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圍爐夜話》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神閒氣靜,智深勇沉」上卷一

完整《圍爐夜話》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神閒氣靜,智深勇沉」收藏!(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為了方便你的查閱請在文章標題的右下方關注我們哦!)

完整《圍爐夜話》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神閒氣靜,智深勇沉」上卷一


《圍爐夜話》全文及譯文

  圍爐夜話 寒夜圍爐,田家婦子之樂也。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不將虛此良夜乎?餘識字農人也。

  歲晚務閒,家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心有所得,輒述諸口,命兒輩繕寫存之,題曰圍爐夜話。但其中皆隨得隨錄,語無倫次且意淺辭蕪,多非信心之論,特以課家人消永夜耳,不足為外人道也。

  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則幸甚。

  咸豐甲寅二月既望 王永彬書於橋西館之一經堂

  【原文】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

  神閒氣靜,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幹大事的本領。

  【原文】

  薄族者,必無好兒孫。薄師者,必無佳子弟。吾所見亦多矣。

  恃力者,忽逢真敵手。恃勢者,忽逢大對頭。人所料不及也。

  【原文】

  飽暖人所共羨,然使享一生飽暖,而氣昏志惰,豈足有為飢寒人所不甘。

  然必帶幾分飢寒,則神緊骨堅,乃能任事。

  【原文】

  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客登座上,無焦頭爛額之人。

  【原文】

  不必於世事件件皆能,惟求與古人心心相印。

  【原文】

  不能縮頭者,且休縮頭。可以放手者,便須放手。

  【原文】

  不鏡於水而鏡於人,則吉凶可監也。

  不蹶於山而蹶於垤,則細微宜防也。

  【原文】

  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工夫。

  【原文】

  不與人爭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原文】

  卜筮以龜筮為重,故必龜從筮從,乃可言吉。若二者,有一不從,

  或二者俱不從,則宜其有兇無吉矣。乃洪範稽疑之篇,則於龜從筮逆者,

  仍曰作內吉。於龜筮共違於人者,仍曰用靜吉,是知吉凶在人,

  聖人之垂戒深矣。人誠能作內而不作外,用靜而不用作,循分守常,

  斯亦安往而不吉哉。

  【原文】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興。

  貧賤非辱,貧賤而諂求於人者為辱。

  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於世者為榮。

  【原文】

  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原文】

  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耍亦無多,靜而鎮之,則自止矣。

  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淡而置之,則自消矣。

  【原文】

  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

  【原文】

  每見待子弟,嚴厲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繫也。

  又見有子弟,聰穎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轉為上達,則父兄之培植所關也。

  【原文】

  每見勤苦之人,絕無癆疾。顯達之士多出寒門。此亦盈虛消長之機,自然之理也。

  【原文】

  謾誇富貴顯榮,功德文章,要可傳諸後世。

  任教聲名暄赫,人品心術,不能瞞過吏官。

  【原文】

  門戶之衰,總由於子孫之驕惰。風俗之壞,多起於富貴之淫奢。

  【原文】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

  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原文】

  明犯國法,罪累豈能幸逃?白得人財,賠償還要加倍。

  【原文】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無不肖。

  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

  可知父兄教子弟,必證其身以率之,無庸徒事言詞也。

  君子無過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

  可知君子處小人,必平其氣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原文】

  富不肯讀書,貴不肯積德,錯過可惜也。

  少不肯事長,愚不肯親賢,不祥莫大焉。

  【原文】

  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

  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

  【原文】

  富家慣習驕奢,最難教子。寒士欲謀生活,還是讀書。

  【原文】

  發達雖命定,亦由肯做工夫。福壽雖天生,還是多行陰騭。

  【原文】

  伐字從戈,矜字從矛,自伐自矜者,可為大戒。

  仁字從人,義字從我,講仁講義者,不必遠求。

  【原文】

  凡遇事物突來,必熟思審處,恐貽後悔。

  不幸家庭釁起,須忍讓曲全,勿失舊歡。

  【原文】

  凡事謹守規模,必不大錯。一生但足衣食,便稱小康。

  【原文】

  凡事勿徒委於人,必身體力行,方能有濟。

  凡事不可執於己,必廣思集益,乃罔後艱。

  【原文】

  凡人世險奇之事,決不可為。

  或為之而幸獲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視為常然也。

  可以為常者,必其平淡無奇,如耕田讀書之類是也。

  【原文】

  風俗日趨於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

  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之大人,光爭日月。

  【原文】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原文】

  打算精明,自謂得計,然敗祖父之家聲者,必此人也。

  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者,必此人也。

  【原文】

  德澤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

  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斷不負苦心。為善者,須當自信。

  【原文】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大權,其感尤速。

  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原文】

  淡中交耐久。靜裡壽延長。

  【原文】

  但患我不肯濟人,休患我不能濟人。

  須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原文】

  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

  【原文】

  但作裡中不可少之人,便為於世有濟。

  必使身後有可傳之事,方為此生不虛。

  【原文】

  待人宜寬,惟待子孫不可寬。行禮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原文】

  敵加於己,不得已而應之,謂之應兵,兵應者勝。

  利人土地,謂之貪兵,兵貪者敗。此魏相論兵語也。

  然豈獨用兵為然哉?凡人事之成敗,皆當作如是觀。

  【原文】

  地無餘利,人無餘力,是種田兩句要言。

  心不外馳,氣不外浮,是讀書兩句真訣。

  【原文】

  道本足於身,切實求來,則常若不足矣。

  境難足於心,盡行放下,則未有不足矣。

  【原文】

  讀書不下苦功,妄想顯榮,豈有此理?

  為人全無好處,欲邀福慶,從何得來?

  【原文】

  讀論語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為法。

  讀論語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自興。

  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

  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

  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

  所行無一毫苟且處,便為鄉黨仰望之人。

  【原文】

  東坡志林有云:

  人生耐貧賤易,耐富貴難;安勤苦易,安閒散難;

  忍疼易,忍癢難;能耐富貴、安閒散、忍癢者,必有道之士也。

  餘謂如此精爽之論,足以發人深省,

  正可於朋友聚會時,述之以助清談。

  【原文】

  多記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閒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規箴。

  【原文】

  敦厚之人,始可託大事,故安劉氏者,必絳侯也。

  謹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興漢室者,必武侯也。

  【原文】

  天地生人,都有一個良心。苟喪此良心,則人去禽獸不遠矣。

  聖賢教人,總是一條正路。若舍此正路,則常行荊棘之中矣。

  【原文】

  天地無窮期,光陰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

  富貴有定數,學問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

  【原文】

  天雖好生,亦難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禍之天。

  【原文】

  天下無憨人,豈可妄行欺詐?世上皆苦人,何能獨享安閒?

  【原文】

  天有風雨,人以宮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車通之。

  是人能補天地之闕也,而可無為乎?

  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賦之;人有形質,地以六穀養之。

  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原文】

  圖功未晚,亡羊尚可補牢。虛慕無成,羨魚何如結網。

  【原文】

  桃實之肉暴於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

  食之而種其核,猶饒生氣焉。此可見積善者有餘慶也。

  慄實之肉秘於內,深自防護,人乃破而食之。

  食之而棄其殼,絕無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原文】

  念祖考創家基,不知風霜沭雨,

  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貽後世。

  為子孫計長久,除卻讀書耕田,

  恐別無生活,總期克勤克儉,毋負先人。

  【原文】

  能結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

  肯親近耆德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原文】

  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

  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鑑之。

  草春榮而冬枯,至於極枯,則又生矣。

  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原文】

  浪子回頭,仍不慚為君子。貴人失足,便貽笑於庸人。

  【原文】

  魯如曾子,於道獨得其傳,可知資性不足限人也。

  貧如顏子,其樂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

  【原文】

  論事須真識見。做人要好聲名。

  【原文】

  觀規模之大小,可以知事業之高卑。

  察德澤之淺深,可以知門祚之久暫。

  【原文】

  觀周公之不驕不吝,有才何可自矜?

  觀顏子之若無若虛,為學豈容自足?

  【原文】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

  觀山嶽悟其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

  對綠竹得其虛心,對黃華得其晚節,

  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遊覽處皆師友也。

  【原文】

  耕讀固是良謀,必工課無荒,乃能成其業。

  仕宦雖稱顯貴,若官箴有玷,亦未見其榮。

  【原文】

  耕所以養生,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

  而後世乃假以謀富貴矣。

  衣取其蔽體,食取其充飢,此衣食之實用也,

  而時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原文】

  古今有為之士,皆不輕為之士。鄉黨好事之人,必非曉事之人。

  【原文】

  古之克孝者多矣,獨稱虞舜為大孝,蓋能為其難也。

  古之有才者眾矣,獨稱周公為美才,蓋能本於德也。

  【原文】

  古人比父子為橋梓,比兄弟為花萼,比朋友為芝蘭。

  敦倫者,當即物窮理也。

  今人稱諸生曰秀才,稱貢生曰明經,稱舉人曰孝廉。

  為士者,當顧名思義也。

  【原文】

  郭林宗為人倫之鑑,多在細微處留心。

  王彥方化鄉里之風,是從德義中立腳。

  【原文】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謂予智,終是糊塗。

  【原文】

  孔子何以惡鄉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心腸。

  【原文】

  看書須放開眼孔。做人要立定腳根。

  【原文】

  陶侃運甓官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

  謝安圍別墅,其鎮定非學而能也。

  【原文】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原文】

  和平處事,勿矯俗以為高。正直居心,勿機關以為智。

  【原文】

  和氣迎人,平情應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時。

  【原文】

  和為祥氣,驕為衰氣,相人者,不難以一望而知。

  善是吉星,惡是兇星,推命者,豈必因五行而定。

  【原文】

  何謂享福之人?能讀書者便是。何謂創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原文】

  何者為益友?凡事肯規我之過者是也。

  何者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原文】

  濟世雖乏貲財,而存心方便,即稱長者。

  生資雖少智慧,而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原文】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蠢而多財則益其過,

  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原文】

  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

  【原文】

  見人行善,多方贊成。見人過舉,多方提醒,

  此長者待人之道也。

  聞人譽言,加意奮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

  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原文】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於靠他人。

