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结局是怎样的?

德约科维奇Novak

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位功臣分别是:

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关于这个说法的出处,当源自太宗即位之初的诏书。《唐会要·卷四十五·功臣》载:“(武德)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诏曰:……吏部尚书、上党县公长孙无忌,中书令、临淄县侯房元龄,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兵部尚书、建平县男杜如晦,左卫将军、全椒县子侯君集等……义冠终始,志坚金石。誓以山河,实允朝议。

在五人中,长孙无忌被逼自杀,尉迟敬德“修仙升天”,房玄龄古稀逝世,杜如晦积劳早卒,侯君集则以卷入政治斗争而被处死。他们都是李世民秦王府的核心成员,其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之兄,早就与李世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房玄龄、杜如晦都是在太原起兵之后投入秦王府的成员,尉迟敬德在武德三年(620年)宋金刚败后降于李世民,侯君集则是被李世民招募入秦王府的。总而言之,五人与李世民的亲密程度都非比寻常,他们或是外戚,或是谋主,或是悍将,对于李世民的即位都出了很大的力。

而以时间论,杜如晦(630年)最早离世,侯君集(643年)、房玄龄(648年)位居其次,尉迟敬德(658年)与长孙无忌(659年)卒年最晚。其中,长孙终年六十六,尉迟七十四,房七十,杜四十六,侯君集不详。总的来说,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得以善终(杜如晦积劳成疾),长孙无忌、侯君集算是死于非命。


长孙无忌

对于长孙无忌,我个人是很不喜欢的。我比较少看他的资料,对他的印象,主要来自于电视剧《贞观之治》中的影视形象,其中的长孙无忌阴刻狡诈,对权力有极大的欲望。而在历史上,长孙无忌也的确是不避自己的外戚身份,积极参与军政事务的,这与太宗之任用有关,但又何尝不是长孙无忌自己的愿望。


【马少骅饰演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支持晋王李治(即唐高宗)即位,以顾命元舅身份大权在握。在房遗爱一案的后续处理上,极其残酷,陷害与自己不和的吴王李恪至死,使江夏王李道宗及驸马执失思力亦被流放远地。李恪临死前便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当高宗意图收权之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辅政者与君权的冲突在“废王立武”事件后便凸显了出来。

在武氏被立为皇后之后的第二年(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被削去官爵,流放黔州看管,并在同年七月被逼自缢。他死后,家产被籍没,“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直至上元元年(674年),才被追复官爵,还葬中原。


尉迟恭

尉迟恭性格火爆,但在太宗的一再告诫下,他也逐渐收敛了起来,再加上天下基本太平,戎事减少,年事已高的尉迟恭遂于贞观十七年(643年)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令朝朔望”。仅在太宗出征高句丽时,尉迟恭才以“左一马军总管”之官随军出征。唐军回师之后,他仍是家居致仕。

【尉迟恭立像】

尉迟恭晚年也学起了修仙炼丹的道道,他“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自饰一副安于享乐、与世无争的形象。

自致仕后十六年,他才以七十四岁之龄薨逝。当时已是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高宗闻知死讯,为其在朝堂举哀,“废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于昭陵”。


房玄龄

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柳芳语),直至太宗晚年,他仍以左仆射之职尽心国事,但他做事过分谨小慎微,这也使得房玄龄后期除了干预太宗征辽东之役外,几乎没有主动参与过什么事件。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仍上疏劝阻太宗征辽东(高句丽),太宗深为感动。临终前,“

帝(太宗)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自与房玄龄这位老朋友握手诀别,太子李治亦奉命陪行。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辞世。太宗“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给东园秘器”,并允其陪葬自己的陵墓——昭陵。

