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劫?

潘欣冉

雍正登基,幾家歡喜幾家愁。歡喜者,自然是雍正本人,雍正的兒子、媳婦、親孃,再者就是雍正的擁護者,張廷玉、隆科多、年羹堯。可是也有不高興的,首當其衝要數“八爺黨”這一派的人物包括八爺、九爺、十爺這三兄弟,還有十四爺,其餘還尚不足入雍正的法眼。

但是“八爺黨”中,除了八爺是主謀、九爺、十爺是“搖旗”外,十四爺並不是完全和“八爺黨”一條心。因為老十四也想當皇帝,也想有所作為,只是苦於自己輩分太小,心機和能力又較諸位哥哥弱,才委身於“八爺黨”,一方面是尋求“庇護”,另一方面也是在近水樓臺地學“老八”。再加上和雍正又是一母同胞,自然在懲罰上要比八爺輕很多。其實只要明白為什麼懲罰老八,就明白老十四憑什麼避禍,能置身事外。

第一,沒當皇帝,卻操著皇帝的心,想著皇帝的事,用著皇帝的計。八爺,號稱“八賢王”,是因為得人心,相當有人緣。有人說“得人心”不好麼?這問題要看從哪個角度說,要是皇帝得人心,一切ok,君明臣賢,上下和睦;但要是大臣或王爺得人心,可能皇帝就坐不住了,勾心鬥角、血雨腥風就會立刻席捲宮廷。

《韓非》說,賞罰是皇帝的特權,大臣的任務是幹好本職工作,兩者相輔相成,皇帝根據大臣的工作給予獎賞、懲罰,一方面保持大臣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維護大臣對自己的忠誠。相反,如果皇帝失去了賞罰的權利,大臣就會迷失,甚至取代皇帝給自己“開工資”。八爺就是因為犯了大忌,才被康熙、雍正兩朝瞧不上眼反而死死釘在王爺的位置上,他這種欲蓋彌彰的“篡位”,明眼人都看在眼裡,只是不戳破而已,畢竟《韓非》也不是什麼百年難尋的奇書。十四爺是聰明人,早看透了這一套,安穩地做自己“分內”的事,所以才沒有惹來殺生之禍。

第二,勢力盤根錯節,不忘死灰復燃。八爺,人緣好,在父朝(康熙在位)積累了大量的人脈。雍正即位後任命他為“總理王大臣”,就是想在推行新政問題上,借用一下他的人脈,順利完成政權過度。不論乾的好與壞,十數年後,滿朝都是雍正的“私人”,包括潛底的奴才李衛、年羹堯,新攀附的文人大臣張廷玉、李紱,新科舉子劉墨林等等,自然也用不著那位“病貓”八爺了。.可惜,八爺沒有察覺到這些微妙的變化,還在力圖掌控朝局,企圖死灰復燃。老十四,則很簡單,獨來獨往,你讓守太廟就守太廟,管他東南西北風,所以也能活的更久些。


輝說BOOK

康熙末年爆發的“九子奪嫡”,是有清一代最嚴重的一次皇室內亂。英明一世的康熙帝,並沒有在儲位的問題最終定論。皇太子胤礽兩立兩廢,似乎耗盡了康熙所有的精力。權利交接的真空,引發所有皇子的覬覦,最終釀成慘劇。

最終四皇子胤禛勝利,成功繼位,就是雍正皇帝。

“九子奪嫡”最後結局慘烈。除了大阿哥胤禔:在康熙年間,因為說出了代父弒弟的話,惹惱康熙帝,終身圈禁;廢太子胤礽:先後兩次被廢;三阿哥胤祉;十阿哥胤鋨,十四阿哥胤禵先後被圈禁,前幾人均死於雍正年間,只有十四阿哥終雍正一朝被圈禁,雍正死後才被放出。

最慘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做為“九子奪嫡”也叫“八王奪嫡”的主力,先後被奪爵,關進宗人府,並被改名為“阿奇那”,“塞斯黑”,離奇死於雍正四年。

