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怎么回事?

北雁忘北飞

看到这个问题回答的人比较多,作为骨科大夫,我从医学角度为大家做一下科普。脚后跟疼,按照题主所描述的情况应该诊断为跟痛症,有人也称之为足跟痛。



“脚后跟疼”是怎么形成的呢?医学理论解释比较复杂,这里我用大白话给大家解释一下:脚底板儿(足底)有一处厚垫儿(跖筋膜)支撑的我们脚底的结构,这个厚垫儿跟脚跟(跟骨)相连,能引起厚垫儿压力增高,就可以引起脚后跟疼。疼痛特点一般是足跟内侧疼痛,开始行走疼痛厉害,活动开了疼痛减轻,走了远路又会疼痛加重。最常见的原因有:1.厚垫儿长期慢性劳损引起水肿。2.脚后跟骨刺增生。过度负重行走和着凉诱发原因。



骨科医生老牛

记得在骨科、针灸科学习时常见到脚后跟痛的患者,有一部分患者拍片子后会有骨刺的存在,但是也不乏很多片子正常的病人,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医学上我们称脚后跟疼为足跟痛,以往足跟痛通常归为两种原因,即骨刺和跖腱膜炎。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足跟痛应考虑骨内原因与骨外原因,由此将足跟痛分为两种类型:跟骨内高压引起的足跟痛与跟骨外周围炎症引起的足跟痛。跟骨外周围炎症又分为骨刺伴炎症型与无骨刺型。足跟部炎症主要以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腱腱围炎为主。那么他们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哪些?又如何区分呢?

1. 跟骨内高压引起的足跟痛:多表现为夜间疼痛明显,多为静息痛或晨间下地负重时疼痛明显,同时疼痛常为跟骨酸胀感,相比于跟骨外炎性疼痛压痛更为广泛,往往没有固定的压痛点。

①足跟脂肪纤维垫炎:以足跟疼痛为主,多伴有局部的肿胀。该炎症多由于外力作用下损伤跟垫而引起,在跟垫处存在明显压痛。

②跟部滑囊炎:该炎症为跟骨周围滑囊处发生的炎症。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皮肤发红、局部皮温高和局部压痛的症状。

③跖腱膜炎:跖腱附着在跟骨结节上。因此当其损伤时多表现为足跟下或足心疼痛,压痛多在跟骨结节前缘。

④跟腱腱围炎:多表现为跟腱部的疼痛、肿胀,尤其在踝关节活动时更加疼痛。

⑤足跟骨刺:跟骨退行性改变时有局部骨质增生,即跟骨骨刺,骨刺长期存在时可引发局部的炎性反应,产生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因此足跟外炎症时可伴有骨刺的存在。


杏花岛

  脚后跟疼也就是常说的足跟疼痛,足跟痛是常见疾病,虽然表面上看既不红也不肿,但站立或行走时会感到疼痛明显,给行走带来极大不便。而疼痛大部分是腱膜受伤后,局部创伤性炎症所致,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属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最为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中。少数因跟骨骨刺引起,另外脊椎病也会影响到足跟部疼痛,一般情况下做X光拍片检查可明确病因。


家庭医生在线

脚后跟痛的元凶真的是骨刺吗?哪里长骨刺哪里疼,似乎骨刺就是疼痛的根源。一说到脚后跟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自然是骨刺,殊不知,骨刺一直在背这个黑锅。

「骨刺」是大众的通俗叫法,它的医学名称叫骨赘,与人体关节的衰老、磨损和长期保持固定姿势等因素有关。以上这些情况所产生的炎症都会刺激骨的代偿性生长,来帮助人体起支撑作用,形成骨刺。

所以,骨刺不一定都是有害的,发现了就要马上去除,实际上骨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关节部位的稳定性。

究其根本,炎症才是元凶。

大多数脚后跟痛的幕后黑手就是炎症,跖筋膜炎、足跟脂肪垫炎、跟腱炎、跟骨骨内压增高症、跟腱断裂、跟骨骨刺、骨肿瘤、滑囊炎、跟骨骨折、应力性骨折……你会发现这些脚后跟疼痛的原因里很多都有“炎”。

有人会觉得炎症与开放伤口有直接关系,脚后跟又没有伤口,哪来的炎症呢?其实这里的炎症指的是无菌性炎症,和我们以前认识的细菌感染不一样,无菌性炎症多见于慢性劳损、运动损伤等。

在经过医生的诊断后,如果排除骨折、肿瘤、跟腱断裂等疾病的可能,基本是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问题,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来缓解疼痛。