【《凌烟阁功臣图》摹本之房玄龄】


杜如晦

杜如晦在五位功臣里,杜如晦是与房玄龄齐名的谋臣,史称“房谋杜断”。太宗即位后,杜如晦拜兵部尚书,封蔡国公。至贞观四年(630年)病逝前,已官拜宰相(尚书仆射)。他病重时,“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临终之前,太宗与太子李承乾都来探望,太宗感伤不已,“抚之流涕”。为了让他生前看到子弟迁官,太宗还特地越级提拔了杜如晦之子杜构。

杜如晦逝世后,太宗为之恸哭,“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在其死后,太宗仍时时梦到他,屡次颁赐其家人。


侯君集

太宗似乎非常看重与臣下的友谊,尤其是秦王府当初的成员。侯君集,正是这些与太宗情谊甚笃的成员。在一代军神李靖年迈隐退后,他与半隐退的李靖合作了出击吐谷浑之役,之后更主持了灭高昌之战。在贞观十二年(638年),这位武夫还出任吏部尚书,参预朝政。

《旧唐书》称其“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正是在侯君集逐渐成为朝堂上的核心成员时,他急功近利、“恃宠矜功”的个性也显露无余。不满于自己因贪婪被罚,他竟企图策动功臣张亮谋反,结果策反不成,反被张亮泄露了机密。尽管太宗压下此事不理。但导火索已经造好,只等着下一次的火柴来点燃。

【侯君集画像】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通过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与侯君集开始了多次接触。待到准备谋反时,密谋又泄漏,贺兰楚石向太宗述说侯君集的罪状。太宗想免其一死,群臣尽皆反对,无可奈何之下,太宗只得将其处死。定罪之后,太宗流泪不已,对侯君集道:“

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他死后,仅在其请求下留存一妻一子流放岭南,以保存香火。


浔阳咸鱼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率领部属在京师长安城大内皇宫的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

这次政变的结果,是李世民及其部属,杀死了李世民的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渊不得不册立李世民为新任皇太子,并在不久后禅位,于是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后,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恭、侯君集等五人功为一等。

第一,房玄龄

房玄龄本是隋朝隰城尉,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很快西进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靠了李世民。

隋朝义宁二年(618年)五月,已是唐王、大丞相的李渊,逼迫隋炀帝的孙子、隋恭帝杨侑禅位,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唐。

随后,唐高祖李渊封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房玄龄则成为了秦王府记室,多次跟随李世民出征,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玄武门之变后,房玄龄因功进爵为邢国公。

唐朝贞观三年(629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

唐朝贞观九年(635年),房玄龄以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房玄龄改封封梁国公。

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房玄龄加太子少师,他的女儿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显贵至极。

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去世,李世民追赠他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

第二,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有旧,他的妹妹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他们成为郎舅关系。

隋朝末年,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攻入关中,长孙无忌在李渊渡河时便到长春宫谒见,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秦王李世民。

此后,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累迁至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妻子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改任左武侯大将军。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

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后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唐朝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

唐朝贞观十六年(642年),长孙无忌进拜司徒。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唐朝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长孙无忌又遥领扬州都督。

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唐朝显庆四年(659年),大臣许敬宗指使人向唐高宗呈奏密章,称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

第三,杜如晦

杜如晦原本是隋朝滏阳县尉,他的祖父杜果是隋朝义兴公、工部尚书,父亲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家族势力强大。

唐朝建立后,杜如晦进入秦王府,成为曹参军,后又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

在房玄龄的建议下,李世民对杜如晦非常器重,出征时也常常带着他。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唐朝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命杜如晦以检校侍中之职兼任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

唐朝贞观三年(629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与房玄龄一起辅佐朝政。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病死,李世民转封他为莱国公。

第四,尉迟恭

尉迟恭本是隋朝朝散大夫,后加入反隋的刘武周麾下,担任偏将。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刘武周与宋金刚被唐军战败后逃往突厥,尉迟恭降唐,李世民任命尉迟恭为右一府统军。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将齐王李元吉射杀。

