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道家的黃老派?

shenwenyuan

黃老派其實不完全是“道家”,至少不是先秦老子、莊子一路的道家。



《史記》對黃老之學有很好的的定位,它實際上包括了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是一個集大成者。黃老學說用陰陽五行解釋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成和運行的原理——“天道”,又用陰陽五行來解釋人間的各種現象,把天道和人道統一起來,天道、人道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標榜老莊的清靜無為,所以一切從“道”出發,就可以兼採各種具體的“術”來解決具體的問題,不同的問題,用不同學說去處理,原來針鋒相對的諸子百家,就有兼融性的基礎了。


在陰陽五行搭建起來的兼容平臺上,可以把儒家的仁義禮樂、墨家的兼愛節用,老莊的清靜自由,法家的耕戰賞罰都整合起來,各隨其宜,各任其用。黃老之學因此超越了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民間流行文化和精英經典文化結合,諸子百家,百川匯流,最終形成帝國時代的中華文化形態。


呂不韋是最早嘗試打造黃老派的經典文化的人物,他集中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是第一部黃老思想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漢初的一批統治者都是“民間”起來的,劉邦和他的功臣圈子,基本都是下層人民,劉邦本人沒有貴族氣質,反倒流氓氣質很明顯,連蕭何這樣的智囊,都只是基層小吏出身,並不是“知識分子”,所以帝國初期對民間思潮中出來的“黃老之學”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曹參、竇太后等一大批帝國的新權貴都喜歡黃老之學,但是黃老之學的民間性太強,其實和現實的“帝國”時代的需求,是有些格格不入的。


黃老之學更多的是秦漢帝國轉型時思想文化界對兼容性的一種自發嘗試,智力支持不夠。喜歡的人物雖然是帝國權貴,但這批人其實來自民間,而黃老之學的思想本身的參與者則多是下層人物當時最有名的黃老之學的代表人物叫“蓋公”,連名字都沒有,缺乏精英知識分子的參與,黃老派的代表作《淮南子》不是那一個人寫的,反映的也不是某一個的思想,而是淮南王劉安召集的一批民間文化人的集體成果,黃老之學對諸子百家的整合,雖然建立起一套包涵從天地萬物到人間世界的共通的合理性的秩序,但卻仍然無法建立起“帝國統治”的正當性。


黃老之學建構起來的世界看起來是有“秩序”了,但這個秩序背後的力量是清靜無為的天道自然是一種不需要權力的秩序。“聖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亂情”,天道本來具有秩序,權力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權力還會擾亂天道本已生成的秩序。那麼黃老之學的深層結構中,不是在建立帝國所需要的權力秩序,恰恰是在建立一種消解權力的秩序。黃老之學的主持者秦相呂不韋、西漢的淮南王劉安,最後都成了亂臣賊子,不是偶然的。


《淮南子》的主持者淮南王劉安最後因謀反而自殺,圍繞在他身邊的數萬人被處死,其中就有大量的信奉黃老之學的民間學者。


秦漢之際的百年之間,黃老之學整合諸子百家,雖然有些成績,但總體來說還是不成功的,最大的成績就是把戰國以來的崇尚暴力、以戰爭解決問題的發展道路在思想上進行清算,所以黃老之學在內政治理上造成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但缺陷則是在清算“軍國主義”的同時,把富國強兵也扔掉了,所以在對外問題上他們的處理是失敗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匈奴對國家安全的威脅長期得不到解決。


只愛潘多拉

和儒家有諸多流派一樣,道家也有不少的流派。其中最大的兩支分別是老莊(老子和莊子);另一派是黃老(黃帝和老子)。

黃老學派的發展涵蓋兩個方面:技術發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養生、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等。

不過要說到黃老派的淵源,就必須說一說齊國的稷下(今山東臨淄附近)學宮。戰國中期。稷下學宮的黃老之學主要是由稷下先生們從老子學說進一步發展而來的。

齊國推行黃老,不久使齊國得到強盛。人們因此將這些學者統稱“稷下先生”。

根據史記《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 而老子《道德經》一書,由環淵整理而成。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4篇古佚書,共一萬一千多字。

有學者認為,這4篇古佚書與《老子》合在一起,應是黃老之學的主要經典之一。人們又把它叫做《黃老帛書》。

據《史記·樂毅列傳》介紹漢初治黃老之學的有名學者蓋公的師承關係,一直上朔到戰國中期趙國的河上丈人。

除《黃老帛書》之外,黃老之學的代表著作,主要是《管子》、《呂氏春秋》等。有的學者提出,過去認為是偽書的《尹文子》、《鶡冠子》,其實不偽,也屬於黃老之學的著作。

至於說姜子牙與黃老有何瓜葛,那就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