  家之富厚者,積田產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保。

  不如廣積陰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

  家之貧窮者,謀奔走以給衣食,衣食未必能充。

  何若自謀本業,知民生在勤,定當有濟。

  【原文】

  家之長幼,皆倚賴於我,我亦嘗體其情否也。

  士之衣食,皆取資於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原文】

  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人雖富貴,不可忘力穡艱辛。

  【原文】

  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

  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原文】

  教弟子於幼時,便應有正大光明氣象。

  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

  【原文】

  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原文】

  儉可養廉,覺茅舍竹籬,自饒清趣。

  靜能生悟,即鳥啼花落,都是化機。

  【原文】

  進食需箸,而箸亦只隨其操縱所使,於此可悟用人之方。

  作書需筆,而筆不能必其字畫之工,於此可悟求己之理。

  【原文】

  講大經綸,只是落落實實。有真學問,決不怪怪奇奇。

  【原文】

  謹守父兄教條,沉實謙恭,便是醇潛子弟。

  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儉,定為悠久人家。

  【原文】

  居易俟命,見危授命。言命者,總不外順受其正。

  木訥近仁,巧令鮮仁。求仁者,即可知從入之方。

  【原文】

  君子存心但憑忠信,而婦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落得為君子。

  小人處世盡設機關,而鄉黨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原文】

  君子以名教為樂,豈如稽阮之逾閒。

  聖人以悲憫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原文】

  齊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

  【原文】

  氣性不和平,則文章事功,俱無足取。

  語言多矯飾,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

  【原文】

  氣性乖張,多是夭亡之子。語言深刻,終為福薄之人。

  【原文】

  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

  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

  【原文】

  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處人。

  【原文】

  錢能福人,亦能禍人,有錢者不可不知。

  藥能生人,亦能殺人,用藥者不可不慎。

  【原文】

  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雲過眼,已立見其消亡。

  奸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原文】

  清貧,乃讀書人順境。節儉,即種田人豐年。

  【原文】

  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原文】

  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氣所鍾,鬼神亦為之呵護。

  聖經賢傳,乃古今命脈所繫,人物悉賴以裁成。

  【原文】

  行善濟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為快意。

  逞奸謀事,事難必其穩便,可惜他徒自壞心。

  性情執拗之人,不可與謀事也。機趣流通之士,始可與言文也。

  【原文】

  小心謹慎者,必善其後,惕則無咎也。

  高自位置者,難保其終,亢則有悔也。

  【原文】

  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遠,雲飛而不礙空。

  【原文】

  心能辨是非,處事方能決斷。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汙。

  【原文】

  兄弟相師友,天倫之樂莫大焉。閨門若朝廷,家法之嚴可知也。

  【原文】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分,則不敢虛驕矣。

  想到他日是那樣下場,則可以發憤矣。

  【原文】

  知過能改,便是聖人之徒。惡惡太嚴,終為君子之病。

  【原文】

  能知往日所行之非,則學日進矣。

  見世人之可取者多,則德日進矣。

  【原文】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汙,無足有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

  【原文】

  治術本乎儒術者,念念皆仁厚也。

  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虛浮也。

  【原文】

  忠實而無才,尚可立功,心志專壹也。

  忠實而無識,必至僨事,意見多偏也。

  【原文】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來。

  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二途不無奸險人藏其內。

  【原文】

  種田人,改習廛市生涯,定為敗路。

  讀書人,甘與衙門詞訟,便入下流。

  正己,為率人之本。守成,念創業之艱。

  【原文】

  正而過則迂,直而過則拙,故迂拙之人,猶不失為正直。

  高或入於虛,華或入於浮,而虛浮之士,究難指為高華。

  【原文】

  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傑出之人。

  【原文】

  處境太求好,必有不好事出來。學藝怕刻苦,還有受苦時在後。

  【原文】

  處世以忠厚人為法。傳家得勤儉意便佳。

  【原文】

  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

  【原文】

  處事要寬平,而不可有鬆散之弊。

  持身貴嚴厲,而不可有激切之形。

  【原文】

  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

  立業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原文】

  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滿抱皆春風和氣。

  昧暗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原文】

  川學海而至海,故謀道者,不可有止心。

  莠非苗而似苗,故窮理者,不可無真見。

  【原文】

  常人突遭禍患,可決其再興,心動於警惕也。

  大家漸及消亡,難期其復振,勢成於因循也。

  【原文】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

  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原文】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自足矣。

  常思某人德業勝於我,某人學問勝於我,則可以自慚矣。

  【原文】

  成大事功,全仗著赤心斗膽。有真氣節,才算得鐵面銅頭。

  【原文】

  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暴殄天物,自應折磨兒孫。

  【原文】

  程子教人以靜,朱子教人以敬。靜者,心不妄動之謂也。

  敬者,心常惺惺之謂也。又況靜能延壽,敬則日強。

  為學之功在是,養生之道亦在是。靜敬之益人大矣哉,學者可不務乎?

  【原文】

  世風之狡詐多端,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

  末俗以繁華相向,終覺冷淡處趣味彌長。

  【原文】

  世之言樂者,但曰讀書樂、田家樂。可知務本業者,其境常安。

  古之言憂者,必曰天下憂、廊廟憂。可知當大任者,其心良苦。

  【原文】

  士必以詩書為性命。人須從孝悌立根基。

  【原文】

  士既知學,還恐學而無恆。人不患貪,只要貧而有志。

  【原文】

  事但觀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盡其當然,乃可聽其自然。

  【原文】

  事當難處之時,只讓退一步,便容易處矣。

  功到將成之候,若放鬆一著,便不能成矣。

  【原文】

  勢利人裝腔做調,都只在體面上鋪張,可知其百為皆假。

  虛浮人指東畫西,全不向身心內打算,定卜其一事無成。

  【原文】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一昧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原文】

  數雖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數亦難違。

  變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無失,變亦能御。

  奢侈足以敗家,慳吝亦足以敗家。

  奢侈之敗家,猶出常情,而慳吝之敗家,必遭奇禍。

  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

  庸愚之覆事,猶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見大凶。

  【原文】

  捨不得錢,不能為義士。捨不得命,不能為忠臣。

  【原文】

  守分安貧,何等清閒,而好事者,偏自尋煩惱。

  持盈保泰,總須忍讓,而恃強者,乃自取滅亡。

  【原文】

  守身必嚴謹,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

  養心須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為也。

  【原文】

  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於父母。創業還須深慮,恐貽害於子孫。

  【原文】

  善謀生者,但令長幼內外,勤修恆業而不必富其家。

  善處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審定章程而不必利於己。

  【原文】

  山水是文章化境。煙雲乃富貴幻形。

  【原文】

  身不飢寒,天未嘗負我。學無長進,我何以對天?

  【原文】

  神傳於目,而目則有胞,閉之可以養神也。

  禍出於口,而口則有唇,闔之可以防禍也。

  【原文】

  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學業之美於德行,不僅文章。

  【原文】

  盛衰之機,雖關氣運,而有心者,必責諸人謀。

  性命之理,固極精微,而講學者,必求其實用。

  【原文】

  儒者多文為富,其文非時文也。君子疾名不稱,其名非科名也。

  【原文】

  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

  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

  【原文】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醫。

  【原文】

  人得一知己,須對知己而無慚。士既多讀書,必求讀書而有用。

  【原文】

  人皆欲貴也,請問一官到手,怎樣施行?

  人皆欲富也,且問萬貫纏腰,如何佈置?

  【原文】

  人皆欲會說話,蘇秦乃因會說話而殺身。

  人皆欲多積財,石崇乃因多積財而喪命。

  【原文】

  人之生也直,人苟欲生,必全其直。

  貧者士之常,士不安貧,乃反其常。

  【原文】

  人之足傳,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原文】

  人知佛老為異端,不知凡背乎經常者,皆異端也。

  人知楊默為邪說,不知凡涉於虛誕者,皆邪說也。

  【原文】

  人生不可安閒,有恆業,才足收放心。

  日用必須簡省。杜奢端,即以昭儉德。

  【原文】

  人生境遇無常,須自謀一吃飯本領。

  人生光陰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原文】

  人雖無艱難之時,要不可忘艱難之境。

  世雖有僥倖之事,斷不可存僥倖之心。

  【原文】

  人心統耳目官骸,而於百體為君,必隨處見神明之宰。

  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終身無安逸之時。

  【原文】

  人稱我善良,則喜。稱我兇惡,則怒。

  此可見兇惡非美名也,即當立志為善良。

  我見人醇謹,則愛。見人浮躁,則惡。

  此可見浮躁非佳士也,何不反身為醇謹。

  【原文】

  自奉必減幾分方好。處世能退一步為高。

  【原文】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

  古人以往之得失,且不必論,但須論己。

  【原文】

  自家富貴不著意裡,人家富貴不著眼裡,此是何等胸襟!

  古人忠孝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

  【原文】

  自虞廷立五倫為教,然後天下有大經。

  自紫陽集四子成書,然後天下有正學。

  【原文】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

  則體孔子之言以勞之,勿溺愛以長其自肆之心。

  子弟天性已壞,教難行也,

  則守孟子之言以養之,勿輕棄以絕其自新之路。

  【原文】

  紫陽補大學格致之章,恐人誤入虛無,

  而必使之即物窮理,所以維正教也。

  陽明取孟子良知之說,恐人徒事記誦,

  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原文】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見塵世之間,已分天堂地獄。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輩,不隔聖域賢關。

  【原文】

  最不幸者,為勢家女作翁姑。最難處者,為富家兒作師友。

  【原文】

  財不患其不得,患財得而不能善用其財。

  祿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原文】

  才覺已有不是,便決意改圖,此立志為君子也。

  明知人議其非,偏肆行無忌,此甘心為小人也。

  【原文】

  在世無過百年,總要作好人、存好心,留個後代榜樣。

  謀生各有恆業,那得管閒事、說閒話,荒我正經工夫。

  【原文】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

  講性命之學者,不可無經濟之才。

  【原文】

  聰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纊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

  耕讀何妨兼營,古人有出而負耒,入而橫經者矣。

  【原文】

  縱容子孫偷安,其後必至耽酒色而敗門庭。

  專教子孫謀利,其後必至爭貲財而傷骨肉。

  【原文】

  夙夜所為,得無抱慚於裘影。光陰已逝,尚期收效於桑榆。

  【原文】

  矮板凳,且坐著。好光陰,莫錯過。

  【原文】

  偶緣為善受累,遂無意為善,是因哽廢食也。

  明識有過當規,卻諱言有過,是護疾忌醫也。

  【原文】

  耳目口鼻,皆無知識之輩,全靠著心作主人。

  身體髮膚,總有毀壞之時,要留個名稱後世。

  【原文】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

  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原文】

  一室閒居,必常懷振卓心,才有生氣。

  同人聚處,須多說切直話,方見古風。

  一生快活皆庸福。萬種艱辛出偉人。

  【原文】

  一言足以招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

  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原文】

  以漢高祖之英明,知呂后必殺戚姬,

  而不能救止,蓋其禍已成也。

  以陶朱公之智計,知長男必殺仲子,

  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難宥乎。

  【原文】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從,而自反無愧,切勿曲以求榮也。

  以誠心待人,人或不諒,而歷久自明,不必急於求白也。

  【原文】

  義之中有利,而尚義之君子,初非計及於利也。

  利之中有害,而趨利之小人,並不顧其為害也。

  【原文】

  意趣清高,利祿不能動也。志量遠大,富貴不能淫也。

  【原文】

  憂先於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於事。

  此唐使李絳語也。其警人之意深矣,可書以揭諸座右。

  【原文】

  堯舜大聖,而生朱均。瞽鯀之愚,而生舜禹。揆以餘慶殃之理,似覺難憑。

  然堯舜之聖,初未嘗因朱均而減。瞽鯀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

  所以人貴自立也。

  【原文】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

  【原文】

  有真性情須有真涵養。有大識見乃有大文章。

  【原文】

  有守雖無所展布,而其節不撓,故與有猷有為而並重。

  立言即未經起行,而於人有益,故與立功立德而並傳。

  【原文】

  有生資,不加學力,氣質究難化也。

  慎大德,不矜細行,形跡終可疑也。

  【原文】

  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然而日章也。

  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原文】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學以愈愚也,人而不學,則昏昧無知,愚不能愈矣。