李世民登基后,尉迟恭被封为吴国公,还拜为右武侯大将军。

唐朝贞观三年(629年),尉迟恭出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都督。

唐朝贞观六年(632年),尉迟恭迁同州刺史。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分封功臣官爵,允许其世袭刺史。其中尉迟恭被册拜为宣州刺史,改封鄂国公。

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尉迟恭任鄜州都督,后又出任夏州都督。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朝廷任命尉迟恭为开府仪同三司,五天一上朝。

唐朝显庆三年(658年),尉迟恭在家中去世,唐高宗李治册赠尉迟恭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

第五,侯君集

侯君集早年加入秦王府,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军功,被封为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

玄武门之变后,侯君集被封为左卫将军、潞国公,后又封为右卫大将军。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侯君集被迁为兵部尚书,开始参与朝政。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侯君集获封陈州刺史、陈国公。

唐朝贞观十二年(638年),侯君集官拜吏部尚书、光禄大夫。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侯君集因参与皇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李世民将侯君集处死,他的妻子儿子迁至岭南。

五人中,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善终,长孙无忌被逼自杀,侯君集被处死。


历史这样说

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北宫门玄武门发起的一场流血政变。原本在反隋时,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俩配合还算默契。唐朝建立后,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建成在宫内处理政务,李世民带兵出征,两人分工明确。

但李建成一直忌惮李世民的势力,李世民的羽翼也一直不服太子李建,于是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合谋一起排挤、陷害李世民,双方一直明争暗斗多年。后来李渊越来越偏袒李建成,李建成势力日益强大,李世民决定力挽狂澜,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

在这场玄武门之变中,功劳最大的功臣是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这五个人的结局如何呢?

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自然死亡

这三人是属于比较聪明的,不与朝廷作对,落个自然死亡的好结局。

尉迟恭:一生骁勇善战,立下汗马功劳,但性格淳朴憨直,又居功自傲,长不把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放在眼里,还出口讽刺他们,人际关系很不好。有一次在李世民举办的宴席上,出手打伤了李道宗,李世民很不高兴,规劝尉迟恭身处高位不应触犯国法,要严于律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情。尉迟恭听后恍然悔悟,收敛自己的行为,这才落得个好结局。

房玄龄:是李世民最得力的谋士之一,在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任中书令,继续为李世民效力。他与杜如晦二人被人称为“房谋杜断”,房玄龄善谋,杜如晦果断,两人同心辅政,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房玄龄病重后,李世民曾多次亲自探望,赐御膳,请名医。房玄龄死后,李世民废朝三日,追封其为太尉。

杜如晦:李世民的重要参谋之一,与房玄龄一同辅政,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制定法规等。享年四十六岁,谥号“成”。

侯君集:玄武门事变后对自己受到的待遇不满意,与太子李承乾关系亲密,而且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被李世民处死。


老照片

玄武门之变也就是秦王李世民为了得到太子之位而发动的兵变,李世民率领着天策府的人马在玄武门附近伏击了太子李建成的东宫集团。李建成因为准备不周所以就失败了,李世民也因此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太子之位。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一方面大力打击李建成的东宫集团,另一方面就提拔自己的天策府成员。当时李世民按功行赏,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恭、侯君集五人就是一等功。虽然此时他们是得以封赏,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能有好的结局,我们今天来看看这五人的结局。

房玄龄

房玄龄自从投到李世民的手下,就竭尽全力的谋划军政之事。当李世民每攻灭一个割据势力,他就大力为李世民搜罗人才,让他们共同为李世民效力。房玄龄在秦王府十多年,一直负责掌管军谋大事,李世民对房玄龄也比较器重。等到李世民做皇帝了,房玄龄力主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唐朝制定国典。后来因病而逝,被李世民追赠太尉,配享太宗庙庭。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年幼的时候就和李世民交好,而且还是李世民的郎舅。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一直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因此李世民才得以成功。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长孙无忌被列为凌烟阁第一功臣,既是功臣,又是国戚。但是长孙无忌在辅佐唐高宗的时候,因为多次阻挡武则天的前程,所以被许敬宗诬告谋反,最后不得已被逼自杀。

