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到了,你们家乡都有什么习俗?

棒奔霸

在我的家乡贵州这儿比较注重过端午节,而且每一件都会举行盛大且热闹的赛龙舟比赛。

关于赛龙舟,用我们的家乡话说就是“爬龙船”,既有传统的龙舟,也有符合国际比赛的龙舟式样,而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每年到了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无论这天太阳多么毒辣,依然挡不住市民朋友们的热情,大家携老带幼一起去河边观看龙舟比赛,人山人海的场景很是热闹。

关于赛龙舟习俗里,我们这最有趣的当属抢鸭子活动了。

龙舟比赛结束后,工作人员会把鸭子扔进河里,这时候龙舟健儿们个个跳下水抢鸭子,激起的浪花与半空飞舞的鸭子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有趣。

除此之外,包粽子(本地话叫包粽粑)也是我们这的习俗之一,我妈妈会包粽子,在这儿就不多说吃粽子了,来说说门前挂艾草、菖蒲的习俗。

众所周知,夏季炎热容易滋生细菌,挂艾草、菖蒲就是为了防止病菌滋生,而且也是祈福的行为。这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对于健康也有益处,在端午节民俗活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上便是我的家乡贵州过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和很多地方的端午节习俗大同小异,但承载的仍旧是乡愁情怀。


沈善书

端午节是个沉重的节日,我老家的习俗也挺多的。

比如吃粽子,吃饺子,叠印包,采艾蒿,吃鸡蛋,插杨树枝,挂印包和葫芦,拴五彩线,用艾叶洗脸等等。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到了,妈妈早早的起床包饺子,也把我们喊起来,去采艾蒿。一听说这事,我们一骨碌爬起来,急急忙忙的就走了!因为大人说只有太阳出来之前的艾蒿才管用!我们来到山坡上,壕沟边,细心的寻找,全然不顾露水湿透了鞋袜!忽然妹妹喊起来,“在这里!”我们跑过去,一会功夫就采了几大绺,原来艾蒿都是成片生长的,找到一棵就会发现很多!连跑带颠的奔回家去,怕太阳出来呀!

到家后,母亲把艾蒿洗洗,烧一盆热水,把艾草放进去,泡一会,然后我们都用这水去洗脸,洗手,据说是洗了就不着蚊虫咬了,所以我们都用心的洗着……

之后是吃饺子,吃煮鸡蛋。每人分一个,这是一年中唯一的待遇!因为鸡蛋都留着给最小的孩子和款待客人。还要给放猪的留几个——家乡每个屯都有个猪官,把各家各户的猪集中起来统一放养,中午和晚上再赶回来。

每到端午节这天,小猪官喊”松猪了”格外早!因为今天有盼头——有鸡蛋!只见他一手拿鞭子,一手挎个篮子,全村走一遍,篮子里的鸡蛋就满了!都是熟的,馋得一帮孩子在后面跟着……村里人很讲究,没有一家不给的!鸡蛋少的人家哪怕大人不吃,也要省下一个给猪官!母亲则每次都给两三个的!她说人家风里来雨里去的也不容易!据说端午吃鸡蛋是管肚子不疼的。

之后我们还会去采杨树枝,母亲指挥着我们把叠好的印包,葫芦拴在树枝上,再插在屋檐上;给我们栓上五色线,戴上小荷包,小笤帚,说是辟邪的!而这些东西都是母亲在灯下缝制扎成的!不知少睡了多少觉……

如今,又快到端午节了,母亲却再也不能陪我们过节了!想想母亲在时那些美好的时光,真是心酸!

这就是我家乡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想起来真是值得回味的!


常青树

小陌小时候最喜欢过端午节了,因为端午的时候可以吃到自己很喜欢的美食—粽子!南北方的地理环境不同,有些习俗也是不同的!小陌下面就跟大家说下我们这的习俗!

习俗一:采菠萝叶

  • 小陌的家是山东这边临沂这边,我们这里用来包粽子的叶子叫“菠萝叶”,每年端午来临之前,都会和家里人到山上去采集“菠萝叶”准备端午节包粽子用。采集多的菠萝叶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卖掉!

习俗二:包粽子

  • 用菠萝叶包粽子,干掉的菠萝叶需要先泡湿,准备好糯米、枣、白糖、花生等包粽子的材料就可以包粽子了,包一个粽子,用2到3张叶子左右。

  • 用菠萝叶包出来的粽子煮熟后,有一种菠萝叶的特殊清香,这是粽子叶无法比的!