  【原文】

  言不可盡信,必揆諸理。事未可遽行,必問諸心。

  【原文】

  嚴近乎矜,然嚴是正氣,矜是乖氣,故持身貴嚴而不可矜。

  謙似乎諂,然謙是虛心,諂是媚心。故處世貴謙而不可諂。

  【原文】

  顏子之不校,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

  子貢之無諂,原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原文】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慾既勝天理或亡。

  故有道之士,必使飲食有節,男女有別。

  【原文】

  隱微之衍,即幹憲典,所以君子懷刑也。

  技藝之末,無益身心,所以君子務本也。

  【原文】

  無論作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

  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

  【原文】

  無執滯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氣,便非本色人。

  【原文】

  無財非貧,無學乃為貧。無位非賤,無恥乃為賤。

  無年非夭,無述乃為夭。無子非孤,無德乃為孤。

  【原文】

  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伍子胥報父兄之仇而郢都滅,

  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可知人心足恃也。

  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生,

  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還也。

  【原文】

  為學不外靜敬二字。教人先去驕惰二字。

  【原文】

  為鄉鄰解紛爭,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

  為世俗談因果,使知報應不爽,亦勸善之方也。

  【原文】

  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

  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原文】

  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

  作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

  【原文】

  文行忠信,孝悌恭敬,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

  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孔門為學之序也,今但學其藝而已。

  【原文】

  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原文】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

  聖人不責人無過,惟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原文】

  與朋友交遊,須將他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

  對聖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原文】

  與其使鄉黨有譽言,不如令鄉黨無怨言。

  與其為子孫謀產業,不如教子孫習恆業。

  【原文】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則向善必篤也。

  聽切實話,覺得津津有味,則進德可期也。

  餘最愛草廬日錄有句雲:澹如秋水貧中味,和若春風靜後功。

  讀之覺矜平躁釋,意味深長。

  【原文】

  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終能上人。

  【原文】

  用功於內者,必於外無所求。飾美於外者,必其中無所有。

  一、教於幼正大光明,檢於心憂勤惕厲

  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

  [註釋]

  氣象:氣概,人的言行態度。檢:檢討,反省。身心:身指所言所行,心指所思所想。憂勤惕厲:擔憂不夠勤奮,戒懼無所砥礪。

  [譯文]

  教導晚輩要從幼年時開始,便培養他們凡事應有正直、寬大、無所隱藏的氣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思想,不能沒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礪的修養。

  [評語]

  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往往決定於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決定於童年的教養。因此,教養孩子必須自幼時,便培養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及一種正直寬大的胸懷;那麼長大以後,無論在何種境況,也總能保持一種雍容大度的氣質。

  為人在平日的生活中,便要養成隨時自我反省的修養,所謂“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總可以由身心兩方面來反省所作所為,是否有怠惰而不夠勤奮的地方呢?如果有這種現象,而還不覺得憂心,若不是對不起別人,就是對不起自己的生命了;所思所想,是否缺乏自我砥礪的警惕呢?如果有這種情形,那麼便失去了向上的生命力,沒有進步便是退步。怎可不隨時自我警惕呢?

  本篇前段言幼童的教養,後段言成人的修養,皆由內在要求起,十分重要。

  二、交遊要學友之長,讀書必在知而行

  與朋友交遊,須將他們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對聖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註釋]

  交遊:和朋友往來交際。好處:優點、長處。

  [譯文]

  和朋友交往共遊,必須仔細觀察他的優點和長處,用心地學習,才能領受到朋友的益處。對於古聖先賢所留下的話,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體味到到書中的言語。

  [評語]

  朋友往往是很好的老師,怎麼說呢?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長處是我所當學,短處是我的借鑑。交朋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漫不經心地交朋友,或是隻交一些酒肉朋友,很可能只學到朋友的短處,而學不到處。如此一來,自己不但毫無長進,反而日漸退步,交朋友便成為有害的事了。因此與朋友交往,不只想在一起遊玩,應在言行舉止中,觀察朋友的長處,誠心誠意地學習。自己更要分辨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好的才該學,不好的不該學,那麼無論什麼朋友,對自己都是益友了。

  我們讀書,對於古聖賢乃至於當代聖賢的言語,如果只是口譯心思,而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的話,並不能真正得到讀書的好處。只有將書上的良言,付諸日常的應對進退、待人處世中,才是真正的“讀書”。所為,“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能活用書中的知識,成為日常生活的智慧,就會變成不知變通、迂腐守舊的“冬烘先生”了。

  三、勤以補拙,儉以濟貧

  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註釋]

  惟:只有。妨:障礙,有害。

  [譯文]

  貧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只要力求節儉,總是還可以過的。天性愚笨沒有什麼關係,只要自己比別人更勤奮學習,還是可以跟得上別人的。

  [評語]

  人難免有潦倒的時候,這倒不一定關乎才能。有時時局動盪,有時懷才不遇,有時甚至經商失敗,都可能教人變得十分貧窮。貧窮的日子長短不定,如果不節儉,很可能連短時間的貧窮也捱不下。所以人處貧困中更要節儉,再慢慢謀求寬裕之道;只要認真做事,總能勉強過活,而不致在貧窮的逼迫下失了正道。人一生下來,有的人天資聰穎,舉一反三;有的人卻天資愚魯,不能一下子把很多事情學好。天資愚魯並不是絕對的,因為人的聰明有先天的能力,也有後天的經驗。有的人先天的條件很好,卻不知後天的努力,再好的天賦一旦荒廢,和愚魯的人也無差別。有的人天資雖不好,即努力勤學,不斷充實自己的經驗,聰明的人做一遍,他做十遍,以後的成就卻比聰明而不學的人大得多。這就說明了努力和勤奮的重要性。

  四、話說平常卻穩法,為人本分常快活

  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看者甚少。

  [註釋]

  穩當:安穩而妥當。本分:安分守己。

  [譯文]

  既安穩又妥當的言語,經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驚奇的,所以喜歡聽這種話的人並不多。一個人能安守本分,不希求越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夠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評語]

  講話並不是表演,因為講話最重要的是平實與可靠。但是平實與可靠的話就像土地一般,不會引人注目,不過,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踩著它,否則就會跌倒。吸引人的話,往往新奇、誇張,所以讓人驚奇、讚歎,但是未必可靠。就像空中樓閣,看來迷人卻無法上去;或像沙堡,看來實在,一腳踩下卻陷入坑中。可是一般人都喜歡聽虛妄的話,而不喜歡聽平實的話,因為平實的話往往缺乏刺激味。

  人生在世都希望過得快活。很多人總以為要有高樓的大廈、轎車美人,才算快活,因此違法犯紀,使得原本快活的生活,變得不快活。即使沒有做出違法的事,但是心中的妄求無數,也把原本可以快活的心境弄得疲憊不堪。如果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一步一步提升生活的品質和生命的境界,那才是既穩妥又快活的。因為,沒有妄想來擾亂生活,便不會做出任何逾越法紀的事,讓本人及自己的親人受苦。可惜很多人並不會如此想。

  五、處事、讀書之道

  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

  [註釋]

  代人作想:替他人設身處地著想;想想別人的處境。切己;自己切實地。

  [譯文]

  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多替別人著想,看看是否會因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讀書卻必須自己切實地用功。因為學問是自己的,別人並不能代讀。

  [評語]

  每個人都容易成為一個利己的人,而不容易成為利他的人。但是處世久了,當可以瞭解,並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斤斤計較。有時處處為己,不見得能快樂,也不見得能佔到多少便宜,反而招人怨恨。因為人在為已時,往往侵犯甚至破壞了他人的利益,別從遭受了損害,即使不報復,也會心存怨恨。何況,天下的事難以預料,今日你不給別人方便,他日別人逮到機會,也不予你方便。所以做人要寬厚,多為他人著想,能幫助他人的時候,不要吝於伸出援手,至少,也要無愧於心。

  讀書是自己的事,讀得好,學問是自己的;讀得不好,別人也無法幫你讀。但是,“學問為濟世之本”,學問不紮實,任憑理想多高,也無法實現,即使有再好的機會,也沒有能力把握住。父母、親戚、朋友,雖然能在各方面扶助自己,但是惟有讀書,是他們幫不上忙的;因此,一定要切實地要求自己讀好書,才能談自我實現與服務社會。

  六、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註釋]

  信:信用、信譽。立身:樹立自身。恕:推己及人之心。接物:與別人交際。

  [譯文]

  一個“信”字是吾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只要是人,都不可沒有信用。一個“恕”字,是與他人交往時最重要的品德,因為恕即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能推己及人,便不會做出對不起他人的事,於己於人皆有益,所以值得終生奉行。

  [評語]

  《說文》上對“信”的解釋是“人言也,人言則無不信者,故從人言。”由此可知,“信”就是人所講的話,不是人講的話才會無“信”。一個人如果無“信”,別人也就不把你當人看待,那麼你又有什麼顏面和別人交往呢?我們都說,沒有信用的人就是沒有人格的人,沒有人敢和他交往,因為怕自己的付出會換來謊話。沒有信用的公司,更是沒有人敢和它做生意,免得受騙。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信”是多麼重要,所以說它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在社會上做事,不能只為自己的立場著想,總要把自己和別人的境況互調想過,才能客觀地處理事情,既不會傷害別人,也不會判斷不公。許多事都是要許多人合作才能成功,而“恕”便是許多人在一起不會產生糾紛和磨擦的潤滑濟,所以說它是與人交際最重要的修養,值得終生奉行。

  七、不因說話而殺身,勿為積財而喪命

  人皆欲會說話,蘇秦乃因會說而殺身;人皆欲多積財,石崇乃因多積財而喪命。

  [註釋]

