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女創業成為葡萄種植戶,堅持找“幸福密碼”

學會經營自己,學會創造自己的人,才能有豐富多彩的人生與未來。

作為農民,徐娟並不地道。1979年出生的她分得清韭菜和小麥,但怎麼樣水稻苗插得不至於浮上水面,她其實一點都沒心得。作為長女,按照農村的習俗是要招女婿的,當然,通常對方的家境也不會太過殷實。“第一個月做學徒工,幹了11天,拿了150元錢工資。”很長一段時間,徐娟和丈夫就靠普通打工過著簡單的日子。

农家女创业成为葡萄种植户,坚持找“幸福密码”

姚莊一直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鎮。近年來通過結構調整,漸成黃桃、蘑菇兩大產業。黃桃種植面積列全省鄉鎮第一,蘑菇栽培面積名列全省鄉鎮前茅,2003年被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命名為“中國蘑菇之鄉”。她決定,要重新回到田裡——種葡萄。

徐娟租了15畝地,從2009年10月份準備開始,到次年3月份種苗,一直要到第三年6月底葡萄開賣,她才會有收入。“那年貸了10萬元,5萬元是我們自己貸的,找我老公堂哥做擔保,還有5萬元是我乾爹出面貸的,他再找人擔保。”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徐娟一家勤懇努力,在親戚中口碑不錯,大家都願意為徐娟博這一次。

农家女创业成为葡萄种植户,坚持找“幸福密码”

萬幸的是,葡萄長勢很好,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喜獲豐收。每賣掉一批葡萄,徐娟都拿出一筆錢來,先去還掉一部分貸款,“欠著人家的情呢,能先還多少就先還多少,否則心裡就像有塊石頭壓著似的。”

2014年是徐娟開始葡萄種植的第五個年頭,那個時候的她並不知道一項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在嘉善農村開展:針對農民手中普遍握有“兩權”甚至“三權”的實際,嘉善縣打破“一權一抵押”的常規做法,融“三權”為一體同步改革,讓農民自主選擇和自由搭配抵押形式,一舉放大抵押存量和輻射面。原本以為自己什麼抵押物都沒有的徐娟,不僅一下子有了抵押物,而且還是三種,“城裡人買商品房有三證,我現在也有‘三證’。”

农家女创业成为葡萄种植户,坚持找“幸福密码”

村民們說“展幸”取意於“發展生產,走幸福大道”,如今,他們中大多數通過“兩分兩換”住上了乾淨整潔的商品房,每天開著小貨車行駛在平坦的村道上到田裡勞作。他們不像城裡的上班族需要擔心遲到早退,卻跟城裡人享受一樣的社保、醫療、教育等多項公共服務。

有目標,有理想,有夢想,就是行動的方向,是人生奮鬥的燈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