杜如晦

杜如晦是因为房玄龄的力荐所以才得到重用的,在李世民征讨天下势力的时候,杜如晦运筹帷幄,对军势判断十分准确,李世民也正是因为听从杜如晦的判断,所以才能将各路反王一一消灭。玄武门之变过后,杜如晦就做了兵部尚书,并且总管东宫兵马。当时房玄龄擅长谋划,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也被称为“房谋杜断”。但最后杜如晦还是因病逝去,被追封莱国公,

尉迟恭

尉迟恭生性淳朴,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在随着李世民的征战四方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尉迟恭就负责保卫李渊,也就是李世民命他控制住了李渊。但是在玄武门之后,尉迟恭就开始与房玄龄等人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还是离开了京城出任地方官。但是他晚年的时候迷信弹药,经常吞服云母矿石粉,最终在家里面去世了。

侯君集

侯君集早年不学无术,但是随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时候也立下了一些功劳,并且和尉迟恭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因此也当上了玄武门之变的五大功臣之一。唐朝统一之后,侯君集就开始居功自傲,因为讨伐高昌时候私自夺取宝物而下狱,出狱之后就开始劝太子造反。最终太子谋反失败,因此侯君集被处死。


书香茗

首先要确定玄武门之变哪些人功劳最大,玄武门后,李世民进行了一次封赏,排在前列的人员如下:

裴寂加食九百户,通前为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五人,食邑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李孝恭等四人,食邑一千二百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等三人食邑一千户

其中,裴寂是李世民政敌,罗艺是李建成一方的,柴绍、李孝恭没参加玄武门。王君廓算是参加了玄武门善后工作,也算进去吧。

这样可以看出,玄武门之变中功劳前列的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加上没直接参加玄武门但被李世民后续稳定全国局势意义重大的王君廓。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妹妹长孙无垢是李世民的妻子,本人也是李世民坚定的支持者。长孙无忌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后来李世民贞观年间图形凌烟阁,长孙无忌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第一。

(长孙无忌)

李世民去世前,长孙无忌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唐高宗李治继位后,长孙无忌权势过大引起了李治的反感,尤其是长孙无忌激烈的反对李治封武则天为皇后。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李治和武则天战胜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被流放,接着被逼自杀。

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部将,后投降李唐后成为李世民亲信,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射杀齐王李元吉,接着威逼李渊,对李世民功劳极大。尉迟敬德后来比较居功自傲,行为嚣张,被李世民敲打以后,晚年不问政事,安享富贵,不与外人交往。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病逝。

房玄龄在李渊太原起兵后进攻长安的图中投奔李世民,从此成为李世民的亲信谋士,玄武门事变出力很多。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龄长期做宰相,一直到贞观22年(648年)病症。房玄龄担任宰相的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也位居前列,可见李世民对其始终如一的信任。提到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一般肯定会提的宰相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称房谋杜断。

杜如晦和房玄龄一样,武德年间就是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也是玄武门的重要策划参与者。李世民继位后,杜如晦也成为宰相。贞观四年(630年),年仅46岁的杜如晦病逝,李世民为之非常伤心。杜如晦虽然只做了四年宰相,但和房玄龄并称,是贞观年间的知名宰相,被视为贞观之治的重要人物。

王君廓是唐初名将,曾经在李世民下属作战,出色完成过很多重要作战任务,是难得的大将之材。武德晚期,王君廓长期镇守幽州。后来,李渊任命庐江王李媛为幽州大都督,担心李媛军事能力不足,特意让王君廓辅佐李媛。李媛也对王君廓刻意拉拢,结为婚姻。