只有最受雍正器重信任的 十三阿哥胤祥:被封為怡親王,但也死於雍正八年。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愛新覺羅·允禵(胤禵),和雍正皇帝為一奶同胞親兄弟。生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

九子奪嫡兩位親兄弟卻正是敵對。四皇子胤禛原為太子黨,後太子徹底無望後自立門戶。繼承的也是太子一系人馬。

而十四皇子胤禵卻是八皇子黨的領頭人,被八皇子推舉為皇位競爭者。也深受康熙信任,並於康熙五十七年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保住了西藏和平。

康熙駕崩時,胤禵正領兵在外。隆科多拿出爭議最大的康熙遺詔,宣佈四皇子胤禛繼位皇帝。胤禵可謂失去天時地利人和,回天乏術。

而他能夠當機立斷放棄軍權,趕回京城向雍正臣服,也表明此人梟雄見識。最終還是為雍正所忌,奪職圈禁,終雍正一朝而不得自由。可見雍正雖顧念一奶同胞,卻對這個弟弟並不放心。雖沒有像“八皇子”“九皇子”一樣得賜惡名。卻也沒有躲過圈禁劫難,最後雍正死後被放出,大勢已去。

終雍正一朝,當年參與“九子奪嫡”的那些皇子幾乎死盡。不能不說離奇。但也正因如此,為後邊乾隆皇帝的順利繼位掃清了道路。雖有弘皙之變,畢竟沒有掀起大浪。

雍正為防止再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慘劇,從此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由皇帝寫詔書並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直到皇帝駕崩後人才能打開並宣佈繼承人。徹底解決了皇室內亂的悲劇。


君箋雅侃紅樓

康熙晚年的九王奪嫡,是有清一代皇位爭奪最慘烈的一次,各種文學與影視作品對此都進行過各式各樣的解讀,最後以老八允禩、老九允禟的倒臺為終止。允禩、允禟被雍正消除王爵,革除宗籍,並賜名“阿其那”、“塞思黑”,不久便紛紛死去,成為這場政治戰爭中下場最慘的兩個人。不過,允禩集團所涉及的阿哥並非只有允禩、允禟,十阿哥允䄉和十四阿哥允禵也是他們當中重要的一員,並沒有誰能躲過一劫。

雍正朝的這場鬥爭是隨時間的推移和事態的變化逐漸升級的,在皇帝登基之初,還是有心對他們進行安撫的,但他的這幾位兄弟卻仗著黨羽眾多,處處挑釁,於對抗雍正的活動更毫不掩飾。尤其是允禵,儀仗自己是胤禛的同母兄弟,常有對皇帝不大恭敬的舉動,在皇太后去世後,雍正還曾晉升其為郡王,以示恩惠,但並沒有籠絡住他的心,依然常以偏頗的言辭加以對抗,這也極大地激怒了雍正。

當皇帝看到允禩集團完全沒有安撫的可能性後,他對這幾位兄弟便開始下手了,但也是根據他們各自勢力由小到大一個一個解決的。雍正二年,他首先將勢力最小的十阿哥允䄉革爵圈禁,同年七月,又將十四阿哥允禵及其家眷發往景陵軟禁,以“守皇陵”的“重任”委以允禵,但實際上是將這股勢力拔出了。

雍正對允䄉、允禵的懲處,是皇帝與八爺黨公開鬥爭的第一仗,所以他收視這兩人的力度還有一定的試探,將此二人圈禁,已經宣告了他們政治生命的結束,政治勢力的拔除,包括後來他對允禩、允禟的初期處罰,也並沒有非要將他們置於死地的決心,也是隨著事態的變化,才漸漸動了殺心。在他處死八爺、九爺之時,已經是允䄉、允禵被處置兩年之後的事了,此二人也並沒有能有什麼反抗舉動,所以所謂“躲過一劫”,無非就是相對於允禩、允䄉的慘死,落得一條活命罷了。


紅小豆館主

不是為雍正(老四胤禛)辯解。

雍正上臺後,要打壓曾經參與爭奪太子之位的諸皇子,其實也是情理之中的。

因為在雍正即位之前,可能那些參與爭奪太子之位的皇子們,誰也不會想到,最後勝出的竟然是他。

(雍正畫像)

