為引領,省市縣統一聯動的在線服務平臺。按照“網上批、快遞送、不見面”要求,江蘇省的政務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切實減少了企業和群眾跑動次數。

政務效率時代,阿里雲手中的三張王牌

雖然以上三個電子政務強省的流程、機制、建設和應用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它們的背後同樣體現了雲計算、大數據在政務領域的巨大作用,而且均得到了阿里雲的全力支撐。

三省背後一朵雲

2014年,阿里云為“浙江政務服務網”的上線提供技術支持,成為全國首個搭建在阿里雲上、省市縣三級採用一體化模式建設的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同一年,貴州省政府、雲上貴州公司聯合阿里雲開始共同建設“雲上貴州”雲平臺。而江蘇和阿里雲的合作開啟在2016年。當年10月,江蘇同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阿里云為政務服務一張網提供技術支持。

其實,阿里雲在很早的時候就觸及政務服務領域似乎是一個“偶然”。 阿里雲最早的初衷,與亞馬遜AWS如出一轍,就是為集團內部的各種業務,尤其是2C的淘寶、天貓等提供系統支持,但是做著做著就“越界”了。

阿里雲副總裁程璟介紹,以2012年的浙江省水利廳和阿里雲合作為例,老百姓通常不會主動上它的官網,只有颱風到來的時候,大家才會去看一下臺風走向。結果是颱風真正侵襲而來時,網站就會迅疾癱瘓,大家笑稱只需看什麼地方的網站癱瘓,就可以得知颱風到哪裡了。

“與阿里雲服務的雙十一相比,水利廳的應用場景可以說是非常簡單——利用雲計算的彈性能力,阿里雲幫助水利廳的網站實現了固若金湯,而且後期還在公眾服務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嘗試,得到了水利廳和民眾方面的一致好評。”程璟說。

其後順勢而來的雲上貴州、海關總署、國稅總局等項目,進一步錘鍊了阿里雲的政務服務能力,阿里雲的專有云技術也得以逐步完善,從規模性、產品的豐富度到安全可控性等方面,得到了政企客戶的高度認可。

到2017年3月正式推出其電子政務雲平臺——“中國政務雲”,阿里雲在政務領域走過了不平凡的五年,成長為一家得到廣泛認可的政務雲供應商。

電子政務的廣泛應用,在國內已經成為常態。“一方面這是因為技術成熟的緣故,另一方面則是社會需求所致。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政務雲使得政府可以更好地以數據的維度去審視社會和服務百姓。”程璟介紹。

從政府的視角而言,他們已經充分意識到,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基礎信息設施之一,傳統情況下的“專網”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時代的發展要求,基於互聯網的政務服務才是出路。

藉此,政府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數據的採集,使得“用數據科學決策”成為可能,同時實現政務服務的物理覆蓋最大化,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可以做到7×24的不間斷服務,而在以往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政務雲三張王牌

阿里雲能夠滿足政務用戶的各種需求,不過這並不是最核心的因素。在我看來,阿里雲之所以得到政務用戶的廣泛認同,其核心優勢主要在於三個方面,而這也是傳統硬件廠商所難以具備的能力。

01 目前中國市場上惟一的自主操作系統

說來有趣,作為全球頂尖的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在進入雲計算領域時,並沒有選擇互聯網產業最為流行的開源一途,而是從底層開始,從一行行的C++代碼壘起,不斷探索和去除BUG,經過多年的集測、壓測、性能測等環節,以大量的資源堆疊與優化出阿里雲飛天(Apsara)操作系統。

作為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可以將遍佈全球的百萬級服務器連接成一臺超級計算機,以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為社會提供計算能力。在研發之初,可能阿里雲並沒有刻意的考慮,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阿里雲天生就具有廣泛和深度的政務服務特性。

儘管過程可能痛苦無比,並且也曾經在內部飽受質疑,但是完全自研的飛天為阿里雲提供了對雲計算底層技術的全面把控力。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便可能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某些問題,也不必等待外部技術社區的跟進,阿里雲在內部就可以做到第一時間加以解決。

通過各種規模、不同類型的應用場景試煉,飛天的調度能力、數據能力、安全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雙十一、12306等大規模實踐的經驗,更成為飛天的鍊金石,促使其不斷進步與成長,解決了長期以來政企用戶雲計算應用的諸多桎梏。

這裡需要插播一則消息:4月21日,“飛天雲操作系統核心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得了中國電子信息技術年會的科技進步特等獎,這也是該獎項設立15年以來首次頒發的特等獎。