(王君廓)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争,李媛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玄武门质变后,李媛很担心自己的未来,王君廓明着支持李媛起兵讨伐李世民实际却暗地里准备,一举击杀李媛。王君廓能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列入同一等封赏,靠的是杀了李媛的大功。

王君廓之后被李世民任命为幽州都督,但李世民随之派李玄道作为王君廓的长史。李玄道是李世民亲信的十八学士之一。王君廓有啥违反法度之事,中央来的李玄道均强硬对待,两人矛盾很深。后来王君廓被李世民召见,路上拆了李玄道送自己舅舅房玄龄的信,因为不认识草书以为是说自己坏话的,忧惧下逃亡,后被杀,以有点搞笑的方式送命。


仁勇校尉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这次政变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可谓非常多,几乎凌烟阁24功臣,除了秦琼有病在身没有参加外,其他都参加了。

那么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是哪些?他们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秉烛读春秋)为你解疑答惑。

玄武门之变的功劳最大的五个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这五个人的命运可以说各不相同,或喜或悲,阅尽了人间悲欢离合。



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三人都有一个好的结局。

史书记载,尉迟恭是死于李治在位时期,由于其参与玄武门之变,居功自傲导致其非常牛叉,经常嘲笑看不起其他的文武官员,惹了不少祸,后来李世民规劝,尉迟恭这才收敛。

晚年尉迟恭沉迷于声色犬马中,消磨于灯红酒绿之下。不跟外人交往,达十六年之久。于显庆三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尉迟恭虽然是个武夫出身,但是经过李世民的劝说和点拨,还是大彻大悟了,放弃了对权利的追逐,来点实在的吃喝玩乐。这才给自己留下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

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死于李世民在位期间,二人在担任丞相期间配合的很好,因此被称为“房谋杜断。”


李世民即位以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负责总理朝政。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杜如晦则累迁尚书仆射,与房玄龄同心辅政,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逝,死时只有四十六岁。后来被追赠司空、蔡国公,谥号“成”。

五个功臣中,侯君集是个另类,整个凌烟阁24功臣中,唯独他被李世民砍了。也许他觉得功劳大,对于自己的地位不够满意。

也许他是和太子李承乾的关系过于紧密。所以侯君集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失败后被李世民处死,是五大功臣里结局最悲惨的一个。


侯君集立了很多战功,加上是玄武门功臣,于是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被释放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还好李世民没有诛灭他的三族,侯君集应该感激不尽吧。

五个功臣中,我觉得侯君集不是最惨的,毕竟是他自己作死。

作为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的死可谓非常凄惨,长孙无忌代表了关陇集团,他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

尽管李治是长孙无忌极力扶持的,但依然没有获得外甥李治的完全信任。

长孙无忌的关陇集团太强大了,李治十分忌惮这一切。同时这些人直接掣肘李治的专制统治。


长孙无忌还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下把皇帝和未来的皇后都得罪了,因此李治也对舅舅伸出了黑手。

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这也是唐朝唯一的外甥间接杀死了亲舅舅的事情。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秉烛读春秋

公元626年7月2日,皇宫的玄武门外发生了一起兄弟相残的惨剧,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设计杀害了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通过这次政变,李世民最终登上了皇位。

在这次政变中,功劳最大的五个人分别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和侯君集,五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最后的结局当然都死了,不过死的方式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自杀死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

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唐高宗李治,因反对李治废后改立武则天,由此得罪了皇帝和未来的皇后,之后遭到许敬宗诬陷谋反,被削爵流放,最终自缢身亡。

二,被处死的,代表人物——侯君集。

侯君集战功赫赫,又是玄武政变的功臣,居功自傲,灭高昌国以后,私自将国宝据为己有,因此被下狱。虽然后来被释放出来,但也心生怨恨,劝张亮和太子李承乾谋反,最终受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处死。

三,自然死亡的,代表人物——尉迟恭、房玄龄、和杜如晦。

尉迟恭晚年的时候不跟外人来往,痴迷丹药,于公元658年去世,谥号“忠武”

