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意║徐超:那個有點“作”的80後設計師

匠意║徐超:那個有點“作”的80後設計師

在國外 她學到了新思維和新理念

出於從小對繪畫的熱衷,16歲時徐超被父母送出國,到澳大利亞悉尼留學,在新南威爾士大學建築設計專業學習,“學建築設計,可以把你能想象到的行業都學到一些,包括力學、設計概念、繪圖、土建結構、風水等,當初學的是一套思維,老師似乎不教你任何技能,甚至不會畫畫都不影響你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也因為學了建築設計,徐超對周邊和設計有關的內容都產生了極大興趣。

大四時學校需要一名平面設計實習生為整個學校服務,徐超根本沒想到自己會被錄取。作為唯一一位被錄取的學生,她認為當時很幸運,“我在大學比較擅長的是做最後的設計呈現,包括做創意時關注的點,一個是創意,一個是呈現。由於在力學結構上不是很喜歡,就提取了自己喜歡的和擅長的兩點,再加上參加了一些比賽獲了獎。”

畢業後,徐超一直做平面設計、品牌設計,她去了幾家公司工作,曾經在一家比較有名的餐飲連鎖店做品牌設計,落地性很強。從那時起,徐超就意識到今後國內的設計趨勢也應該是這樣的,這與她現在的工作狀態一樣,“和建築/室內設計公司合作,我可以讀懂他們的建築方面的語言,交流溝通也更加順暢快捷。”

匠意║徐超:那個有點“作”的80後設計師

匠意║徐超:那個有點“作”的80後設計師

好的設計應該讓自己滿意 讓同行讚賞

2015年,徐超帶著美好的憧憬回國,從朋友丟給她的“活”接起,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幹了三年。她創立的設計品牌“一間”,是英文“in between”轉換成中文而來,由一群喜歡探索、有著多年海外設計經驗的小夥伴組成,為公司或個人提供高格調的視覺設計。

在過去的三年多時間裡,“一間”的設計風格和徐超當初所構想的一樣,任性而大膽:從品牌設計、包裝設計、平面設計到室內空間設計、建築標示設計、室內視覺設計……“只要是客戶想要的設計,我們都願意一一嘗試。”徐超說,“當然,客戶也是我們自己選擇,那些要求得到高大上、有創意、有意思的方案的客戶,絕對是我們的最愛。”

徐超現在所堅持的,正是當年帶她的老闆上司在追求的。他做設計時精益求精,常常投入比別人多出三倍的時間和精力,往往還不賺錢。徐超曾經問過他,“你已經達到了客戶的要求,為什麼要為了達到自己的要求去為難自己?”他回答說,他給客戶的方案和起稿,並不僅僅要讓客戶滿意,還要讓自己滿意,更重要的是,其他設計師看到了也要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設計。這也讓徐超深受啟發,影響到她在回國以後,也總對自己提出高標準、嚴要求。

匠意║徐超:那個有點“作”的80後設計師

她的“作” 其實是一種對精益求精的堅持

“我經歷了那段質疑自己的時間:需要用模板的設計我們直接不接,這在別人看來可能是‘作’的一種狀態。”她說,“走這條路堅持了三年,我寧可走得慢一點。到最後發現,現在已經不是設計師去討好別人,而是客戶願意為了你的設計而花時間等你。”

從簡單的語言中,能明顯感受到徐超對於設計的熱愛和堅持,她希望將好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經驗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作品中,給客戶一個滿意的設計。在她看來,堅持自己的想法,做人靠譜,不愁沒有出路。

匠意║徐超:那個有點“作”的80後設計師

對徐超來說,藝術設計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觀察。在她看來,設計師其實也是醫生,“其實問題出在客戶公司本身,只是他們沒有想到而已,沒有找到最佳的方案。”徐超說,要在前期和客戶進行詳細的溝通,聽懂客戶內心想要什麼,用視覺的方式幫客戶找到問題,這樣才能更高效地解決客戶的問題。“我比別人更能發現一件事情的本質、細節。所有讓你糾結、舉棋不定的,一定不是你內心所想要的。學會捨棄,留下品牌最閃光之處。”

或許是做設計的“80後”都有著一些執念,徐超說自己比較矯情,“杭州人說的‘作’,其實是我們希望能把一樣東西、一件事全部落地。”

這樣的“作”,是一種堅持。

匠意║徐超:那個有點“作”的80後設計師


匠意║徐超:那個有點“作”的80後設計師

徐超,2009獲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建築設計學士學位,2012獲新南威爾士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現為杭州一間平面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徐超講究設計思路的多元化和嚴謹性,其設計範圍包括品牌策劃、包裝設計、室內視覺設計、導視系統、插畫/海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