  蘇秦:戰國時縱橫家,口才極佳,遊說六國合縱以抗秦,使春國不敢窺函谷關有十五年,後至齊,被文齊大夫所殺。石崇:晉人,富可敵國,國生活豪奢遭忌而被殺。

  [譯文]

  人都希望自己有極佳的口才,但是戰國的蘇秦就是因為口才太好,才會被齊大夫派人暗殺。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積存很多財富,然而晉代的石崇就是因為財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來殺身之禍。

  [評語]

  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辯,遇事能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殊不知,凡事皆有兩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口舌之利,利於刀槍,討好這一邊的人,不見得能討好那一邊的人。這邊的人捧場,那邊的人卻可能要拆臺。山上被砍伐的樹,多半是有用的樹木,而得以倖免的,反而是那些無用的樹木。古人說:“沉默是金”,會說固然好,不會說也不錯,至少不會得罪人。有時言語很難講得周全,有些話多說無用,有些話不如不講。所謂“時然後言”,才是言語的妙用。

  天下人都以為錢愈多愈好,殊不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因爭,“錢”奪利而失去性命的事,隨處可聞。錢多的人,固然享樂,卻要時時提防別人來偷,不但疑神疑鬼,又睡不安枕,付出的代價相當大。所以財多不見得好,財少或許人生反而能過得愉快些。

  八、嚴可平躁,敬以化邪

  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註釋]

  嚴氣:嚴肅、嚴格的態度。躁氣:輕率、性急的脾氣。敬心:尊重而謹慎的心。邪心:不正當的心思。

  [譯文]

  最好以嚴格的態度教導小孩子,因為小孩心思頑皮毛躁,不能定下心來,嚴格的態度可以壓抑他們浮動的心,使他們安靜地學習。對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謹慎的心待他,因為小人心思邪典,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許他會想保有我們對他的尊重,而放棄邪僻的想法。如果不行,以謹慎的態度和他相處,至少不會蒙受其害,所以說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評語]

  小孩子的心性總是頑皮的,若不以嚴肅的態度教導他,他會以為你和他玩,不會認真去學習,也不會將所學記在心裡。所以教導孩子態度是嚴肅,讓他感受到認真的心情,才會安安靜靜地好好讀書。

  對待小人千萬不可用鄙視的態度,因為小人的心思已經邪僻,再受人輕視,他就更有理由去做邪曲的事了。倒不如尊重他的人格,也許,他會為了想保有別人對他的尊重,不再做出受人輕視的事。一個人會做出受人輕視的事,必然是他先看輕了自己。如果因為我們對他的重視,而喚起他的自尊心,那麼,他就不會再做出讓自己和別人輕視的事情了。

  九、善謀生者,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不必利於己

  善謀生者,但令長幼內外,勤修恆業,而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審定章程,而不必利於己。

  [註釋]

  謀生:以工作來維持生活。恆業:經常而持久的事業。章程:辦理事務的規和程序。

  [譯文]

  長於維持生計的人,並不是有什麼新奇的花招,只是使家中年紀無論大小,事情無分內外,每個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恆地將分內的事完成,這樣做雖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卻能在穩定中成長。長於辦理事務的人,不一定有奇特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與不可行處加以判斷,訂立一個辦理的規則和程序,而且,並不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評語]

  所謂“善謀生者”,不一定是善於積聚財富的人,因為,要維持一家的生計,最重要的是要有恆業。任何事情,無分大小,只要有恆心,總能由小大到,逐步擴展,走向充裕。總不至於像一些投機者,今日做這,明日做那。今朝窮奢極侈,明朝露宿街頭,就不能稱為“善謀生者”了。此外,一家之中無論長幼,都要勤勞工作,不可有怠惰吃食之人,否則,為之者寡,食之者眾,縱有家產也維持不久,這也不是“善謀生者”。

  通常,一件事務要處理得當,一定要就事務的本身加以分析,從事物的開始、中間到結束,都要有一個可循的脈絡,訂下進度章程,以及必須依循的規則,如此才能將事情處理得完善。尤其不可抱著自私自利的態度,否則便會失之主觀,因人害事。不但事情無法做好,自己也可能毫無好處,這就不是“善處事者”。善處事者,必能公正無私,就事論事,因此處處都能為事情的本身著想,自然能圓滿地處事了。

  一O、名利不可貪,學業在德行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學業之美德行,不僅文章。

  [註釋]

  生資:指人的資質。機巧:機變巧妙。忠信:忠實誠信。德行:道德品行。

  [譯文]

  得到不該得的名聲和利益,當初以為是幸運,終究會成為災害。最難以忍耐的貧窮和困厄,若能咬緊牙關忍耐度過,最後一定會苦盡甘來。人的資質高低,在於對任何事是否盡心而有信用,並不在於善用機變與心思巧妙。讀書讀得好的人,也不僅在於文章美妙,而主要在於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評語]

  一個人能成名,必定有其過人之處,不然,也擁有因此得名的長處;一個人能獲利,必然是他曾付出血汗與努力,否則他憑什麼得到利益?所謂“名之不宜得者”,就是自己沒有具備相當的長處和優點,不足以得此名聲;而“利之不宜得者”,即是自己並未付出相當的努力,不足以得此利益。然而,安然受之,或以不正當手段得到,那麼,這些名與利,表面看來是福氣,終究會成為禍事。為什麼呢?因為古人說名實須相符,本身沒有擔當此名的優點,日久天長,終會被人識破。原以為天才,竟是膿包;原以為善士,竟為騙子。到時,美名變成臭名,豈不是“福終為禍”?利益不該得,卻去爭取了,付出更多心血的人必然不容,或者私下報復,或者公開訴訟。即便不如此,“取他一分,還他一兩。”因果關係也不無道理。

  人處困窮,固然難耐,然而古來偉人初處困窮最後能夠發達的原因,多為能耐過這段困窮的日子。因為困窮時,最能砥礪一個人的志節。所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能耐得住困苦,足見其心志堅強。《易經》中說“否極泰來”,也正是“苦盡甘來”的意見。

  人天性的資質不同,機智巧妙的人不見得天資就高。因為機智巧妙的人如果心懷不軌,反倒成為社會的禍害,那又有什麼好處呢?不如愚魯些卻能忠厚待人的人,這些人多少能為社會增加些好處,由這點來看,這些人的資質反而較前者為高。同樣的,讀書讀得好的,並不見得就是那些文章寫得好的人,因為讀書的學做人的道理,有些人文章雖美,品德卻很差,又怎麼能算是個讀書人呢?不如那麼書雖讀得不多,卻通曉人情事理的人。當然,若能兩者兼得,那是最好不過了。

  一一、古樸君子力挽江河,名節之士光爭日月

  風俗日趨於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之大人,光爭日月。

  [註釋]

  奢淫:奢侈放縱。靡所底止:沒有止境。安:如何。敦古樸:不同於流俗,厚道而不浮華。力挽江河:大力改變現有的不良現象,使恢復之。名節:名譽和氣節。君子:有才德的人;大人:這裡意同君子。

  [譯文]

  社會的風氣日漸奢侈放縱,這種現象愈來愈變本加厲,一直沒有改善的跡象,真希望能出現一個不同於流俗而又質樸的才德之士,大力呼籲,改善現有的奢靡風氣,使社會恢復原有的善良質樸;世人已逐漸失去清廉知恥的心,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完全不知廉恥,如何才能出現一位重視名譽和氣節的有德之士,喚醒世人的廉恥心,作為世人的榜樣呢?

  [評語]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往往隨俗浮沉而不自覺。古代人重視道德與氣節,賢人的提倡、教化,能使眾人群起效尤。然而,現代社會工商進步,眾人雖受教育,卻未必能抗拒社會的潮流和誘惑。在這個時代,就更需要有清醒的腦子、廉潔的心性與大無畏的勇氣,才能起來大聲疾呼,認真努力,改善社會風氣,由濁轉清。“廉”是不該取的不取,“恥”是做了不正當的事會感到慚愧;然而,社會上卻有人為自己欺騙的行徑而沾沾自喜。人心的墮落才是最可悲的,因為人失去了羞恥心,便與禽獸無異;全社會的人若失去了羞恥心,便成為禽獸的社會。如果有“君子”再提倡崇尚氣節、重視名譽的社會道德,那他承先啟後的功勞,足可與日月爭輝了。

  一二、心正則神明見,耐苦則安樂多

  人心統耳目官骸,而於百體為君,必隨處見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兩眉為草眼橫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終身無安逸之時。

  [註釋]

  統:總管。官骸:五官身體。百體為君:指心為全身之主宰。宰:治理。

  [譯文]

  心統治著人的五官及全身,可以說是身體的主宰,一定要隨時保有清楚明白的心思,才能使見聞言行不致出錯。人的臉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將兩眉當作是部首的草頭,把兩眼看成一橫,鼻子為一豎,下面承接著口,恰巧是一個“苦”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於樂,沒有安閒逸樂的時候。

  [評語]

  古人講“存天理,去人慾”,專在一個“心”字上下工夫。若以全身器官比喻為百官,心便是君王。君王昏昧,朝政必然混亂,天下就會大亂。君王若清明,朝政必然合度,天下就會太平。所以要時時保持“心”的清楚明白,行為才不會出差錯。

  人總是喜歡追求快樂,但是,明明“苦”字就寫在人的臉上,若是以為人生原本當樂,那麼自然感到生命中許多逆境實是苦不堪言;若能想人生本是苦多於樂,反而能在逆境中勇於承擔,不以為苦;在順境中不滯不迷,小得即樂。

  十三、人世滄桑,在人在天

  伍子胥報父兄之伊,而郢都滅,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還也。

  [註釋]

  伍子胥:春秋楚人,父兄為楚平王所殺,子胥投吳,佐吳王夫差伐楚,五戰而破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屍復仇。申包胥:春秋楚大夫,與伍子胥原為好友,伍子胥奔吳,告申包胥:“我必覆楚。”申包胥答之:“我心存之。”及吳師伐楚,包胥入秦乞援,依庭牆哭七日,春乃出兵援楚,楚得以保全。劉季:即漢高祖劉邦,漢的開國之君。侯景:南北朝時人,降梁武帝後又舉兵反叛,圍梁都建康,陷臺城,使梁武帝被逼餓死。

  [譯文]

  春秋時的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誓言滅楚,終於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屍。而當時的申包胥則發誓保全楚國,終於獲得秦軍救援,使楚國不致滅亡。由此可見,人只要決心去做,一定能辦得到。秦始皇滅東周那一年,滅秦立漢的劉邦也出生了,梁武帝滅南齊的那一年,侯景前來歸降。可見天理循環,報應不爽。

  [評語]

  伍子胥復仇,申包胥存楚,在一般人眼中看來都是極難的事,幾乎不可能。他們當初只是一心想去做,後來真的成功了。可見人心的力量非常可觀,能使近乎不可能的事也變成可能。所以,天下之事在乎人為,只看是否有心,而不在事情的難易。

  秦始皇滅東周國祚時,漢高祖劉邦同時出生;梁武帝滅南齊時,侯景前來歸降。這都說明了天下事明來暗往,佔他一分,終要還人一分。縱然能一時驕橫天下,天道終會教你異日傾敗。所以,得饒人處且饒人,今日你不饒人,他日別人也不會饒你啊!