习俗三:荡秋千

  • 荡秋千,是小时候在端午节最喜欢的游戏了,端午节之前大人们就会给村子里扎一个秋千,而且扎的秋千非常的牢固,两个人一起在上面荡秋千!

  • 有一种站在秋千上靠自己双腿的力量挡起来的玩法,小陌现在还久久难以忘怀,现在农村过端午很少有扎秋千了!

习俗四:吃鸡蛋

  • 在我们这,端午这天都是要煮鸡蛋吃鸡蛋的,小时候家里自己养的鸡生的土鸡蛋,吃起来是非常香的!

  • 那时候还会在鸡蛋上画上各种在自己喜欢的图案,小小的鸡蛋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艺术品!
  • 假期结束拿着鸡蛋回学校的时候回的时候,还会跟同学们玩顶鸡蛋的游戏,看看谁的鸡蛋最硬!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电脑的普及很多以前很回味的习俗已经看不到了,端午节也没有以前那么有乐趣了!

我是小陌,以上就是我对端午节习俗的一些个人分享了,大家都还有啥不同的习俗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小陌聊电竞

中国人爱吃,各种习俗少不了吃食。

端午节的吃食就是粽子。家家户户包粽子吃。当然由于南北方差异,关于粽子的甜咸之争也是很久。做为北方人的我,自然是爱甜粽。不过现在这么发达,人口流动性也大,超市里面的粽子甜咸都有,满足大家都需求

在北方,我们这没有什么赛龙舟活动。其他的也有很多。

小孩子,手脚都会绑上五彩线,大人则是象征性的在一个手腕绑一个五彩线,下午来,变把线剪短,扔在雨里,扫除霉运。

当然,还会携带香包,揣着兜里面,一般都是桃子形状的,味道香香的。香包有防止蚊虫骚扰,驱毒避邪的作用。也有美观性。

除此之外,每家每户还会挂艾草,可驱邪避毒,招百福,保健康。


有娱杂谈

马上又到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月节、端阳节、龙舟节等,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我国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节日活动非常丰富,全国各地的庆祝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食粽、赛龙舟、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其中龙舟竞渡最早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越之地的人们以龙为图腾,通过举行赛龙舟来祭祀、娱乐。

艾草与端午

艾草又称艾蒿、艾绒等,可入药,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最重要的就是挂艾草,艾草又成为阳草。每年到了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上一捆艾草,既能防蚊虫,还寓意着驱病少灾,祈求祥和的寓意。端午当天采艾草非常讲究,要在太阳还未升起前采到的才是最好。记得小时候,每每到了端午节,就要早早起床,然后到田间沟陇,到处找艾草,采下来带回家。小孩贪睡,有几年的端午节睡了懒觉,起床一看已经日上三竿,当时还颇感遗憾。

端午节采回来的艾草一般不会丢掉,家乡的冬天比较寒冷,经常冻手冻脚,每到这时母亲就会将珍藏了大半年已经干枯的艾草拿出来,取一些放入热水中用来洗手泡脚,据说效果很好。家乡在嫁娶时艾草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聘礼和嫁妆里,总能找到一小捆用红布包起来的艾草。


——上弦月


行营老狼

1.吃五毒饼

五毒饼:指模压有五毒虫图案的饼子,旧俗于端午节食用,以祛除毒邪。

网友 xiaoluopeng 说:你看饼上面的花纹是五毒的图案,寓意就是端午节吃了五毒饼百毒不侵,平平安安的,是长辈对子女的一种祝福,至于里面是什么馅儿的,估计跟月饼差不多,五仁的。

2.戴老虎耷拉

端午节给孩子戴上老虎搭拉,驱邪避毒,求吉利!

图自网友:至尊老祖

图自网友:嘀哩-嘀哩

网友 荣田宝宝 说:至今每到端午节前在天津的大街小巷还是能看到有卖老虎耷拉,天津卫人还在传承着这种文化,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饰物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相传在东汉时期以五色线系在胳膊上意为长寿又是为了躲战祸到了宋代剪绸布做小虎(艾虎)、葫芦,配上桑椹、樱桃,以五彩线穿合,再贴艾叶,妇女系于钗头,孩子们拴在胳膊上,名曰“彩绳系虎”。到明清时期天津的制作已大有改进配加辣椒、笤帚、簸箕爱并串有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毒用红绳串联,现在全是孩子们系在衣服的左胸前,其寓意避天灾避邪祟避五毒、祈福、吉祥之寓。

3.赛龙舟

我记得,小时候,一年的端午节前后和奶奶出去串门,好像是在海河正在有龙舟比赛,和奶奶看了会,我问:“奶奶这是什么比赛?”奶奶:“这是赛龙舟,端午节的习俗。”

4.吃粽子

发一张在粽子摊位前吃粽子的老照片

图自网络

我耐吃枣和豆馅的粽子,你呢?