在這一波“九子奪嫡”的大戲中,諸皇子最早是兩個集團:老大胤禔、老二(也是太子)胤礽。其中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四胤禵都是站在老大身邊的。老四胤禛則比較(僅僅是比較)支持老二胤礽。

後來,老大胤禔迅速失敗退出,這個集團的首領就成了老八胤禩,老九、老十四是堅決支持者。

再接著老二胤礽被廢,老八胤禩被康熙斥責革爵。這樣多次變故以後,爭奪太子之位的兩個集團就變成了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老九胤禟是其支持者)和老四胤禛。不過,老四隻能算一個潛在的競爭集團,他一直沒有浮出水面。而老十四胤禵的呼聲非常高,不但獲得一眾皇子的支持,而且被康熙委以重任,封為撫遠大將軍平定邊關。

(胤禵影視形象)

可以說,當老大、老二相繼倒臺後,老十四、老八、老九集團,一直覺得他們最後坐穩皇位獲取江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誰知道最終老四胤禛半路殺出,截道成功。

也就是說,當雍正登上皇位後,老十四、老八、老九等人心中不服,力圖製造政變,把雍正趕下臺來,是一定的。也因此雍正打壓他們是一定的。

在這幾個皇子中,最後的首領是老十四,可為什麼最終雍正嚴厲處理老八,甚至把他毒死,而對作為首領的老十四卻網開一面,只圈禁了事呢?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老十四雖然是對立集團最後的首領,但他只不過是形式上的首領,是因為老八被康熙嚴厲處置不被信任後,大家才讓老十四出頭的。而這個集團的靈魂人物依然是老八。而當康熙去世以後,老十四便不可能再是首領,首領自然回到了老八的手裡。

雍正繼位後,要處理這個對立集團,只可能首先處理首領。既然老十四並非首領,雍正就沒有非要處死他的道理。

(胤禩影視形象)

第二、老十四是個意氣用事的人,又是一個最講義氣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從他當年為老八出頭,為此不怕得罪康熙,到後來他當撫遠大將軍的時候,行事高調這些就可以看出,他政治上是比較幼稚的。康熙在讓他當撫遠大將軍的時候,只是出於康熙想讓兒子們都成才的想法,原本就沒有想過讓他繼承皇位。他自我感覺良好,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既然他沒有政治頭腦,自然成不了大事,只要圈禁起來,不讓他出來鬧事就可以了。

第三、老十四畢竟是雍正的同父同母兄弟,他們之所以關係不好,一是兩人性情不一樣,二是從小就被不同的母親養,沒生活在一起。但不管怎樣,他們血緣是最近的。如果雍正像對付老八一樣對付老十四,自然容易招致非議。

第四、老十四在最後的階段,是表面上向雍正低了頭的。老八被毒死後,雍正曾威脅老十四說,如果你想去看他,我就讓你和他一起去陰間!老十四說:“我向來為阿其那(老八)所愚,今伊既伏冥誅,我不願往看。”由此可見,老十四至少表面上是低頭了的。當那個對立集團的頭領伏誅,作為成員的老十四表示不去看,與他劃清界限的時候,雍正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根本不用再殺他。

總之,從雍正成功獲位到最後處理諸皇子,都可以看出,他無論政治智商還是政治情商都是比較高的,他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張生全精彩歷史

雍正其實是一個性情中人,有快意恩仇的一面。

他的硃批,有的如“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有的如“朕亦甚想你”、“朕安。卿好嗎?”,有的如“莫想生還北京也”……。他既可以含情脈脈,也可以簡單粗暴。性格挺複雜的。但總的,還是很重情義的。比如他對於始終跟隨他的老十三就非常非常之好。超越了君臣,迴歸到兄弟的友情。

而對於擋過他道的,老八、老九等人有手段毒辣。帝王之心吧,是普通人不能懂的。但對於老十和老十四,雖然也屬於擋道的一夥,也受到了處罰,但最終都還保住了性命。原因有可能是