  十四、有才者如渾金璞玉,為學者如行雲流水

  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闇然而日章也;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註釋]

  韜藏:深藏。渾金璞玉:沒有經過提煉的金與未經雕琢的玉,比喻天然的美質,未加修飾。暗:不明亮。章:同彰。

  [譯文]

  有才能的人必定勤於修養,不露鋒芒,就如未經提煉琢磨的金玉一般,雖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知其內涵價值了。做學問一定不可間斷,要像不息的流水和飄浮的行雲,永遠不停地前進。

  [評語]

  真正有才能的人,絕不會自我炫耀,也不會故意賣弄。凡是善於自誇自露的人,多是一些淺薄之徒,未必有真才實學,所謂“整瓶水不響,半瓶水有聲”,就是這個道理。有才能的人,根本沒有時間自我誇耀,因為他的時間都用來充實自己。無才的人經不起考驗,有才的人卻是“路遙知馬力”,日久愈見其才。

  學問不是一朝一夕即可獲得,要像流水不息,行雲不止,活到老學到老,永不終止。如果像傾盆驟雨,或陽春之雪,三日而消,終不能成大器。俗語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學有專長,就更需要有恆心與毅力了。

  十五、積善祛殃,積財遺禍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註釋]

  餘慶:遺及子孫的德澤。餘殃:遺及子孫的禍害。益:增加。

  [譯文]

  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遺留給子孫許多的德澤;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遺留給子孫的只是禍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為子孫留些後福,這才是為子孫著想最長遠的打算。賢能又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容易使他不求上進而耽於享樂;愚笨卻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只有讓他增加更多的過失。由此可知將金錢留給子孫,不論子孫賢或不賢,都是有害而無益的。

  [評語]

  若是不從因果報應來論子孫的禍福,而從社會的立場來看,凡是多做善事的人家,必為許多人所感激,子孫即使遭受困難,人們也會樂意幫助他。反之,多行惡事的人家,怨恨他的人必然很多,子孫將來遭人迫害的可能性甚大,更別談困難時有人幫助了。其實為福為害,亦賴教育,積善人家教導子孫以善,子孫必然多正直,發達自可預期。積惡之家教子孫以惡,子孫必多邪曲,其傾敗自然也可以預知。

  賢能的人而有許多金錢,容易受物質的迷惑,以致耽於逸樂,意氣消沉。愚昧的人有了金錢,更容易去從事非法的勾當,甚至危害大眾,倒不如錢少一些,才沒有“力量”犯什麼大過失。由此可知,遺留財富給子孫,無論子孫賢與不賢,都是有害而無益,倒不如留“德”給子孫,設想更為周到。

  一六、教子嚴成德,勿以財累已

  每見待子弟嚴厲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繫也。又見有子弟聰穎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轉為上達,則父兄之培植所關也。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大權,其感尤速;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註釋]

  成德:成為有道德的人。姑息:過於寬容。系:關係。下流:品性低下。上達:成為品性高尚的人。

  [譯文]

  常見對待子孫十分嚴格的,子孫比較容易成為有才德的人;對於子孫太過寬容的,子孫的德行大多敗壞,這完全是因為父兄教育的關係。又見到有些後輩原為十分聰明,卻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魯,倒成為品德很好的人,這就是在於父兄的栽培教養了。一個人品格之所以不清高,總是因為無法將一個“利”字看破;而學問之所以不長進,就是因為偷懶不精勤的緣故。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威權,那麼,要感化眾人趨於正道就很快了。財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若處於不太平的時代,錢財的拖累就更嚴重了。

  [評語]

  教育是要教導孩子好的行為。在孩童成長的時期,還不能分辨善惡是非,如果太過寬容,會導致他在善惡的分辨上不夠清楚。原諒孩子的小過錯而不嚴格要求,那麼他會認為無所謂,下次又犯同樣的錯誤,最後將成為敗壞德行的主因。反之,若從小嚴格督導,小過必懲,小善必揚,長大便成一善惡分明、嫉惡揚善的有德之人,這全看父兄的教育態度。聰明者忽入下流,愚鈍者轉為上達;正如種樹,幼株雖美,不細心加以栽培,最後樹木也會長得蕪雜不堪。反之,幼株雖劣,若能晨昏灌溉,小心扶持,也能長成枝幹皆美的良村,因此資質秉賦並絕對重要,後天的教養對一個人尤其重要。

  “人到無求品自高”,心中放不下一個“利”字,等有利可圖之時,難保不會受誘惑而失了人品。求學是很辛苦的,若不能勤備,再聰明的人也難以成功了,因為他不肯學。有德者若能居於權威的位置,影響的範圍大了,可以施行很多措施獎掖道德,自然就很容易感化人了。錢財在平時處理起來就很累人,既想得之,又要保之,若是在亂世,沒有法律的保障,恐怕惡人都想謀奪了,不僅累人,還要招禍呢!

  一七、讀書無論資性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貧賤

  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苟且處,便為鄉黨仰望之人。

  [註釋]

  資性:資質秉性。苟且:不守禮法、道義的;隨便的行為。鄉黨:鄉里。

  [譯文]

  讀書不無天賦的資質高或是低,只要能夠用功,不斷地學習,遇有疑難之處肯向人請教,任何事都把它想個透徹為什麼會如此,終有一天能夠通曉書中的道理,無所滯礙。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不怕自己出身貧窮低微的家庭,只要為人忠實敦厚,做事穩重踏實,所行所為沒有一絲隨便或違背道義之處,便足以為家鄉的父老所看重,而成為眾人的榜樣。

  [評語]

  不論天賦的資質如何,若依照學習的理論來說,人的腦筋要不斷加以刺激運用,便會逐漸變得聰明起來。不斷學習便是一種不斷的刺激。此外,“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遇到疑難處,更要不恥下問,否則,將成為全盤瞭解問題的障礙。同時,也要多多思考,試著自己解決問題,長此以往,自然有一天能把所讀過的書融會貫通而運用自如了。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在社會上做人,最重要的是誠實穩重,不做不該做的事。正直做人,樂於公益,自然為鄰里所器重,哪怕出身低呢?

  一八、鄉愿盡盜德,鄙夫不知德

  孔子何以惡鄉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心腸。

  [註釋]

  鄉愿:外貌忠厚相,內懷奸詐心的人。鄙夫:人格卑陋的人。

  [譯文]

  孔夫子為什麼厭惡“鄉愿”呢?因為他只是表面上看來忠厚廉潔,其實內心裡並不如此,可見得這種人虛偽矯飾,以假面孔示人。孔夫子為什麼厭棄“鄙夫”呢?因為他凡事不知由大體著想,只知為自己個人的利益斤斤計較,得失心太重,是個不知人生精神內涵的俗物。

  [評語]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說了一句“鄉愿,德之賊也。”什麼原因呢?因為,“鄉愿”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偽君子”。“鄉愿”之可厭,一在其虛偽不實,二在其可能帶給無知的年輕人錯誤的印像,使得年輕人失了正道,所以說他是“德之賊”。這種人欺世盜名,豈不可恨?所謂“鄙夫”,乃是指不明禮義,不知生命精神價值重於個人利益的人;因此在任何場合,只顧自己的利益,甚至破壞了社會上對禮義的尊崇,便得眾人也和他一般只求個人的得失。使大眾重利輕義的,便是這些鄙夫啊!豈不可厭!“鄉愿”與“鄙夫”,一為盜德之徒,一為昧德之夫,皆為孔子所摒棄。

  一九、勿為私己打算精明,要培子孫樸實渾厚

  打算精明,自謂自計,然敗祖父子家聲者,必此人也;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者,必此人也。

  [註釋]

  打算:精打細算。

  [譯文]

  凡事都斤斤計較、毫不吃虧的人,自以為很成功,但是敗壞祖宗的良好名聲的,必定是這種人。誠實儉樸而又敦厚待人的人,剛開始雖然不見他有什麼奇特的表現,然而使子孫能夠有一種純厚之氣,歷久不衰的,就是這種人。

  [評語]

  凡事精打細算,拚命佔便宜的人,遇到與他人利益相沖突時,必然也會不惜犧牲別人。但是,《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何等厲害?終究難逃衰敗之運。因為人之所以能發達家業,並不在處處與人爭利害,最重要的,應是在學問道德以及為人處事上,謹厚踏實地去修養,做子孫的榜樣。與人爭利害,多半要爾虞我詐一番,不免被人視為奸狡之徒,而自掘墳墓。倒不如待人寬厚,能不計較的,就不要計較,如此才能得“人和”,對於事業,有無窮的幫助。此事如果證之有家業傳與後代的經營著,更是明白;斤斤計較的人,子孫的胸襟多不寬廣,於其死後,爭奪遺產,甚至鬧出醜聞。能以敦厚教子孫的,子孫能同心協力將祖先的事業拓展得更輝煌。

  二O、明辨是非方能決斷,不忘廉恥身自高潔

  心能辨事非,處事方能決斷;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汙。

  [註釋]

  決斷:決定麼辦。卑汙:卑鄙汙穢。

  [譯文]

  心中能辨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能毫不猶豫地決定該麼辦;人能不忘記廉恥心,在社會上為人處世,自然就不會做出任何卑鄙汙穢的事。

  [評語]

  什麼事是對的?什麼事是錯的?如何做才正確,何種法該避免?這些都是我們遇到事情時首先要考慮的,而這些,都決定於我們的心。所謂“是非”,並不光是指事情的對錯,同時也代表著善惡。有些事對錯並非十分明顯,這時更要仔細判別,以免做下錯事。如果我們的心對事情的是非判別得很清楚,那麼,就不會因外在的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我們的行為,同時也會毫不猶豫地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廉”是不取不該取之物,“恥”是對不當的行為有慚愧改過的心。能做到“廉恥”的地步,持身自然高潔,人格自然就不卑鄙了。

  圍爐夜話原文及譯文二 分類: 古韻鑑賞 | 被1人轉藏 | 2009-07-18 20:03:38

  手機口袋:用手機閱讀我收藏過的文章?