介似天津卫

在我们昆明的宜良县,有一个盛大的狂欢节---花街节,它与端午节在同一天,都是农历五月初五,宜良端午花街是一个历史久远的传统。


每年端午,除了和其他地方一样有吃粽子、挂苍蒲、艾蒿等习俗之外,宜良人还有一个赶花街的传统。宜良花街,历史久远、远近闻名。

宜良属昆明市的一个县,离昆明主城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位于交通要道、高速公路、铁路沿线,交通十分便捷。

宜良的自然条件较好,水量充裕、日照丰富,植物资源多种多样,到了端午时节,丰沛的雨露和炽热的阳光相约而至,宜良就变成了花乡,各式各样的花儿盛放,空气中弥漫着的都是好闻的花香。

宜良花街通常设在乡鸭湖大街,绵延数百米、数百家商家、摊点聚集于此,以盆栽花木为主,盆景、绿植、鲜花、肉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除此之外,与花卉、园艺相关的产品在这里也能找到。既然是赶街,各种传统美味、地方特色也不会少。

我去逛过宜良花街,感觉很是热闹,对于爱花的人来说,那里就是一个美好的地方。

离花街还隔着几个街口,路上就已经熙攘不绝,人潮和车流混在一起。整个花街就像一条挪动的炭火,热度十足。

视野里有数不清的遮阳伞,像是雨后丛生的蘑菇,红色的棚子下绿色的植株排得满满当当,仙人掌开花,金钱树的叶片油光水滑,有紫色花瓣有白色花蕊,有连成片的花盆与瓷缸。

人们驻足停下,与坐在塑料板凳上的店家讨价还价,刚接过一株包好的蝴蝶兰,又被旁边单车篮子里的兰花给勾去了眼光。

小孩子一手拿着棉花糖,一手拿着盐水泡过的新鲜菠萝,骑在爸爸脖子上的时候,还不忘扭头看一看身边五彩的氢气球。

宜良花街就是这样,有鲜花、有生活,很有趣。

当年在宜良花街上买的红掌,如今依然茂盛、生机勃勃,红艳艳的红掌就没有断过盛开,看到它,就让我想起热闹的宜良花街。


这两天看到消息,今年的6月15日至6月21日,宜良县将举办第五届中国昆明国际观赏苗木展览会暨2018宜良花街节,历时七天。时间很长,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去体验。


端午假期,去宜良花街逛逛,再买上几盆心仪的绿植、鲜花,一定是不错的体验。

谢谢!


远山墨雨

对于端午节家乡的记忆,仍然是童年的片段最令人难忘。

记得小时候爱看《新白娘子传奇》,电视剧里,那一年的端午节,白娘子因为喝了雄黄酒,躺在床上变成了一条粗壮的白蛇,把许仙吓得昏死了过去。当时只觉得好玩,并没有觉得诧异。后来看书才了解到,古时候五月初五正是蚊虫、蜈蚣、蛇蝎等害虫肆虐的时候,人们饮雄黄酒,目的在于解毒驱蛇,而白蛇娘娘喝了雄黄酒,自然抵挡不住雄黄的药力,只好化为原型。

当然,在端午节那一天喝雄黄酒是古人的做法。现代医学告诉我们,雄黄是一味中药,它能解毒,但是自身也含有毒素,所以喝雄黄酒在现代已经很少见了。

端午还要插艾条,小时候在外婆家,端午节的前几天外婆就在街上成把地买了许多艾条,拿回家后,像插花一样分几株,插在门的缝隙中间。小孩子们并不懂得这是什么意思,只觉得艾条有股怪怪的味道,远远地闻它,有一丝清香,离近了闻,味道却实在不怎么样。

完成端午节的仪式,少不了吃粽子。我们这里,最常见的都是甜粽,很少有咸粽。外婆家擅长包带有蜜枣的粽子,粽叶泡在水里,把整缸水都映成了青色;糯米发白,也要放在水里泡上很久,这样蒸出来的粽子才会更软更糯;蜜枣是硕大的一颗,硬邦邦的,蒸熟之后,散发着一股蜜香。除了蜜枣粽,家乡更多的是什么都不放的白米粽子,剥开蘸些白砂糖吃,也是一种别样的口味。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

虾吃

五月初五粽飘香,健儿龙舟竞渡忙!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来了!在我的家乡粤东地区自然也少不了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而且有一些习俗外地人是从来没有看到的!这些习俗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就一直留传至今的!

