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名将被凌迟三千五百刀,百姓分食其肉,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明末大乱,明朝中央面对内部农民起义和关外后金的崛起,腹背受敌。

崇祯皇帝上台后,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东北危机,启用了一位将领,命令他负责主持对后金的防御,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我们都知道,袁崇焕担任明朝辽东地区总司令,最后却被崇祯凌迟处死。

那么,这位将军到底冤枉吗?他是忠臣良将还是误国误民之人?

抗清名将被凌迟三千五百刀,百姓分食其肉,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袁崇焕本是一位儒生,进士出身,做到县令。

就是这位一直在地方工作的“正县级干部”,遇到了一位从东北地区来的老兵,谈论边事,他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便自认为有能力解决后金的军事威胁。

后来袁崇焕又到东北地区考察,回到京城后他自夸:只要朝廷给我足够的钱粮兵马,我就可以守住山海关,平定后金之患。

这番言论被天启皇帝器重,将其提拔为东北地区的军事将领。

袁崇焕在辽东数年,和当时的东北地区总司令孙承宗等人创造过一些胜仗,也打过一些败仗。

天启七年,天启皇帝驾崩,崇祯即位,崇祯根据大臣的建议,重点提拔了袁崇焕,向袁询问平辽之策。

袁崇焕侃侃而谈,并夸下海口:五年平辽!

崇祯皇帝当时只有十七岁,年轻气盛毫无经验的崇祯相信了袁崇焕,将其任命为明朝辽东地区最高军事长官,并且配给他大量的钱粮兵马,当时明朝军费一大半被用在了辽东军事上。

抗清名将被凌迟三千五百刀,百姓分食其肉,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结果,袁崇焕上任后耗费了大量的钱粮人力,打造了一条号称固若金汤的要塞防线,然而,皇太极在崇祯二年巧妙地绕过了袁崇焕的军事防线,从长城隘口突入中原腹地,直接威胁北京。

吓得崇祯火速召集天下兵马救援京城,场面混乱,一度要迁都。

虽然后来袁崇焕尾随皇太极追过来,在北京城外和满洲八旗打了一仗,保住了京城,但是,这一招让崇祯丢尽了颜面,他最信任的将领耗费了国家大量资源,最后却是形同虚设。另外,袁崇焕的关宁军在北京城下和满洲兵作战竟然形同儿戏,互相好似嬉戏打闹,要不是满桂等非“袁系”将领拼死力战,北京城可能就要被攻破了。

恼羞成怒的崇祯因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而其罪名之一是“里通外国,汉奸罪”。

原来,袁崇焕早期曾有过和后金谈和的打算,再加上抗敌不力,疑点重重,因此被人怀疑是汉奸。

袁崇焕被凌迟当天,京城百姓争相吃他的肉,场面惨不忍睹。

抗清名将被凌迟三千五百刀,百姓分食其肉,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袁崇焕被杀其实并不冤枉,他在崇祯面前夸下海口,要了大量的金钱物资,最后却打造了一个形同虚设的防线。

他擅杀同事毛文龙(抗击后金的主要将领),可谓亲者痛仇者快。

仅此两条就足以判他死刑。

但是,凌迟处死有点过分了。

袁崇焕虽然没有大功,但还不至于里通外国,他的谈和也是出于大战略的考虑。

崇祯凌迟袁崇焕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崇祯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崇祯又是一个极度好面子的人,皇太极兵临城下,他感觉自己在百官和天下人面前颜面尽失,这才恼羞成怒凌迟袁崇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