  二一、明辨愚和假,識破奸惡人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憐俐人做得來;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兩途,不無奸惡人藏其內。

  [註釋]

  愚忠:忠心到旁人看來是傻子的地步。愚孝:旁人看來十分愚昧的孝行。伶俐:靈活、聰明。

  [譯文]

  有一種忠心被人視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種孝行被人視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兩個字,太過聰明的人是做不來的。同樣地,仁和義的行為中,也有虛偽的“假仁”和“假義”,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說的仁義之士中,不見得沒有奸險狡詐的人。

  [評語]

  忠和孝原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因為這是出於人的至誠和天性,是一種至情至性、無怨無悔的感情。無論是國家之情、父母之情,乃至於友人之情,發揮到至誠處,都是無所計較,在外人看來也許是愚昧的,不可理喻的;然而,情之為物,本就河理喻。“忠”字之下帶“心”,“孝”字是“子”承“承”下,這都說明它們包含了相當深厚的感情。所謂“情到深處無怨尤”,任何情感皆是如此,這豈是太過聰明、工於心計的人所能做到的?

  仁和義均是可貴的情操。但對內心充滿私慾的人來說,仁義便非他們所能做到的。不過,為了貪圖仁義的美名,也可以用仁義做幌子,騙取他人的信任與尊敬;所以,便有許多假仁假義之徒魚目混珠,冒充仁義之士。天底下愈是珍貴的物品,愈要謹防贗品;不過,假珠寶只是以物欺人,假仁假義卻是以義欺人,尤為可誅。

  二二、權勢之徒如煙如雲,奸邪之輩謹神謹鬼

  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雲過眼,已立見其消亡;奸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註釋]

  權勢之徒:有權力威勢可倚仗的人。煙雲過眼:比喻極快消失的事物。風波:紛擾、爭端。

  [譯文]

  有權有勢的人,雖然在至親好友的面前,也要賣弄他的權勢作威作福,哪裡知道權勢是不長久的?就像煙散雲消一般容易。奸險邪惡之徒,即使在太平無事的日子裡,也會為非作歹一番,哪裡曉得天地間終是有鬼神在暗中默察的?邪惡的行為終歸要失敗。

  [評語]

  至親好友,原本是每個人最親近的人,君子若得志,必然對自己的親戚好友全力給予幫助,使自己所關心的人,也能過很好的生活;小人則不然。小人一旦得勢,首先感受到他焰的,便是這些至親好友,或頤指氣使,或施小惠而辱其人格,這都是小人得勢的醜態。卻不知權勢通常不長久,任何事到了頂峰之後,接著必定走下坡,何況是權勢落在一個沒有仁德足以把持他的小人手中呢?那更是如煙散雲消,瞬間不見蹤影,到那時,連最親近的人都要唾棄他了,真的是自作自受。所以,人面臨權勢時,豈能不謙虛忌盈,行善保福?奸惡邪曲之輩,不但在亂世乘勢作亂,就算在清明太平的日子裡,也會無端地做些危害他人的事,不但不容於國法人情,天地也不會任憑他們顛倒是非,擾亂生民。

  二三、不為富貴而動,時以忠孝為行

  自家富貴,不著意裡,人家富貴,不著眼裡,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教,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

  [註釋]

  胸襟:胸懷和氣度。志量:志氣和度量。

  [譯文]

  自身富貴顯達了,並不將它放在心上,或時時刻意去顯示自己高人一等。至於別人富貴了,也不將它放在眼裡,而生嫉妒羨慕的心,這要何等的胸懷和氣度才能做得到?古代的人,常常將忠孝二字放在心上,不敢忘記要去實踐它。現在的人,雖不如吉人那麼敬謹,卻也對他人忠孝的行為,能毫不吝惜地加以稱道,時常去提倡它。這又要何等的抱負和度量才能實行?

  [評語]

  人的價值在於思想言行是否專一正直,人格修養是否渾厚質樸。因此,外在的富貴並不能增加人的價值,外在的貧賤也不能減損人的價值。雖然這樣,真能如是觀,如此做的人畢竟太少了。能明白這一點的人,自己富貴時,並不覺得自己就比別人高貴多少,所以能平等待人。看到別人富貴而自己貧窮時,也不會產生嫉妒或羨慕的心,更不會有絲毫的酸腐之氣。能做到這種境地的人,早已不為外物動其情了,這是何等的修養和胸懷才能做得到啊!古代的人,時時將忠孝二字放在心上,反求諸己,不敢一時或忘。現在的人,雖不像古人隨時想著忠孝二字,但是“行雖不及,心嚮往之。”看到有人做到的,就連忙讚不絕口,至少,這也有移風易俗之效。能不離口頭,多半也是個有心人了。這兩等人,前者實踐的心志可嘉,後者容人的度量可佩,同樣值得我們效法推崇。

  二四、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有過由改不失正道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聖人不責人無過,唯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註釋]

  王者:君王。物命:萬物的生命。責:要求。庶:庶幾;差不多。

  [譯文]

  為人君王的,雖然不至於下令叫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濫殺生靈,因為這樣至少可以教人愛惜性命。聖人不會要求人一定不犯錯,只是用各種方法,引導眾人改正錯誤的行為,因為如此,才能使眾人的心由惡轉善,由失道轉為正道。

  [評語]

  若從佛家輪迴的觀點來看,一切眾生均經過百千萬年的輪迴,任何一種生物,都有可能是過去父母親友所投胎,所以,佛家不只嚴禁殺生,連無故迫害眾生也色不允許。再從儒家的仁道立場看,別人殺你,你會痛苦不堪,動物與人一樣有感覺,無故捕殺它,若換個立場,人可受得了?宋儒說“民胞物與”,就是要推仁及於萬物。因此做君王的,雖不便下令要人民多放生,但是自身絕不無故殺生,一方面以身作則,另一方面也因為物力惟艱,生靈皆苦,應有悲哀矜憐的心。

  聖人並不嚴厲地責備人絕對不能犯錯,因為聖人明白,平常人的心志怯弱,要人絕對不犯錯,是不可能的事。若是犯了小錯便不原諒他,反而阻止了人們改過向上之路。聖人只希望人們瞭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所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也說“不膩過”,像這樣循循善誘眾人,使他們走向正道,聖人真是苦口婆心。古聖先賢,距今雖然遙遠,今人若不能體會古人的用意,也真是辜負了那一份久違的心思了!

  二五、不論禍福而處事,平正精詳為立言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註釋]

  大丈夫:有志氣的男子。士君子:讀書人;知識分子。立言:樹立精要可傳的言論。平正:持論平正。精詳:精要詳盡。

  [譯文]

  有志氣的人在處理事情時,只問如何做是對的,並不問這樣做為自己帶來的究竟是福是禍;讀書人在寫文章或是著書立說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立論要公平公正,若能更進一步去要求精要詳盡,那就更可貴了。

  [評語]

  一個有志節的人,在處理任何事情時,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是”和“非”,最後堅持的一定也是“是”和“非”。只論是非而行事,必是“當是者是之,當非者非之。”要做到這樣,並不容易。因為,有些奸險小人在與你共事的時候,只圖一己的私利,不希望你依正道行事,而希望你按照他最有利可圖的方式做事,若不照著做,便想盡辦法阻擾你,打擊你,如果你只想趨吉避凶的話,就很容易失了正道。因此大丈夫行事,但問事情對錯,有勇氣承擔一切禍福,不因而喪失人格。

  至於讀書人著著立說,貴在言辭公允客觀,不可偏私武斷。因為文章是給人看的,若是觀點有所偏差,豈不是誤導了眾人?曹丕認為文章是百年的大業,一點也不差;而孔子“述而不作”,想必也是有道理的。因此,著作文章一定要客觀公正,謹慎下筆,否則,率爾操觚,哪有什麼可看性呢?其次再求精要詳細,言無不盡,這樣的文章才是最可貴的。

  二六、不求空讀而要務實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講性命學者,不可無經濟之才。

  [註釋]

  科名:科舉功名。性命之學:講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學問。經濟:經世濟民。

  [譯文]

  存著追求功名利祿之心的人,無法享受到琴棋書畫的樂趣;講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學者,不能沒有經世濟民的才學。

  [評語]

  人如果一心想做官,追求富貴榮華的生命,必定將身心都投在經營功利之中,如何有心慢慢欣賞一首音樂,細細品讀一本書呢?這般人,早已在生命中失去了赤子之心,身心放逐於俗務之中,哪裡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樂趣?至於那些追求生命更高境界的人,或言“天人合一”,或言“心在自然”,甚至是“心空寂滅”;事實上,生命真正的境界並不在形而上之處,真正的修行也不在離群索居。“人間”才是生命境界的開拓處。空談既不能改變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幫助別人的生命達到圓滿的境界,談玄論道往往只是憑空說話,所以追求生命最高境界的人,一定要落實於“人間”,發揮經世濟民的才幹。在造福萬民之中,體驗生命的真諦,才能開拓更深廣的生命境界,否則,一切的奧道妙理,都毫無意義。

  二七、遇事勿躁,淡然處之

  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要亦無多,唯靜而鎮之,則自止矣。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註釋]

  伎倆:把戲、花樣。讒人:喜歡用言語毀謗他人的小人。簸弄挑唆: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苟:如果。

  [譯文]

  蠻橫而不講理的婦人,任她哭鬧、惡口罵人,也不過那些花樣,只要定思靜心,不去理會,她自覺沒趣,自然會終止吵鬧。好說人是非、顛倒黑色的人,不斷地以言辭來侵害我們,自己似乎已經被他逼得走投無路了,如果不放在心上,對那些毀謗的言語,聽而不聞,那麼他自然會停止無益的言辭。

  [評語]

  “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我們常會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簡直無法和他講通,倒不一定是女人,“潑婦”只是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的代稱而已。因為古時女子多數無法受教育,所以便有一些不明理的女子,遇事不管體統,只會吵鬧。故此對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一概稱之為“潑婦”,也是可以的。這種人只是愚蠢無需與他計較,只當他的吵鬧是烏鴉叫,不去理他,他自討沒趣便會閉嘴了。最可厭的是那些搬弄是非的小人,“潑婦”只是吵鬧,這種小人卻專逞口舌中傷人,較“潑婦”無意義的言辭,更是厲害十分了,每每使人百口莫辯,被人誤會得走投無路。但是如果能不將這些利害放在心上,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日久,這些小人眼見尖酸刻薄的言語不能影響你,自然會閉上他的嘴了。何況,謊言終有拆空的時候,眾人自會明瞭,“說人是非者,即是是非人”的道理。因此,“不理他,看他如何”的淡然心胸,實在是現代人的“治人”之道。

  二八、救人於危難,脫身於牢籠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註釋]

  菩薩:指具有慈悲與覺了之心,能救渡眾生於苦難迷惑,並引導眾生成佛的人。

  [譯文]

  肯費心費力去救助陷於苦難中的人,便如同菩薩再世。能不受社會人情的束縛,超然於俗務之外的人,便足以稱之為最傑出的人。

  [評語]

  “菩薩”一詞依佛教的講法,乃是具有“菩薩行”的人,所謂“菩薩行”,除了奉行五戒十善求自身的了悟之外,最重要的便是一種救渡眾生於苦難的心行,所謂“眾人有病我有病”、“願代眾生受一切苦”,乃至於如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皆是一種“人溺已溺,已達達人”的胸懷。因此我們可知,所謂“菩薩”並不專指廟裡供人膜拜的菩薩。而人生的坎坷,也不僅是外在物質的困苦,更嚴重的是內心迷失了正道。若有人能為眾人解脫內心的憂疑,以及外在的睏乏,那麼這人所做的一切,便是十足的“菩薩行”,便是活生生的“人間菩薩”。

  傳統的包袱、人情的俗見,以致於自己的偏見,將一個人重重地禁錮著,這便是每個人的“牢籠”。若能衝破樊籠,既不受制於傳統,也不受限於人情,最難得的,還能不為自己的成見慾念所困,有極大的智慧和勇氣,這樣的人還不能被稱為“大英雄”嗎?