1、赛龙舟:家乡的赛龙舟是农历五月初五开始至初八结束,为期四天,每年约有30左右条龙舟参加比赛,比赛过程可能和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可能唯有不同的是龙头下水前的仪式吧!初五凌晨三点左右,凡参加比赛的人员必须集中到“社里”的“地头宫”集体参拜“地头老爷”,仪式由社里“老大”主持,烧香、烧钱纸及祭品完毕,然后请出龙头,龙头有两个,一个公和一个母,所有人都要依次排队,走在最前面是社里负责一路燃放鞭炮的人,接着就是负责一路洒“仙水”和撒“盐米”的两个人(仙水和盐米是驱走邪气的神物,谁家和红白事的人拒绝参加),然后是两个社里最强壮的年轻小伙子负责扛龙头,这些人一路上都必须要小跑,浩浩荡荡跑到河边码头,这时的码头早已经站满了人在等着下面的龙头下水仪式,只见锣鼓响起、鞭炮齐鸣,老大为龙头“开目”,然后龙头下水,岸上有几个人往水里和周围撒下“龙蛋”(双华李、桃子),岸上观看的都会争着抢,据说抢到龙蛋吃的人会一生平安!


2、初五上午,每家每户都会驱赶蚊子。不知是季节关系还是这个法术有法力效果?农村五月前的蚊子特别多,而到了初五之后蚊子就明显减少了!人们会事先准备一根柳树枝和一份“五土钱纸”(祭品),然后手拿着这东西在房间里的每个角落走一圈,口中念念有词:“赶蚊赶蚊群,赶到溪边看龙船”然后把柳枝扔在溪边上。

3、祭拜祖先,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吃粽子,看龙舟比赛,为自己的社里摇旗呐喊,祈祷家里的龙舟抢到头标。


4、吃龙舟粥,初五正日凌晨,社里会煮很多粥,除了供参赛选手吃之外,社里有小孩的家庭都可以来打粥吃,每一个小孩只许打一碗,据说体弱的小孩吃了以后身体会很快强壮起来!

5、煮汤给体弱、吃饭不多、挑食的孩子吃,据说五月初五这一天是圣日,凡家有小孩“甘则”的、用螃蟹加“甘则籽”(像八角)煮水给小孩喝,以后小孩就会吃多,身体会强壮起来。

以上是我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不知道大家看后有没有觉得很奇怪?请把你家乡的习俗分享给大家吧!谢谢


圣洁飘香

我的家乡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我对端午节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小时候,说实话近些年对节日都没什么概念,因此对现在的端午节也就没什么体会。还是聊聊小时候家乡是怎么过端午节吧!


对于这个节日,有两件事儿影响特别深刻。一是栓五色线,二是吃凉糕。每到端午节临近,母亲都会准备各种颜色的花线,晚上在油灯下一条一条的搓好,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颜色,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香囊。但是母亲会自己用花布缝公鸡,里面塞上香香的一种叫“地茭”的草。这种草在家乡遍地都是。端午节那天早上,母亲会给我们姊妹三个每个人都栓上五色线,胳膊上,腿腕处都得系上,说是驱瘟辟邪,保平安,而且母亲一再嘱咐不能自已解开,要等它自己掉落。装有“地茭”的公鸡香囊会给我们每人衣服上缝一个,特别漂亮,我想寓意应该是一样的。


我们老家是没有粽子的,通常家家户户都会做凉糕,与其它地方的江米凉糕不同的是,我们老家用黄米,因为老家出产这个。母亲通常会在前一天把各种原料泡上,然后第二天早上起来熬制,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配料也没什么,几颗红枣,几粒冰糖。熬好后摊在自家的“净片子”上凉凉,(这个净片子不知道字对不对)。吃的时候,我们姊妹三个最大的乐趣就是抢红枣,那时候是真的感觉甜!等我们吃完了,父母吃的时候,红枣肯定是一粒都不剩了。

除此之外,母亲会采艾叶,用红绳系上挂到门头上,我想这应该也是用于辟邪。那个年代,虽然不富裕,但是每个节日都很隆重,很有仪式感,在主观上都很重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买个粽子吃,已经没了感觉,再也吃不出当初那个甜味。现在无论过什么节,都是在朋友圈过过而已!这在内心深处多少还是有点失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