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工業的再起與“和平典範”的失敗

我國在80年代初期,由於部隊沒有新飛機可用,造成了很大的問題,華北大演習的實際結果就是我們根本無力對抗蘇聯航空兵的猛烈突擊。於是中央首長大為震驚,指示空軍要抓緊想辦法,而殲8-II就應運而生了。

中國航空工業的再起與“和平典範”的失敗

但81年論證殲-8改進方案的時候,國內航空系統的基礎實在是太薄弱了,空軍提出的"導彈空戰"的要求根本滿足不了,經過打嘴仗,決定分兩步走:保證在1986年之前把安裝208單脈衝雷達的第一批次飛機完成,到1989年時改裝南京14所在研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同時配上雷達制導的霹靂-4,基本達到越戰中美軍"麻雀"的水平。

中國航空工業的再起與“和平典範”的失敗

但事實上,殲八改進型準備安裝的國產脈衝多普勒雷達和國產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全部失敗。到1983年,殲-8II陷入了"無米下鍋"的窘境;1984年初,國防科工委和空軍決心與美國合作,開展"八二工程"。

美國派來的"洋和尚"們來到中國就被震驚了——太落後了,簡直令人吃驚。

當時殲-8II的研發已經運用了計算機,是從新加坡輾轉引進的IBM4341,全套計算機到1983年末才完全就位,只參加了強度校核等後期較為簡單的工作(複雜的我們也做不了,既沒有軟件,也沒人會操作)。幸運的是當時中國方面的技術人員已經擺脫了算盤——搞了一百多臺科學計算器組成計算組,美國人萬萬沒想到我們居然用這種辦法做計算。中國航空工業的再起與“和平典範”的失敗

為了讓我們理解什麼是現代化的車間管理,美國人把他們帶來的所有表格翻譯成中文給我們看——比如一根電線的規格、輸出電壓、電流、環境條件、連接儀器的電氣性能等等,幹什麼都得先填表,讓人大開眼界。

美國人帶來了最先進的1553B數據總線,這一新事物難倒了航空系統的全體人員,因為大家都對編程沒有概念。後來是西工大的康繼昌教授過來先給一批技術骨幹做基礎理論和操作的講解,讓一批學習能力強的青年人對編程有一個大體概念,再送到美國人那去讓"洋師傅"教,這才有了第一批航電軟件方面的技術苗子。中國航空工業的再起與“和平典範”的失敗

當時我們從科工委的首長到工廠的技術骨幹,無一不被美國規範的管理、先進的理論和成熟的設備所震驚,殲-8II沒經過什麼波折就送到美國去了。1985年,空軍副參謀長朱緒寶等一批人到美國格魯曼、麥道、諾斯羅普和波音四家大型航空公司去取經,這是第一次我們直觀地看到美國航空工業的軍標,參觀團十分震驚,回國後就開始建設中國的軍標體系。

後來因為政治上的一些變故,"八二工程"實際上是失敗了,在國際上丟了很大的臉面,臺灣派人去看了扣在美國手裡的樣機,然後把我們好一頓嘲笑。

不過"八二工程"培養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新思維、新方向和新隊伍,整體來講還是非常有意義的,畢竟這是武大郎長個,長多了高興,長少了也高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