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黎明:才气与节气

才气与节气

作者 | 熊黎明

唐朝有两个帅哥级的人物,不但长得相貌堂堂,风流倜傥,而且均才气超人,才华横溢。一个以写诗见长,一个以写字见长。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才貌双全,玉树临风。更重要的都曾是吃皇粮的大唐公务员,官二代。(这条件要迷获多少少女的芳心呀!)

写诗的这位叫宋之问,祖籍山西。父亲宋令文博学多才,在朝里做了个小官。受家庭的影响,宋之问自幼便文采斐然,名誉乡里,尤善作诗。19岁那年就考上进士入朝做了个小公务员。之问同学不但是个诗歌水平了得的文艺青年,而且还是个官迷。一心想着要出人头地,誉满大唐。人生一旦有了目标,必要"狠"字当头。"要想成功,必先发疯!"。这宋之问做的一件疯狂之事便是"杀人夺诗"。(记住,不是夺财、夺妻!)宋之问有个外甥叫刘希夷,和宋年岁相仿,也是个典型的文艺男。一天,刘希夷兴冲冲的拿着一首新作的诗跑来找舅舅鉴赏。其中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一看,顿时两眼放光,绝诗佳句呀!当时估计宋之问正处在创作低潮期,又急于出名。得知外甥尚未将此诗作公之于众,便连蒙带哄的让刘希夷把此诗的署名权让给自己,刘希夷一时左右为难,在舅舅的再三央求下便先答应了。后来回去一想,这是我的智慧结晶呀,为什么要署别人的名?便要反悔。这一反悔不要紧,却让当舅舅的恼羞成怒,怒到什么程度?据说竟然用装土的麻袋将自己的这位才华出众的外甥活活压死。然后仅仅改动了诗中的三个字,便以自己的名义发布了,此诗一时间在帝都文艺界广为流传,宋之问名声大噪。

熊黎明:才气与节气

以宋之问的家世,要真正挤入人才济济,官宦成群的大唐上流社会,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怎么办?宋之问奉信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时值当朝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女皇武则天。武媚娘年轻时也是位风雅文艺女青年,上有好者,下必附之。她的两位宠臣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便也要常常写点小诗之类的附庸风雅,有时就需要枪手帮帮忙或找几个高手烘托下氛围。于是宋之问便投在张易之门下,进了女皇的文艺圈子。说写诗,宋之问的确很有些才情,通过几次赛诗大会,很快便以其聪明的脑袋、敏捷的思维跻身为大唐诗界大咖。才品好,但并不见得人品高。为了博得女皇的青睐,之问甚至甘愿为张易之提尿壶,让后人颇为不齿。更为汗颜的是宋之问为了更大的进步,尽然开始以诗向女皇直接表达"倾慕"之心了。按说以宋之问的才气长相风度,女皇是会有点意思的。但宋之问有个致命的身体弱点—口臭。在没有绿箭、益达的年代,这真是一个硬伤。于是武皇上说了:"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之问为此自惭终身。虽然如此,宋依然是当朝文艺界的大红人,而且官至五品学士。

然而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武皇被逼退位后,二张被诛杀。宋之问等圈内人均受诛连。宋之问被贬至当时的不毛之地岭南泷州。锦衣玉食享受惯了的宋大诗人怎耐得住寂寞和清苦?不到一年便偷偷摸摸的渡过汉江,逃回洛阳。过汉江时还写了著名诗句《渡汉江》:"岒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他当时忐忑不安的心情。潜回京城后,宋之问不敢抛头露面,惶惶不可终日,倍感人间的世态炎凉。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张仲之的老朋友收留了他。但宋之问却恩将仇报,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故事。原来张仲之正在密谋谋杀当朝宰相武三思。不料被他搭救的"好朋友"宋问之听到。宋问之正愁如何咸鱼翻身,这真是一个天降的良机。于是不惜卖友求荣,与他兄弟一起告密。"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与冉祖雍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簿,天下丑其行。"后果是张仲之等一帮人被杀,宋问之逆袭成功,又开始活跃于朝堂之上。宋问之满血复活后继续以势排队,赋诗献媚。徘徊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权贵之间。然而权势之争风云变化无测,向宋之问这种墙头草终因得罪权贵而遭抛弃。先后被贬至越州(浙江绍兴)、桂州(桂林)。人生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人到中年的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争权夺利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期间写了不少的佳作好诗。但出来混,总要是还的!当老宋想着寄情于山水,忘却宦海沉浮之烦恼时。新上任的皇上李隆基也想起了他。但想的不是他的才气,而是他的节气。于是一纸圣旨将他赐死(自缢而亡)。可叹一代才子终因节操不保而死。这一年是公元712年,另一个大唐帅哥颜真卿刚刚三岁。

颜真卿是个可怜的孩子,刚三岁,在京为官的父亲便因病而逝。颜真卿也是个幸运的孩子,他出生在一个有着良好家庭传统和注重教育的官宦世家,是孔子的得意第子颜回的后人,其太祖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也是中国著名的家训典范。所以颜真卿可谓根正苗红,从小就受到良好规范的教育。长大后也是颜值爆表,相貌堂堂。25岁便中进士而开始仕途。

颜真卿的才华集中的表现在他的书法造诣上,他的楷书、行书成为书法界的典范。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共称中国楷书四大家。同为才华出众的大唐公务员,颜真卿与前辈宋之问最大的区别就是从不附炎趋势,有才气更有节气。做人这肯定是优点,但做官这便是"弱点"了。于是在官场上常常得罪不少人。第一次因得罪了杨贵妃的哥哥权臣杨国忠。被排挤到偏远的平原郡做太守。然而往往逆境出人才,乱世现忠臣。时逢安禄山叛乱,河北二十四郡中竟有二十三郡太守或投降或逃跑。正让唐玄宗忧虑愤慨失忘之际,忽闻看似文弱书生的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据守城池,奋力抗贼。让唐玄宗刮目相看,赞赏有加。颜真卿虽然最后兵败逃回长安,但因其忠烈的行为而大受满朝文武的赞扬,又被朝庭委于重任。在此次叛乱中,颜真卿的堂兄及侄子两人均英勇殉国。悲愤之余,颜真卿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著名的《祭侄文稿》。

熊黎明:才气与节气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颜真卿的刚直不阿让几任宰相都心中不爽,况且颜真卿字写的好,人还帅的不得了。据说六、七十岁的年龄看上去还似三、四十岁的容貌,怎不让人嫉妒羡慕恨?因此起起浮浮多次被贬。到了唐德宗(这仁兄逃难到过汉中,还把自己的年号兴元赐给了汉中)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当朝宰相卢杞假意以颜真卿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为由向皇上推荐,让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颜真卿虽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依然从容赴难。果然在李希烈的多番威逼利诱无果后,于公元784年8月23日缢杀了这位风骨凛然的大才子。后唐德宗为他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其书法及人品也为历代文人人所尊崇。作为一代有节气的文人,颜真卿的后代也是枝繁叶茂。在汉中市南郑区濂水镇尚存有一个颜家大院,据考证是颜氏的一支血脉。其后人多为其有这样一个祖先而感到骄傲。

在中国,古往今来,学而优则仕的古训熏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但许多才气超群的人一旦真正为官为仕之后,往往陷入官场的潜规则而不能自拔。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趋炎附势,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端良的品行,为后人所不齿。在那种欲望横生的环境中,大唐帅哥颜真卿能做到才气于节气的统一真是难能可贵。

—END—

【本文作者】熊黎明,在报刊及网络发表有散文及摄影作品,现居陕西汉中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