房玄龄在李世民登基后,被封为中书令,终理朝政,历任左仆射、司空等职,公元648年去世,谥号“文昭”

杜如晦和房玄龄在李世民登基后为左右丞相,两人配合默契,被人称为“房谋杜断”,公元630年去世,谥号“成公”


霦舞

玄武门之变,五个人功劳最大。分别是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这五位都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终一人问斩,一人赐死自缢,三人善终。分别来看一下各自结局:

1.房玄龄(579~648.8.18):

626年玄武门事变成功后,房玄龄作为首谋之人,与其他四人晋封邢国公。太宗给他的评语是:“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房玄龄任职中书令,精通典制政令,简政减吏,修订律令,删减苛酷刑法。629年改封魏国公、尚书左仆射,低调谦恭、任人唯贤。之后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梁国公、司空、太子太师。因善谋划,与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

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当场册封房玄龄两个儿子,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房玄龄病逝,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后因次子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被指谋反,清出太庙停止配享。

2.杜如晦(585~630)

宣武门事变之后,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后迁兵部尚书。李世民对他的评语是:“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李世民当政,先后册封其为蔡国公、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和房玄龄共同佐理朝政。被誉为“良相”。629年抱病辞职,待遇仍旧不变。李世民多次派遣太医施治。

杜如晦死时年仅46岁,李世民大哭,三天不能处理朝政。转封杜如晦为莱国公。有一天太宗吃到一种味道鲜美的瓜,想起了杜如晦,吃到一半让人将瓜摆放到杜的灵位前祭奠。后来赏房玄龄黄银带,又想起杜如晦,让房携带黄金带送往杜的墓前。杜如晦去世一周年,太宗派人到他府上慰问其妻子儿女,他的封地官府及僚属保留完整原封不动。《旧唐书》讲:像杜如晦这样,“终始恩遇,未之有焉。”自始至终受到皇帝恩遇的人,从没见过。

3.尉迟敬德(585~658.12.26):

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救下险被李元吉杀死的李世民。627年,拜右武侯大将军,赐吴国公。之后改封鄂国公,任鄜县都督。

尉迟恭性情憨直,居功自傲,经常当面讥讽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甚至在宫廷厉言争辩,和这些人的关系逐渐恶化。此后,尉迟恭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晚年自得其乐,谢绝宾朋。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唐高宗为其废朝三日,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4.长孙无忌(594~659):

贞观年间,被议定功臣第一,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

649年,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长孙无忌擅权专政,653年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借机诛杀素有名望的吴王李恪,李恪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与长孙无忌不和,也被流放岭南。长孙无忌因不支持武则天立后被其忌恨,被许敬宗诬告谋反夺官流徙,在黔州被逼自缢。

5.侯君集(?~643)

626年,李建成拉拢尉迟恭不成,尉迟恭与侯君集劝谏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即位后,封侯君集为左卫将军、潞国公。638年官拜吏部尚书、光禄大夫,侯君集出身行伍,学识浅薄,获得高官厚禄以后开始读书学习,参与官员的选拔,定制考核题目。侯君集出为武将征伐,入为大夫参与朝政,一时间享有美誉。

他讨吐谷浑、灭高昌,再立新功。特别是讨高昌王,完胜,却因战后贪财物珍宝而下狱。“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怏怏。”内心压抑。643年,太子李承乾多次邀侯君集到东宫密谋谋反,事发被斩。


且听风吟品鉴历史

看和评价历史和历史名人!要看大局!别扯着门蓬瞧那些不尽人意的事!盛唐在全球历史上基夲没有可比的盛世!(现在美国也比不了)英雄盛世,就要有志士为创造奇迹受委曲!流血牺牲!就着小节看历史圣贤名人!你的心胸眼光太,低太短!不能观天下!统揽全局!太小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