  二九、待人要平和,講話勿刻薄

  氣性乖張,多是夭亡之子;語言深刻,終為薄福之人。

  [註釋]

  氣性:脾氣性情。乖張:性情乖僻或執拗暴躁,和眾人不同。夭亡:短命早死。深刻:尖酸刻薄。

  [譯文]

  脾氣性情怪僻或是執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講話總是過於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斷定他沒有什麼福分。

  [評語]

  脾氣怪僻、執拗,或是橫暴的人,不能得天地平和之氣,不但容易得罪人,若禍招殃,自己也容易自絕於天地。由於心裡不能平衡,容易做出傷人傷己的事,因此不易保全壽命。社會上因心裡不平衡而傷人或是自殺的人,多是這種人。造成這種人格的因素極多,有的是因破碎的家庭,有的是因不當的教育方式,原因不一而足,只有經由心理的輔導,與愛心、耐心的幫助,才能重整他們異常的人格,使他們得以適應社會。

  講話總是過於尖酸刻薄的人,這種人活著十分辛苦,什麼事情總是放不下,倒不如一些不思不想凡事不計較的人來得有福,因為他們心無掛礙,自由自在。多思慮的人,終日為思慮所縛;過於尖刻的人,終日為利害所纏,身雖悠閒,內心去不安逸;食不知味,寢不安枕。即使將天下最甘美的山珍海味放在他面前,他也無法享用。這種人怎麼會有福氣?為了“自求多福”,我們還是厚道些吧!

  三O、千里之途始於足下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汙,無足有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

  [註釋]

  同流合汙:被惡人所同化而跟著做壞事。舍近圖遠:只想圖謀遠大的目標,而對就近可以完成的事不屑一顧。

  [譯文]

  一個人的志氣不能不高,如果志氣不高,就容易為不良的環境所影響,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一個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心太大,那麼便會捨棄切近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遙遠不可達的目標,很難有什麼成就。

  [評語]

  一個人的志氣不高,就沒有一定的目標,也沒有一定的原則可堅守,更不可能有為有守。如果置身於良好的環境,也許能水漲船高不至於一事無成。但是,若處在惡劣的環境,也不可能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般潔身自愛,終歸是個不肖之徒。志氣高的人便不如此,有一定想要達成的事,也有絕對不能去做的事。好的環境,他乘勢飛揚,不好的環境,也能潔身自好,總不會失去他的人格,被環境牽著鼻子走。

  一個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因為人心是永遠不能滿足的。野心太大,容易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事實上,人的生命短暫,每個人所能完成的事十分有限,一旦超過自己的能力所及,便可能到老一無所成。畢竟,最遠的路,也要從身旁的路徑走起啊!倒不如量力而成,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反而能實現理想,否則,心“野”,有什麼事做得成呢?

  三一、分賤不能移,富貴不要濟世

  貧賤非辱,貧賤而諂求於人者為辱;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於世者為榮。講大經綸,只是實實落落;有真學頭號,決不怪怪奇奇。

  [註釋]

  諂求:阿諛而求之。經綸:經世治國之學。

  [譯文]

  貧窮與地位卑下,並不是可恥的事,可恥的是因為貧窮或卑下,便去諂媚奉承別人,想求得一些卑策的施捨。富貴也不是什麼十分光榮的事,光榮的是富貴而能夠幫助他人,有利於世。講經世治國的學問,應當是實在可行的。真正有學問,決不會高談怪誕不經的言論。

  [評語]

  貧窮和地位的高低,都是外在的,若能不妄求非分,自勵自足,身處貧窮或卑下,都不足以令人可恥。真正的可恥,是因為貧窮而放棄了自己的人格,夤緣富貴;這些人自認為低賤,因此才想鑽謀逢迎,這樣自毀人格,才是最可恥的。有錢有地位,也沒有什麼值得光榮的,因為獨自享有金錢地位,對他人並沒有益處。若能用自己的錢財救助苦難,廣施博濟;用自己的地位施恩給眾人,造福鄉里,那麼富貴用於德業,才是真正值得光榮。

  經世治國的學問,不同於奇思幻想的文章,務必要求深切時弊,平實可行。否則言之雖美,卻空洞不可行;或是巧思雖多,均不切實際,不但勞民傷財,也會使政務混亂,一無成效。至於真正有學問的人,絕不譁眾取寵;只有沽名釣譽的人,才會談些奇奇怪怪的言論引人注目。即使不是這樣,如果一個人說的盡是一些光怪陸離的事,就可知這個人的學問離世甚遠,或者十分偏頗。真正的學問,應是在人性的常情中,可以用之於現實社會;一些奇怪而不能用之於實際生活的學問,只是掩飾無知的擋箭牌,不是真學問。

  三二、橋梓花萼,以物喻理,秀才孝廉,求名副實

  古人比父子為橋梓,比兄弟為花萼,比朋友為芝蘭,敦倫者,當即物窮理也;今人稱諸生曰秀才,秀貢生曰明經,稱舉人曰孝廉,為士者,當顧名思義也。

  [註釋]

  橋梓:古人以喬木喻父,而梓木喻子,因為喬木高高在上,而梓木低伏在下。花萼:花萼喻兄弟,因為同出一枝,彼此相依。芝蘭:比喻朋友;《家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朋友貴在相勸,故以芝蘭比喻朋友。敦倫:敦睦人倫。秀才:讀書人的通稱。貢生:科舉時代因學行優良,被舉薦升入太學的生員。明經:唐制以經義取士,謂之明經。舉人:明清時在鄉試被錄取的人。孝廉:明清舉人的別稱。

  [譯文]

  古時候的人,把“父子”比喻為喬和梓木,把“兄弟”比喻為花與萼,將“朋友”比為芝蘭香草,因此,有心想敦睦人倫的人,由萬物的事理便可推見人倫之理。現在的人稱讀書人為“秀才”,稱被舉薦入太學的生員為“明經”,又叫舉人為“孝廉”,因此讀書人可以就這些名稱,明白自己應有的內涵。

  [評語]

  喬梓、花萼、芝蘭,都是自然界的生物,天地萬物,其生長都有一定的次序,依序順行不悖,天地才有一股祥和之氣,人倫亦得如此。喬高高在上而梓低伏在下,正像子對父應敬事孝順。花與萼同根而生,相互依存,可以想見兄弟的親情與相互扶持。芝蘭的香氣幽遠,可見與有德的人交朋友,可受其感化,使自己也成為有德之人。“萬物靜觀皆自得”,古人體察自然,賦予人倫親情更深的意義,可知古人的心思細膩,而天地自然更是處處有情了。

  稱讀書人為“秀才”,稱貢生為“明經”,稱舉人為“孝廉”,都可以由這些名稱,推知他們應具有的內涵。“秀才”便是要讀書人能學有所成,成為一個“苗而秀”的人,而非“苗而不秀”。“明經”之意,便是能夠明白經書中的道理,付諸實行,若不能如此,何足以為“貢生”?漢時選孝順或清廉者為官,可知舉人應當具有孝順清廉的德行。由此可知,讀書人當循名而求實,若是名不副實,豈不愧對天下人?

  三三、身教重於言教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子,無庸徒事言詞也。君子有過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無過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處小人,必平其氣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註釋]

  不肖:不像、不如。庸:用。徒:白費。過行:有瑕疵的行為。

  [譯文]

  父輩兄長有好的行為,晚輩學來可能學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長輩有不好的行為,晚輩倒是一學就會,沒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長輩教晚輩,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為來率領他們,這樣他們才能學得好,而不是隻在言辭上白費工夫,不能以身作則。有道德的人行為若稍有超過或偏失,一些無德之人因為嫉妒,一定無法容忍而群起攻擊。但是有德之人即使不犯過失,小人也不見得能容他。由此可知,有道德的君子和無道德的小人相處時,一定要平心靜氣地對待他們,不可過於急切的責罵他們。

  [評語]

  父兄有善行,子弟不容易學,惡行卻是學得很像。這是因為人的本性就像水流一般,下流容易上流難。修德好比爬山,父兄登在高處,子弟不一定爬得上;父兄若在坑谷,子弟一滾就下。因此,可知教子弟最重要的是自己先端正身心,以身作則去帶領他們。如果長輩滿嘴仁義道德,實際的行為卻違法犯紀,晚輩怎麼可能不受影響而為非作歹呢?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身教重於言教,做長輩的,還是多多檢討自己的言行才對。

  向來小人就嫉妒君子,因為小人沒有雅量,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因此,一旦有德的君子犯了一些小過失,就會被無德的小人誇大、渲染,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所以,君子和小人相處的時候,一定要平心靜氣,不要因為太急切於維護道德,而過於嚴厲地責備對方。因為,小人沒有雅量容忍別人的過失,只怕教他不成,反而使他惱羞成怒來害人。

  三四、守身不羞於父母,創業勿貽害子孫

  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於父母;創業還須深慮,恐貽害於子孫。

  [註釋]

  妄為:胡作非為。貽:遺留。深慮:慎重地考慮。

  [譯文]

  一個人潔身自愛而不敢胡作非為,是怕自己做了不好的行為,會使父母蒙羞。開始創立事業時,更要深思熟慮,仔細選擇,以免將來危害子孫。

  [評語]

  歷史上的漢奸走狗,社會上的擾亂分子,以及素行不良的人,這結人在為非作歹的時候,並沒有顧念到生養他的父母會因他們的行為而蒙羞。話說回來,如果他們有一些孝心的話,就不會做出這種事了。有孝心的人做任何事,都是潔身自好的,以免讓父母愧對世人。

  一個人在開創事業時,尤其要仔細地考慮過,惟恐從事了不好的職業,會危及自己的孫子。譬如,那些開設酒吧、舞廳甚至娼館的人,子孫在耳濡目染之下,不也成了此輩中人?這豈不是害了子孫?我們常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無論男女都怕“入錯行”。為了使我們的下一代更健康,不妨從我們這一代做起,大家從事“健康的”工作,造就一個風俗淳良、積極進取的社會。