1、休息

脚后跟过度劳损,身体自然会发起反抗,疼了就让脚歇一歇吧。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运动不超过1个小时,及时缓解产生的疲劳。

2、减少负重

提重物走路,搬沉重的物品……这些给脚后跟增加负担的事情尽量少做吧。

3、穿合适的鞋

细高跟、平底鞋和帆布鞋已经不适合脚后跟疼痛的人群,最好穿运动鞋或坡跟鞋(1.5到2厘米),鞋底软一点有一些缓冲力。如果平底鞋很多无法舍弃,那就买双足跟垫,垫高脚后跟,让肌肉和韧带放松,缓解疼痛。

4、巧用冷敷和热敷

剧烈运动或者运动损伤后及时冷敷,能降低炎性因子的释放,无菌性炎症发生就会减少,避免疼痛。在恢复期也就是受伤后的48小时,可以热敷,缓解疲劳的同时促进炎症吸收,也能缓解疼痛。

建议冷、热敷的时间在15到20分钟之间,一天2到3次为佳。

5、拉伸训练

推荐:毛巾牵拉训练、踩台阶牵拉训练、按摩牵拉训练。建议每天练习 3 组,每组做 10 下。

毛巾牵拉训练

取坐位,将腿伸直,用一条毛巾环绕患侧足底,双手握住毛巾进行脚踝的牵拉训练。

踩台阶牵拉训练

前脚掌踩在台阶边缘,患侧脚后跟缓缓向下落,直至感到脚底和跟腱牵拉感。

按摩牵拉训练

取坐位,将患脚放到对侧的膝关节上方。先进行小腿肌肉的放松按摩,然后用手握住脚趾掌侧,往背侧牵拉。

6、消炎镇痛药


康复汇

有人说是骨刺,有人说是跟腱发炎,其实就是肾虚。

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好了。


小四撩艺术

脚后跟痛,又名为足跟痛,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疼痛。对于西医而言,是脚后跟的肌腱、韧带、软组织附着的地方出现了软组织的炎症。对于中医而言多数是因为肾虚造成的,多发于40~60岁的人,以单足或双足足跟痛为主证。每于久行、久立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神疲乏力、心悸、健忘,还常伴失眠、遗精等。

通过什么办法缓解呢?在日常生活,我们要避免久站,久行,尽量选择底儿软的鞋子,减少对足跟的刺激。可根据肾虚的类型选择对症的中药,如:肾阴虚,方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方用右归丸或八味地黄丸。


忱视角

这是足底筋膜炎,吃消炎药到达不了疼痛处,我是熬中药泡脚治好的。

后来查了方子里各药材的功效,大都是行气止痛,活血逐瘀,祛风除湿,温肾散寒,通筋活络,消肿抗炎的功效。

所以,我给的建议是,一、保护脚跟,避免超负荷压力,二、注意脚跟保暖

附上药方:


兰生幽谷

刘医生谈骨论筋🍀脚后跟疼🍀

在门诊病人中有非常多的脚后跟疼病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早晨起床一下地时脚后跟疼得很厉害,活动一下就减轻,但当活动量增加后疼痛又加重。绝大部分人都以为这是跟骨刺引起的。其实它由好多原因引起。它广义的病名叫足跟痛。


足跟痛

指足跟底部或一侧、两侧的疼痛,无红肿,走路疼痛。是由足跟的骨、关节、滑囊、筋膜等病变引起的疾病。

引起的原因

1.跖筋膜炎。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由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所引起的疼痛。如长期站立或者行走、跑步的人。引起筋膜撕裂、炎症所导致疼痛。


2.跟骨刺。足底长韧带跟骨起点处,受到长期刺激。加上跟骨退行性变导致骨质增生及骨刺。骨刺容易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疼痛。很多人以为在台阶上硌一硌就会好,这只会增加疼痛。

3.跟垫痛。人跟骨下面有一个弹性的垫子。老年时变性,弹力下降,没有缓冲,力量直接运用于骨头所以引起疼痛。很多人自述脚后跟直接挨着地。

4.跟骨骨突炎。青少年发育时出现的疼痛。

5.足弓异常。高足弓或扁平足导致足跟受力部位发生改变所引起的疼痛。

1.穿厚软鞋垫的鞋子,扁平足可穿矫形脚垫。

2.不能长久站立或长时间行走,跑步。

3.局部理疗,如热敷、烤灯、艾灸等。

4.外用扶他林,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布洛芬等)。局部封闭。

关注🍀刘医生谈骨论筋🍀享健康人生

刘医生谈骨论筋


骨方世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