1、這倆人自身,身體好,精神強大,就是打不死的小強。不論你怎麼打擊,我就頑強的活著。

2、更重要的一點,很可能是雍正就根本沒想弄死他們。老十四就是他一奶同胞的嫡嫡親的弟弟。雍正雖然是烏雅氏的兒子,但從小是長在孝昭仁皇后膝下。孝昭仁皇后是康熙的繼後,是清初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遏必隆還有一個女兒也是康熙的嬪妃,就是溫僖貴妃。她兒子就是老十。孝昭仁皇后無子,對於這個寄養的兒子非常好,母子感情頗深。而雍正與親媽的感情就差了很多。“生恩不如養恩”啊!愛屋及烏,對於養母妹妹這個孩子自然要照顧一點。

由此可見,雍正真是一個性情中人,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看到題目說老八下場很慘,很多人說雍正打擊八爺黨狠毒刻薄,這樣的觀點,我不敢苟同。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雍正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而且歷史也對雍正有了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如果沒有雍正的勵精圖治,哪有什麼康乾盛世。



公允的說,雍正算是一個性情中人,雖然刻薄,但並不寡恩。九子奪嫡,大位之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刀光斧影。相比於李世民,雍正算是一個非常仁慈的勝利者了。李世民發動宣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連他們的孩子都放過,悉數斬盡殺絕。

雍正其實很念及兄弟情分的。康熙作為一代英主,這點識人的眼光還是有的,否則不會把大位傳給雍正。從兩點可以看出:



一,善待廢太子胤礽。雍正繼位後,對廢太子胤礽十分善待,在其死後予以大葬。胤礽諸子也都被封爵,雍正繼位僅僅一個月,便加封胤礽之子弘晳為多羅理郡王,後來又加恩封其為和碩理親王。而其他諸子也封為輔國公之類的爵位,可謂恩遇有加。

二,雍正登基後,第一時間任命皇八弟允禩為總理王大臣、和碩廉親王、理藩院尚書等要職顯爵。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從本意來說,雍正還是希望老八能夠以社稷為重,幫自己好好打理大清江山的,所以才委以重任。並不是有些人(包括電視劇中老八本人)所說的暗藏殺機的。

那麼,後來,雍正為什麼要嚴厲打擊八爺黨,奪爵的奪爵,圈禁的圈禁,以至把老八置於死地呢?為什麼要對同是八爺黨的老十四網開一面呢(還有老十胤娥也得以善終)?我認為,老八有“三必除”,老十四有“三必留”。

一,老八的“三必除”

1,篡位之心,昭然若揭,此一必除。老八奪嫡失敗後,始終賊心不死,一直想謀取大位。特別是借雍正整頓旗務之機,左右串聯,矯旨調兵,突然提出八王議政對雍正進行逼宮,如果不是張廷玉力挺危局,如果不是十三爺前來救駕,雍正很可能被八爺黨逼迫退位。



2,黨羽太多,興風作浪,此二必除。老八素有八賢王之稱,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其黨羽遍佈朝野。康熙駕崩之前,雖然替後主剪除了一部分,如佟國維等,但沒有清理乾淨。這點從八王議政逼宮時可見一斑,除了張廷玉挺身而出,力斥八爺黨險惡用心之外,滿朝文武竟然都默不作聲,更有甚者,隆科多作為九門提督竟然倒戈反叛。如果不除掉老八,則大清永無寧日。

3,鞏固江山,免除後患,此三必除。老八如此險惡,讓雍正不寒而慄。自己如此剛毅堅硬,老八都想分庭抗禮。如果自己百年之後,弘曆繼位,老八如果想篡位的話,以弘曆的性格,是很難與之抗衡的。所以,為了保住後代的江山社稷,老八非除不可。

二,老十四的“三必留”。

其實,雍正並不狠毒,對待兄弟還是很講情分的,如果不是八爺黨步步緊逼,雍正絕不會痛下殺手。即便如此,八爺黨只有老八和老九圈禁而死,老十和老十四都得以善終。



1,一母同胞,此一必留。老十四胤禵和雍正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雖然在爭奪儲君上,雙方陣營不同,但畢竟是骨肉連筋。且雍正繼位時(1622年),其母尚且健在(死於1623年),雍正連同父異母的老十胤娥都網開一面,何況自己的親弟弟呢!如果連親弟弟都不放過,如何面對母親,如何面對天下百姓。