  三五、待人不可勢利,習業萬勿粗心

  無論作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

  [註釋]

  勢利:看重有財有勢者,而輕視無財無勢者。粗浮心:粗疏草率而輕浮的心。

  [譯文]

  不管做哪一種人,最重要的是不可有嫌貧愛富,以財勢來衡量人的習氣。不論從事哪一種事業,總是不可有輕率不定的心思。

  [評語]

  “等”有等第、階級之意;古代社會,階級的觀念相當重,現在則有工作地位以及貧富的差別。但無論從事何種工作,不管是高高在上的管理階層,或是以勞力賺錢的工人農民,最重要的,不要有一種以財勢衡量人的習氣,因為人的價值並不在外表的地位和財富。以財富地位衡量人的,他的人格比別人高尚嗎?充其量也不過滿身銅臭罷了!有句話可以很恰當地形容這些人的眼光——“狗眼看人低”。

  我們無論學習或是從事工作,如果粗心大意或是不把它當一回事,都不可能會成功。任何事之所以會成功,完全在一個敬慎稱重的心,否則,就像以網撈水,終不能有什麼成就。

  三六、莫夜郎自大,要奮發圖強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則不敢虛驕矣;想到他日是那樣下場,則可以發憤矣。

  [註釋]

  虛驕:沒什麼真才實學,卻自大驕傲。

  [譯文]

  明白自己有多少內容,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不發憤圖強的後果竟是如此慘淡,就該振作起精神,努力奮發。

  [評語]

  “身分”,並不專指社會上的身分地位,因為社會上的身分地位是很明顯的。在公司為屬下職員的,總不至於在上司面前驕傲自大,即使有,也很少見。這裡講的“身分”,主要在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和內涵,有一種清楚的認知。人貴自知,然而“自知”卻是最難的。有許多人小有才能,就自以為了不得;有的人沒有什麼能力,卻十分傲慢。殊不知這就像站在凸透鏡前,將自己照得很胖;又像癩是蟆脹大了肚子,自以為很大,別人看來無非是笑話。一個人要有自知,才可能再充實自己,而不會夜郎自大。當我們看到那些在年輕時不肯多努力的人,到老一無所成,或徒自嗟嘆,或晚景淒涼;再返觀我們自身,若是再不努力,時光易逝,轉眼也與他們一般,不禁要暗自惕勵,趁著年輕,好好立下志願,努力去完成,免得落到與他們一樣的下場。

  三七、吃一塹長一智,莫到江心補漏

  常人突遭禍患,可決其再興,心動於警勵也。大家漸及消亡,難期其復振,勢成於因循也。

  [註釋]

  漸及消亡:慢慢地走向消敗頹亡。因循:沿襲舊法,不知變通。

  [譯文]

  若是一個平常人,突然遭受了災禍憂患的打擊,一定可以再重整旗鼓,因為突來的災害使他產生警戒心與激勵心。但是,如果是一群人或是一個團體逐漸衰敗,就很難指望會再重新振作起來,因為一些墨守成規的習性已經養成,很難再改變了。

  [評語]

  平常人遭受到災禍時,如果不是那種經不起打擊、一蹶不振的人,一定會盡全力解決困難,重締佳績。因為,一方面挫折的刺激使他更加努力,另一方面,他在做事的時候會更加謹慎,對任何可能發生的變故也會採取預防的措施,因此他也許會比原來更有成就。

  但是,如果是一個大家庭,一個團體,乃至於一個社會國家,逐漸衰敗時,就不是那麼容易挽回了。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澄清一杯汙水很容易,要澄清一條泥河就很難了。社會或國家的衰敗有許多原因,就像一棵樹內部生了蛀蟲,起初並不引人注意,等到葉子黃了,它的樹心已經被蟲蛀空,這時才想要挽救那棵樹就太遲了。正如滿清末年的積弱,有許多內部腐敗的原因,並非變法就能救得了,所以只有革命,中國人才能得救。顯而易見的禍害容易預防,最怕的是不知不覺地衰敗,等發覺時已來不及。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論國家或是個人都是如此,最重要的是要有警惕的心理,如果等船底的漏洞擴大了才想補救的話,船便有沉沒之虞了。

  三六、壽有盡時天無盡,富貴有定學無定

  天地無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數,學問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

  [註釋]

  定數:猶言“定命”,命運為天所定。

  [譯文]

  天地永遠存在,無窮無盡,然而人的生命卻很有限,只要逝去一天,生命就短少一天。人的榮華富貴乃命運註定,然而學問知識則不是如此,只要用功一分,知識便增長一分。

  [評語]

  人的生命並不像天地那麼長久無盡,因此經不起浪費。如何善用有限的生命,便是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千萬不要彷徨蹉跎或是渾噩度日。要知生命過一日,便是少一日。“一朝臨鏡,白髮蒼蒼”的感受,何其蒼涼?又包含多少追悔的無奈?最好能每日反省自己所思所行,到底獲得了多少?又有多少時間是荒廢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有了這種痛切的反省,相信就不會虛度時光了。

  人生的富貴與否,也許前有定數,然而那根本不重要。富貴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的,但是,一個人的學問和人格卻操之在我,多學一分,知識便多增長一分。何況,富貴無常,得失難以預料;只要我們能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學問永遠是人類無盡的寶藏。

  三九、做事要問心無愧,創業需量力而行

  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立業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註釋]

  定憑:一定的憑擾。立業:創立事業。

  [譯文]

  做任何事,是好是壞有時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和憑據,只求問心無愧。創立事業的時候,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能力應付。

  [評語]

  許多事,做得好或壞,並沒有一不定期的標準。有時自己做得不錯,別人卻說不好;有時別人偷懶,卻得到很好的待遇。事實上,外來的言辭都沒有一個定準,世上的許多事情也沒有道理可講。善人可能短命夭折,惡人也許長命富貴;但是,這些對於我們在面對自己時,都不應該有什麼影響。凡事但求盡其在我,何必太在乎外在的譭譽呢?不要因為外在的影響而違背了自己的良心。世界上,再也沒有比自己的良心更重要的事了。人間的事業隨風而過,良心卻跟著我們一輩子。若是對不起人,可能到死都無法安心呢!可見得“心安理得”也是一門相當重要的人生哲學。

  我們在決定從事哪一行業之時,一定要先衡量自己的性情、興趣以及能力,是否適合於這個行業,倘若有一樣不合,就不可能勝任愉快。如果是能力不夠,就該充實能力;如果是興趣不足,可以試著培養。假設這些全都做不到,還是試著換個行業比較好,不要讓自己鑽在牛角尖裡。天下可做的事很多,行行出狀元啊!

  四O、作文做人要平正,人品心術勿矯飾

  氣性不和平,則文章事功,俱無足取;語言多矯飾,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

  [註釋]

  氣性:氣質性情。和平:中和平正。文章事功:學問和事業。矯飾:多所修飾,而失去本來面目。

  [譯文]

  如果一個人不能平心靜氣地處世待人,那麼,就可以斷定他在學問和做事上,都不可能有什麼值得效法之處。一個人的言語如果虛偽不實,那麼,無論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現得多崇高,一樣令人懷疑。

  [評語]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一個人的脾氣性情如果不平和,言論尖酸刻薄、潑辣惡毒,或是莽撞粗鄙,他的文章一定也充滿著這些邪惡之氣,沒有開闊平和的氣象,哪有什麼可讀性?因為一個人的文章、行事,正是他本質的顯現,如果這些雜氣不去除,其文章、事業必然帶著這種氣性,讀之學之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所謂“有諸中,形於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正是崇高人格的反映。

  想知道一件事或是一個人是否值得相信,只要看它表現出來的是否合乎應有的本質。一個信口雌黃的人,要說他的人格品性崇高,心境多恬淡,那都是不可信的。因為人品崇高,心境淡泊的人不可能隨口造謠,也不會誇大其辭。判斷人大致可以用這個觀點去看,就可以識破許多欺世盜名之輩。

  圍爐夜話原文及譯文三 分類: 古韻鑑賞 | 被1人轉藏 | 2009-07-18 20:09:10

  口袋提示:如何一鍵收藏網頁的正文?

  四一、謹守拙,慎交友

  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註釋]

  守拙:即以拙自安,不以巧偽與人周旋。

  [譯文]

  把聰明用錯了地方,不如一輩子謹守愚拙,至少不會出錯。隨便交朋友,倒不如整天閉門讀書。

  [評語]

  聰明當然很好,若是運用得當,不僅可以造一已之福,也可以造大眾之福。但是,如果聰明的人心術不正,將聰明用在不正當之處,不僅使自己遭到禍害,也會害眾人。還有一種人,自以為聰明而不知努力,聰明就成了好吃懶做的藉口。“聰明反被聰明誤”。因此,那些樸拙老實的人反而可愛多了,他們默默地苦幹,堅忍謙虛,不投機取巧,不譁眾取寵,一生平平凡凡,卻也踏踏實實。

  古人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由此可知朋友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所交的朋友都是一些品格低劣、不能互相勉勵的酒肉朋友,和這些人交往,把時間浪費在交際應酬上,倒不如關起門來讀好書。因為,一本好書即不會讓人同流合汙,又能夠怡情養性、增進知識,讀到心靈共鳴處,那份快樂並不亞於交到一個知心好友。良書益友,同樣令人可喜,不過,如果不用心選擇,就很右能變成“壞書濫友”了。

  四二、放眼讀書,立跟做人

  看書須放開眼孔,做人要立定腳跟

  [註釋]

  放開眼孔:比喻放開眼界、心胸。

  [譯文]

  看書必須要放開心胸,才可能接受並判斷新的觀念。做人要站穩自己的立場和把握住原則,才是一個具有見地,不隨波逐流的人。

  [評語]

  一個人如果不能放開心胸,捐棄成見,那麼任何書都無法得到益處。因為,他的心已經容不下任何和自己相左的意見。“放開眼孔”,不僅是放開“肉眼”,去辨別一本書的好壞,最重要的是放開“心眼”,去與一本書做心靈的溝通。如果“心眼”不能打開,只是看到書的皮毛罷了,永遠如井底之蛙,死守著井口一方天空。一本好書,是作者用盡心思撰寫出來的,所以讀者也應該用心去讀,才能真正讀懂,真正瞭解作者的苦心所在。

  至於做人處事,一定要把握原則、站爭立場,因為社會上的事情五花八門,一不留意,便會失足。“站穩腳跟”,就是教我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人云亦云,那麼,便可依自己的原則行事而不違初衷。由此我們可知,此處所謂的“腳跟”,乃是指心中的腳跟,而非肉體的腳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