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強國之路

美國是如何在短短200年裡從一個邊陲小國崛起為世界第一強國的,這個話題非常有魅力,當然也非常宏達。今天的這篇文章是我梳理的一個梗概,如果大家喜歡,以後我會陸續展開,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美利堅合眾國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他的強國之路呈現出明顯的延續性。這種延續性既有地緣環境的客觀給予,也有傑出領袖的高瞻遠矚。今天我們就來梳理美國的強國之路。

美國誕生之初只是偏安於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大西洋西岸的狹長地帶。北面和西面都是廣袤無垠的北美大陸,向哪個方向發展成為美國國家戰略的首要問題。可以說,在這一時期,美國還沒有形成堅定地發展方向。1803年美國從拿破崙政府手中購得廣袤的路易斯安那地區,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但是1812年美國入侵加拿大,企圖佔領包括魁北克在內的廣大的英屬加拿大領土,也是為了解決捕魚權和英國強徵美國海員等問題。原本詹姆斯·麥迪遜政府希望加拿大人會歡迎美軍,將美軍視為解放者。但是英屬加拿大人對宗主國的認同感很高,特別是其中有大量的由於美國獨立而從美國逃到加拿大的人。最終,美國非但沒有佔領加拿大,反而遭到英國的反擊,英軍甚至一度火燒白宮。

美國的強國之路

1812年戰爭中英軍火燒白宮

實際上1812年戰爭對美國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終於將戰略方向定了下來。此後在整個19世紀中,英美兩國在加拿大邊界問題中總體上保持了和平,在1871年的《華盛頓條約》中英美達成了總體性的解決方案,雙方在美加邊界解除武裝。有趣的是,這一戰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英國鼓勵的。1823年英國外交大臣坎寧發出照會,建議美國和英國一起反對大陸強國在拉美地區可能的行動以及將西班牙殖民地轉給其他強國的行為。時任美國總統的詹姆斯·門羅傾向於同意這一建議,但遭到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的反對。後者懷疑英國的動機,並且認為這麼將會使美國成為“跟在英國大戰艦後邊的小舢板”。最終,美國決定不回應坎寧的建議,繞開英國,直接在1823年12月2日的總統諮文中宣佈美國的主張,即“門羅主義”:美國政府拒絕容忍任何歐洲列強在西半球的進一步殖民,並且將歐洲國家對西半球的任何干涉視為一種對美國不友好的體現。坎寧雖然很不高興,但是也只得接受並表示歡迎。因為美國的宣言的實質內容和英國希望的差不多。“門羅主義”的含義是美國反對歐洲國家殖民美洲,但是卻不會束縛美國自己的手腳。

有很多人不理解,當時的美國那麼弱小,他有什麼資格宣佈“門羅主義”呢?實際上,這就要歸因於美國領導人們對局勢的深刻把握。誠然,19世紀初的美國十分弱小。但是美國與歐洲隔著寬闊的大西洋,大洋這一天塹對美國的保護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歐洲列強也確實存在征服美洲的想法,可以參見未來的拿破崙三世在墨西哥的軍事冒險和20世紀初德皇威廉二世企圖借題發揮的委內瑞拉危機等等。但是,歐洲大陸國家要想這樣做,必須要將龐大的軍隊運過大西洋,這就需要足夠強大的海軍和海上運輸能力。但是大西洋的制海權始終掌握在英國手中,如上文所述,英國非常不樂意看到歐洲大陸上的強國在大洋的另一端站穩腳跟。此外,英國奉行的大陸均勢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美國。歐洲大陸的均勢格局也讓這些國家沒有足夠的資源用於征服美洲。我們同樣可以參見拿破崙三世的墨西哥冒險,這次失敗的軍事冒險嚴重消耗了法國的資源,在客觀上協助了普魯士的崛起,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但是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當時的美國政治家們雖然不可能預知未來,但卻都是深諳歐洲政治的老手。總的來說,歐洲的均勢格局和大英帝國對大西洋海權的掌握是“門羅主義”成功實施的關鍵。

美國的強國之路

美國的擴張進程

有了“門羅主義”的護身符。美國便開始全力向太平洋衝刺。這時地理再次幫助了美國。北美大陸的中部地區沃野千里一馬平川,為美國的移民式擴張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美國政府也為農民購買西部土地積極提供貸款,1862年頒佈的《宅地法》更是奠定了小農場的基本格局。這個法案的意義可不僅限於購買土地。小農場格局也行成了一批農業中產階級,鞏固了民主體制的基礎。反觀同一時期的阿根廷,同樣是對土地的分配和利用,卻和美國截然相反。阿根廷形成的大農場,沒有形成美國這樣的有經濟實力和政治訴求的農業中產階級。這是進入20世紀後阿根廷逐漸衰落的重要原因。

早在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共和黨大佬、後來的美國國務卿威廉·西華德提出了構建“美利堅太平洋帝國”的構想。西華德認為,大西洋時代即將過去,世界的未來在太平洋,因此美國必須卯足勁向太平洋發展。當人們質疑美國為什麼要打開日本大門時,西華德卻說:問題不是我們要不要打開日本大門,而是為什麼現在才打開日本大門?當人們普遍不知道阿拉斯加這個冰雪之地有什麼價值時,西華德卻力排眾議,堅定地要求美國政府買下阿拉斯加。1869年太平洋鐵路的貫通,將美國東西部緊密的連接了起來。使美國成功的搭上了鐵路和內燃機革命的順風車,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美國的強國之路

傑出的政治家威廉·西華德

美國是移民國家。正如同最早來到北美大陸的英國移民那樣,來到美國的人中既有為了逃避迫害的,也有懷著淘金夢的。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20世紀,甚至今天依舊如此。這些人中既有杜邦(法裔)、特斯拉(塞爾維亞裔)、愛因斯坦(德國猶太裔)這樣的著名科學家,也有漢斯·摩根索(的國猶太裔)、基辛格(的國猶太裔)、布熱津斯基(波蘭裔)這樣的著名政治學家。這些移民為美國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難怪李光耀評價道:美國有60億人可以用。

縱觀美國的強國之路,可以發現,卓越的地緣環境、偉大領袖對外部局勢的獨到見解、無數人才的引進甚至是其他國家之間紛爭給予的發展紅利共同支撐起美國的發展。雖然美國的發展之路無法複製,但是對他的研究足以讓我們認識到,對一個強國強大過程的研究應該走出“地理決定論”“經濟決定論”等等的“決定論”和“大旗黨思維”。歷史是動態的,是內部發展和外部環境的互動,是客觀現實和主觀選擇的集合。

這篇文章是一個梗概梳理,以後我會陸續展開。如果大家想了解美國崛起過程中的哪些方面,可以在下方留言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