3,虎落平陽,此二必留。老十四被解除兵權後,就被雍正打發去看守皇陵了,變相軟禁起來。大寶無望,老十四心灰意冷,再也無心爭奪。且老十四並不是八爺的死黨,始終與老八貌合神離,如今虎落平陽,已經對皇位夠不成威脅,雍正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背一個戧殺親弟的罪名。

4,聖祖遺訓,此三必留。康熙駕崩之前,曾有遺訓,要雍正善待自己的兄弟,不要骨肉相殘。這就是雍正為什麼只圈禁老八和老九,對老十和老十四法外開恩的原因之一,同時,雍正對老八和老九的子孫,也沒有斬盡殺絕,而是採取了相對寬大的流放。乾隆繼位以後,又將老八的後人恢復宗籍。

分享是一種快樂,關注是一種美德。歡迎大家關注、交流、評論、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向敬之

雍正登基後,雖然第一時間命皇八弟允禩為總理王大臣、和碩廉親王、理藩院尚書等要職顯爵,但他對八爺一黨的打擊可謂是狠毒刻薄的。

雍正四年,雍正帝坐穩江山後,以種種藉口對允禩革職、削爵、圈禁,改名阿其那。很快,允禩死於非命。李紱報告,允禩突發腹痛。民間傳聞,允禩死於毒殺。

而在是年六月初一日,雍正決定對允禩集團集體動手,於是將允禩、允禟、允禵之罪狀頒示全國,議允禩罪狀四十款、允禟罪狀二十八款、允禵罪狀十四款。

允禩和允禟相繼死得蹊蹺,但允禵雖長期遭受雍正的貶抑和打擊,革除王爵、貝子,但只是監禁在景山壽皇殿為聖祖守陵,他的宗籍一直沒有像處理允禩、允禟那樣被開除。

其中是有原因的:

1.允禵是雍正一母同胞的兄弟,雖然政見不一,允禵選擇了支持允禩。雍正如果徹底嚴懲自己的胞弟,自然會讓他揹負更多不孝、不容胞弟的罵名,不但應徵了弒兄屠弟的罪惡,而且坐實了謀父逼母的罪行。

2.允禵的所謂罪行,就是支持了允禩,並無其他,後來乾隆帝為允禩集團翻案時,也說允禩並無謀逆之實,那麼支持者允禵更是罪不至死。

3.允禵是康熙生前欽點的大將軍王,給世人眼裡,康熙有意重其權、崇其功,以便他成為儲君。如果雍正殺了允禵,不啻於告示世人,他雍正篡位後殺人滅口。

4.雍正給康熙晚年重用允禵提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即康熙不想允禵牽扯進諸子爭儲戰爭,故而將他調至西北軍前,讓他遠離是非,不參與其中。


以禮觀書

首先說雍正此人,有人說雄猜陰鷙,刻薄無情,但同時他也勤勞為政,嚴厲明察,為清朝最了巨大貢獻,康熙後期雖國泰民安,但也腐敗盛行,雍正上任,為反腐做了巨大貢獻,有說法雍正年間“為官無一不清”,可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以雍正的性格,在九子奪嫡後,自然先清理政敵。但十四阿哥胤禵,相對下場沒八王黨其他人下場慘,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奶同胞

他們的生母同為德妃烏雅氏,為了保全太后的名聲,自己的名聲,都要留著這個親弟弟,但其實他們的關係並不好,且不是一個派別,雍正小時侯,由於烏雅氏身份較低,沒有資格撫養胤禛,就由佟貴妃撫養,後佟佳氏去世,才回到德妃處,但每每請安雍正都要早早去,以防同烏雅氏碰面,可見關係非常不好,而烏雅氏也更加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即使這樣,名義上在那,也不好過於懲處。