此外,阿里雲政務雲並不售賣硬件,而是幫助客戶搭建專有云再部署飛天系統。頗具說服力的是,阿里巴巴雙11天量交易背後就是依靠飛天系統調用的計算能力支持。

02 用互聯網的方法論為人民服務構建中臺策略

阿里雲的這張王牌其實是從18年曆史的阿里巴巴集團母體技術中溢出的。

阿里巴巴集團主要是以電子商務、支付為業務主體,是複雜的商業系統。這個業務又承載於互聯網之上,互聯網又具有海量的訪問請求和數據。這兩者的結合,形成了阿里巴巴集團業務系統的關鍵特點。

從購買軟件到技術自研,阿里巴巴為了應對極端複雜的商業和技術場景,在技術上、組織架構上都進行了廣泛的實踐,並進一步將此種實踐提升至中臺概念:用互聯網的架構方式來構建強大的業務和數據中臺,讓一線前臺有“空軍”支持,整合企業的數據能力和產品技術能力,構建“大中臺、小前臺”,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全面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不同於搜索、社交之類的應用系統,電子商務、支付業務特性決定了必須有很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用戶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時候,哪怕丟失了一般的搜索結果,用戶可能都沒有察覺。然而在電子商務應用中,每一筆訂單、每一個狀態、每一次支付都不能有絲毫差錯。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阿里巴巴在技術上、組織架構上都進行了廣泛的實踐,並進一步將此種實踐提升至“中臺”這樣的概念以及相伴而生的互聯網架構。

避免“煙囪式”IT架構,打通數據孤島和業務孤島

傳統的IT架構體系中,業務系統之間是分隔開來,面向不同的應用。在計算力並不充裕的過去,這種做法的最大好處是相對高效,但是硬傷在於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個的系統孤島,數據至死不相往來,價值無法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原子化”產品能力,避免重複造輪子

阿里巴巴所有業務部門的核心技術能力以數字化形式沉澱到中臺體系。這樣創新業務可以直接調用中臺的技術能力,不必再從頭搭建一套系統,從而低成本起跑,迅速適應市場變化。在節省了前端開發成本的同時,大大提升了系統的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這也正是阿里巴巴的中臺戰略和互聯網架構。

一開始在面向包括政務雲在內的各種企業級應用需求時,阿里雲就採用了適用於基於中臺的全新互聯網架構。這種架構代表著大量的互聯網技術,並且在機制上保證了新的技術會被不斷融入進去。

群眾“最多跑一次”,數據中臺要打通

具體到政務服務領域,由於阿里雲的企業級互聯網架構能夠有效做到政務系統的上下貫通,實現數據資源互通共享,消除既往煙囪式建設帶來的數據孤島弊病,因此也就得到越來越多政府部門的青睞。

03 技術能力、產品佈局和行業解決方案日趨完善

政務服務會面對複雜的應用場景麼?換句話說,政府對前沿技術有需求麼?答案是:當然!

以交通場景為例。目前的交通管理中,交管部門越來越倚重交通攝像頭分析、判斷、預測路況,從而改善交通管理,提高通行效率。但這種海量的非結構化的交通視頻數據依靠傳統的技術手段根本無法處理。

在程璟看來,政府要解決高效城市治理,提升服務質量的問題。“如何統籌城市數據資源,做到城市一級的數據的資源的匯聚整合,去發揮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這是政府可能會嘗試的領域。”

也正是基於這種邏輯,阿里雲提出了ET城市大腦,從交通的維度幫助政府提供效率。而隨著物聯網城市的構建,地下管網、電力、交通設施等城市基礎建設都將實現聯網,政府基於計算實現社會管理、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城市大腦依賴的就是阿里雲處理海量數據的計算能力。令人信服的是,阿里雲在歷年的雙11中應對交易、支付峰值的技術得到了歷練。

目前,阿里雲的貨架上包括了139款產品,以及工業、政務服務、農業等近205套行業解決方案。產品構建涵蓋了IaaS、PaaS、SaaS,從彈性計算、存儲、安全到異構計算、大數據、垂直行業解決方案的完備的雲計算產品體系。

阿里雲目前在全球18個地域部署43個可用區,在亞洲建了規模最大的計算平臺。這也意味著阿里雲有能力將國內的技術能力輸出到海外市場。

政務效率時代

世界已經來到了數字經濟時代,而中國世界領先。根據《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年)》,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3%,佔GDP的比重達到32.9%。隨著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智能製造工程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全面推進,數字技術的自主性愈發重要。

而手裡握著“自主操作系統飛天”、“中臺戰略方法論”、“產品技術佈局完善”三張王牌的阿里雲,通過在眾多新型技術方面的研發以及技術積累,真正做到了幫助政府服務民生與地方產業經濟,切實發揮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應。

以數字中國為契機,針對政務雲客戶通常需要貼身服務的特性,習慣了“互聯網思維”的阿里雲將會在2018年進一步加大區域的服務資源覆蓋,以優質的產品+服務的組合,助力政府實現管理的效率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