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经历过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急剧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唯独三国故事家喻户晓,不得不说,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是因为《三国演义》,曹操可能不会如此尽人皆知,也不会如此声名狼藉,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奠定了其阴险狡诈的基调,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此外,在戏曲舞台上,曹操永远都是一张白脸,成了最著名的奸臣形象。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然而,这些被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真的就是曹操本人吗?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曹操堪称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对其评价总是来在奸臣和枭雄之间摇摆,要么嗤之以鼻,譬如周瑜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刘备也与之不共戴天:“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要么推崇备至,譬如东汉名臣桥玄曾点评道:“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南阳名士何颙同样给出了高度评价:“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人王鉨则表示英雄所见略同:“济天下者,舍聊复谁。”

事实上,相较于野史和小说,正史对曹操的评价就正面得多,无论是《三国志》所述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还是《资治通鉴》所载的“芟刈群雄,几平海内”,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曹操洗白。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而曹操亦曾豪情万丈地表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此话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事实胜于雄辩,曹操自陈留起兵反董以来,镇压黄巾军、徐州打陶谦、下邳灭吕布、宛城战张绣、淮南讨袁术、临河破眭固、徐州败刘备、官渡破袁绍、冀州灭袁谭、壶关斩高干、乌桓灭蹋顿、荆州降刘琮、潼关战马超、渭水斗韩遂、汉中平张鲁,历时十七年,终于一统北方,并为后来西晋一齐天下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对此,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赞声不绝道:“魏武用兵,仿佛孙吴。临敌制奇,鲜有丧败,故能东禽狡布,北走强袁,破黄巾于寿张,斩眭固于射犬。援戈北指,蹋顿悬颅;拥旆南临,刘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挟天子以令诸侯,信超然之雄杰矣。”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如果仅限于此,曹操也不过是一位穷兵黩武之人罢了,关键还在于曹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不仅开创了建安文学,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还改革了东汉的诸多恶政,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改革户籍,轻徭薄赋,戒奢尚俭,抑制豪强,扭转了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濒临崩溃的自耕农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也逐渐步入正轨。

此外,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是举,曾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既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阀制度。

以此观之,曹操功在社稷,完全称得上是“大军事家、大文学、大政治家”,连刘备和孙权都只能望其项背!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英雄人物,为何总是被黑出天际呢?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应该说,除了《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一系列“黑料”之外,最大的黑点就在于“篡汉”。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竞争对手的蓄意抹黑,曹操虽有野心,却一直以汉臣自居,始终没有踏出实质性的那一步。《魏氏春秋》中记载:夏侯惇劝进之时,曹操果断拒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关于这一点,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认定:“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此言并非没有道理,曹操固然雄韬伟略,却也为流言蜚语所迫,曾作《述志令》以明其志:“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值得讽刺的是,当初将曹操贬低到尘埃里的刘备和孙权却相继称帝,所谓的“兴汉”不过是用来拉大旗作虎皮的口号而已。

只不过,曹丕终究还是代汉自立,始作俑者“周文王”自然不可避免地背了锅。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诚然,曹操在汉献帝最狼狈的时候伸出了援手,让风雨飘摇的汉室稍稍挽回了一点尊严,但一开始打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如意算盘,一手把持军政大权,所有朝廷事务皆由一人说了算,根本没将汉献帝放在眼里——先以丞相自居,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随后受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最后进爵为魏王,打破了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只差一步就要步王莽之后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去要求,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评价,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鲁迅就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演讲稿中说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的确,要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曹操,就应该切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循着曹操的人生印记,厘清曹操的真实面目。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必须得承认,曹操一开始还是心存汉室的,刚出仕时就立志做一名“治世能臣”,担任洛阳北部尉时,不畏强权,秉公执法;担任谏官时,屡次上书,为先前被冤杀的窦武、陈蕃等忠臣平反;后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各路诸侯惧于凉州军的威势,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唯有曹操一腔热血,主动出击,最后差点战死沙场。

随后,曹操靠着黄巾军的鲜血染红了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个人实力节节攀升,逐渐有了逐鹿中原的资本,欲望就像冲出牢笼的困兽,再也挡不住。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衣带诏事件就是一个导火索,标志着曹操与汉献帝走向对立面。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写道:谋士程昱说操曰:“今明公威名日盛,何不乘此时行王霸之事?”操曰:“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

这一段虽非信史,却也如实地折射出曹操的心态变化。

不管是野心使然,还是真的为子孙计也罢,曹操显然不可能重蹈周勃、霍光的覆辙,只能紧握权柄,一条道走到黑。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对于汉献帝乃至普罗大众来说,曹操简直就是欺君罔上,大逆不道!

另外,曹操虽功勋卓著,亦不能掩盖其屠城杀俘、残民害士的大过。

以此观之,曹操又完全当得起“奸臣”二字!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归根结底,曹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恰如罗贯中在《邺中歌》里所写的一样:“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为文,可成改造文章之祖师;为武,可一统北方;为政,可拨乱反正。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文韬武略,彪炳史册。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千秋功过,任人评说。雄心万丈,终化作一抔黄土。

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