大將軍王

胤禵是康熙帝欽點的大將軍王,在朝中有一定威威望,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不能由於政見不和而處置大將軍王,傷無數人的心,在剛剛登基,朝局不穩,自然是先安撫,一點一點剝奪十四阿哥的軍權,畢竟主犯還是八阿哥,但在胤禵回京奔喪時,雍正命人攔截十四阿哥與康熙帝的所有信件,就是為了避免有串詔的嫌疑,做好萬全準備。


表面臣服

相對於八阿哥,十四阿哥畢竟不是首領人物,且十四阿哥為人本就高調張揚,對於政治的敏感度不高,完全不必立即處置,沒了八阿哥,自然八王黨的其他人也就掀不起風浪,而且在雍正提出讓其去看八阿哥時,這時他很聰明的避開了,並也稱其為阿其那。

朝局和名聲

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朝局穩定,政權牢固,同時歷代帝王重視名聲,講究名正言順,處置一個人也要有理由可尋,雖然是十四阿哥沒有,八阿哥,九阿哥那樣開除宗籍,改其姓名,但對他的打壓一直都存在,先是軟禁景陵隨時關注他的一舉一動,後再烏雅氏去世後,冊封為郡王,但實際仍為固山貝子,兩年又回京囚禁,既景山壽皇殿內。

直到乾隆繼位,十四阿哥才得以自由,此時年事已高,在難有作為,但性命得以保全,沒有成為阿其那和塞思黑,最終在乾隆二十年逝世。


蠻吉star

雍正皇帝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切?

關於這個問題,在後來雍正皇帝和大將軍年羹堯的對話中找到了答案。

年羹堯:陛下,老八集團已經收拾了。

雍正皇帝:很好,我會提升你的。

年羹堯:老十四的集團已經收拾了,老十四個人,我想請示陛下怎麼處置?

雍正皇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年羹堯:陛下。斬草除根、不可放虎歸山呀。

壅正皇帝:我和老十四,本是一奶同胞所生,如果殺了他。恐怕母親會非常傷心。

年羹堯:陛下!不可以有婦人之仁吶!

雍正皇帝:你給我把他的爪牙和黨羽全部去除,加派人手,監視和他聯繫的人。我要讓他時刻在我的掌握之中。我要讓他孤掌難鳴。

年羹堯:陛下聖明!我這就去辦!

雍正皇帝:辦好了,我要娶你的妹子,當老婆。

年羹堯:謝主隆恩!

雍正皇帝:回來!

年羹堯:爺!還有什麼吩咐?

雍正皇帝:明天,在朝堂上要配合我演一齣戲!

年羹堯:小的明白!

……

看到了吧,皇家的婚姻不是婚姻,而是權力的結盟!皇家的感情不是感情,而是利益的權衡。按照大哲學家李澤厚的情本體理論,雍正皇帝還是顧及了兄弟情和母子親情的。


一封家書名店

愛新覺羅·胤禩(八爺),雍正即位後,為穩定人心,先改胤禩名為允禩(避諱),並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

但在雍正皇位坐穩後,革去黃帶子,削其王爵,圈禁,進行監視,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狗”的意思,並以長篇諭旨,歷數等罪頒示全國,後病死於監所,民間認為被毒死。

愛新覺羅·胤禵(十四爺),雍正即位後,將胤禵遠派守皇陵幽禁,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範時繹監視他的行動。雍正四年被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直至乾隆帝弘曆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相比之下,雖然雍正都展開了對當年參與儲位爭奪的兄弟的徹底打擊,但十四爺的命運比八爺好太多了。這是為何?要知道在雍正皇位正統性上,可是傳言康熙是要傳位於十四爺的。

首先,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弟,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

康熙帝去世後,胤禵被召回京師,隨即軟禁於景陵讀書,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範時繹監視他的行動。不久,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晉封允禵為郡王,實為虛銜,但未賜封號和給予俸銀,註名黃冊仍稱固山貝子。

其次,胤禵對大清貢獻很大,率兵入藏,驅逐準噶爾。

康熙五十七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藏汗請求清朝發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

胤禵抵達西寧後,開始指揮作戰。他統帥駐防新疆、甘肅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綠營部隊,號稱三十餘萬,實際兵力為十多萬人。胤禵的大將軍是個綜合管理崗位,參與軍事決策指揮,軍隊調度,部署人事,舉薦任命將領,保障後勤,情報收集,安撫穩定軍心,激勵部隊,調節內部和外部矛盾,籠絡達賴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說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護送達賴喇嘛等等。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胤禵即指揮平逆將軍延信由青海、定西將軍葛爾弼由川滇進軍西藏。八月,葛爾弼率部進駐拉薩。九月,胤禵命令延信送新封達賴喇嘛進藏,在拉薩舉行了莊嚴的坐床儀式。至此,由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動的西藏叛亂徹底平定,胤禵也因此威名遠震。

康熙諭令立碑紀念,命宗室、輔國公阿蘭布起草御製碑文。雍正即位後,以碑文並不頌揚其父,“惟稱大將軍胤禵公德”,令將石碑砸毀,重新撰寫碑文。

最後,十四爺雖屬於八爺黨,但並非與他們團結一致。

看似十四爺支持八爺,但十四爺在八爺心中的地位,並非等同於九爺和十爺。九爺和十爺的利用價值在於皇子身份,而且八爺能夠鎮得住他們;十四爺則不同,他手中擁有兵權,八爺除了需要文官們的支持,自然也是需要武將們的支持,十四爺在軍中的地位之高,尤其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地位,這樣的成就自然是八爺無法匹及的,倘若八爺即位,估計十四爺無法善終。

另外,在太子胤礽二次被廢的事件上,

八爺完全利用十四爺,在胤禩得到高福送來的太子寫給任伯安的密信之後,意識到再次扳倒太子的機會來了,但是糾結在到底由誰將太子密信上奏康熙的問題上。

其實,這四個人都明白,密信一旦落到康熙手裡,胤礽再次被廢是必然的,但是舉報人是什麼結果就很難說了,所以,誰都不願意上奏,最後,還是胤禩以胤禵為兵部的管部阿哥,正在追查淮安綠營官兵被殺,為由頭,又其上奏。胤禵雖然接下了任務,但是悻悻而去。

當然,胤禵也不是傻子,給康熙上奏時也留了一手,只是將太子寫給任伯安的密信寄給了康熙,而沒有自己的奏摺。通過這一事件,已經很明顯了,胤禩和胤禵是在相互利用,同時也在相互防範。

舉薦大將軍王事件上,西北策零阿拉布坦作亂,康熙決定派兵征討,選皇子一名帶兵。此時,胤禛、胤禩和胤禵等一干阿哥,都料定大將軍王就是康熙的即位人選,都想爭這個機會。在小範圍討論的時候,胤禩和胤禵兩人,相互謙讓了半天,看起來是慷慨陳詞,實際上是在相互試探,畢竟,絕對的皇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

胤禛舉薦胤禵為大將軍王,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不僅成功的離間了胤禩和胤禵的關係,更是牽制住了胤禵手下的十萬精銳部隊,當然,這是後話。胤禵被康熙指派為大將軍王之後,胤禩就安排了鄂倫岱、雅布齊和塔寧等人,名為協助,實為監視胤禵。

康熙大壽事件上,這主要有三個事件,第一個是當胤禩意識到康熙在等待西北勝利的消息的時候,給胤禵密信,反而不讓其出兵,對此,胤禵看得很明白,生怕自己打了勝仗,壓胤禩一頭。

第二個就是胤禵再次發揮自己模仿別人筆跡的特長,第一次是在熱河避暑山莊模仿太子的筆跡,這一次模仿了胤禩的筆跡,成功策反了鄂倫岱為自己所用,以為康熙祝壽為名回京,打探京城情況。

第三個就是胤禩冒用胤禵的名義,在壽誕慶典上給康熙送死鷹,為了皇位無所不用其極。所以說,胤禩和胤禵的關係準確的說是相互利用比較好 。

不論是八爺和十四爺的命運如何,皇權面前,大家都紅了眼,一步之遙,就是天上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