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宫御膳真的跟电视上放的那样夸张吗?

亚洲食学论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皇帝老倌的,那么当皇帝的自然样样都要特殊对待,虽然他也要吃喝拉撒,但甭管是吃还是拉,皇帝都需要讲排场。

既然叫做“天子”,那么自然就要享受天下最好的东西,吃也不例外。在吃的方面,从影视剧中可见,皇帝到了吃饭的时候,人家不叫吃饭,叫用膳,每顿膳几乎都有上百道菜,道道山珍海味,并且煞是好看,甚至还有太监宫女在旁侍候,皇帝老倌坐在正中间,除了吃的时候自己动动筷子之外,其他的全部由太监办理。皇帝眼珠子一扫,太监马上就知道皇帝想吃哪样菜品,赶紧夹过来,放在皇帝面前的金碟子之中,皇帝才吃。就差直接喂嘴里了,除了皇帝之外,中风患者、小儿麻痹或者半身不遂的一般也是这种“待遇”。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经写过,大清没落之时,宫内已经节俭了数倍的用度,虽然自己还是小孩子,每月单是自己就要消费810斤猪肉和240只鸡鸭,各种海味野味,各色点心随时供应。这只是“儿童套餐”,就已经这么多,可想而知皇帝和老佛爷的“豪华大餐”是个什么样子。

可皇帝虽说是天下之主,但他也只有一个胃,有两个胃的除了牛就是骆驼,既然只有一个胃,也就不可能吃得下这全部美食?而那些吃不完的饭菜,又该怎么处理呢?有办法,总之不能喂狗。

以清代为例,一般而言皇帝用膳时段包含两顿正餐,早朝结束后及下午,而中间和晚上则是点心、宵夜。据清朝的历史记载,清代皇帝标准的御膳,每顿需七八十道菜,(据说慈禧老佛爷每顿饭必须要有大菜108道,小菜不计)另外还包含点心、水果,每次用膳之前都会有专门的太监把菜肴“试吃”一遍,以此保证每道菜“安全无毒”方可请皇帝用膳,虽然可以用银针验毒的法,但为确保安全,还是要太监亲自“试吃”。宫中大小厨子基本上全天候24小时候命,因此皇帝不知道什么时候肚子就饿了,传下话来,必须马上就把食物做好,让皇帝等久了,那便是欺君之罪。

这些饭菜摆上去,基本上都是皇帝一个人在吃,其他人只能在旁伺候,当然这些膳食无论如何他是吃不完的!若皇帝一时高兴,这时候就会将膳食赏赐给大臣、嫔妃、皇子、太监们。接受御赐膳食的人,必须感激涕零,然后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除非皇帝赐你座位。即便受赏者不饿、不想吃,也得吃干净,还要表现出“滋味好极了”样子,否则很可能会引起龙心不悅,到那时吃饭的家伙说不定就搬家了。

虽然可以将饭菜赏赐,但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时候,在皇帝用膳完毕后,宫里会以御膳的名义将皇帝吃剩下的这些剩饭剩菜卖到宫外。尤其在明清时期,民间贩卖皇帝剩饭剩菜相当盛行。百姓认为,既然是皇帝吃过的东西必定沾着皇气呢,皇帝的口水可不是一般的口水,那叫“龙涎”。吃了这些,书生能考状元,平头小民能做官。因此在百姓眼中,这些膳食相当珍贵。殊不知,这些饭菜很多让小太监给偷偷吃过一遍后再卖掉,你吃的除了“龙涎”外,还有阉人的口水。

这些宫中“御膳”,其中品相较好的打五折卖给饭庄,饭庄得到后,会在门前挂上牌子,相当于现在的广告,告诉外界今日有皇帝“御膳”供应。这些经过二次加工后的御膳会直接卖给有钱人家。而品相较差的则卖给路边小贩,这些小贩也不加工,直接售卖。

晚清时期,有文人写过见闻录,其中写道,路边小贩将这些已经糟烂不堪的“御膳”混在一口大锅之中,倒入酱水,“御膳”被埋在酱水之中。购买之人,可在交钱后,用长柄铁勺在锅内捞食。一个大钱可捞一勺,捞上什么算什么,若想捞第二勺便需再加钱。有运气好者,能捞出小儿拳头般大小的丸子。运气不佳者,只能捞些鱼骨烂菜。自售卖起到售卖尽,购买者络绎不绝,都欲品尝帝王家中饭食。尽管百姓知道是残羹剩饭,因为是皇帝吃过的,因此也不觉恶心,反倒争相抢破了头,可见做这一行的商人利润之高。


大狮


真正的清宫御膳是极尽奢华的,比电视上放的不知豪华了多少倍!列举一下清朝鼎盛的乾隆时期和开始衰落的同治时期的御膳菜单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一、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的清宫档案——《节次照常膳底档》

大宴桌上的菜点共六十三品,整齐排成八行,热膳凉菜一应俱全,还有各式荤素甜咸点心果品面食。食材有猪肉、肥鸭、菜鸭、肥鸡、菜鸡、猪肘子、猪肚、小肚子、膳子、野猪肉、关东鹅、羊肉、鹿肉、野鸡、鱼、鹿尾、大小猪肠。以及白面白糖等等。首上汤膳,汤膳用对盒盛装。皇上的对盒是两副,左一盒为燕窝红白鸭子腰烫膳一品,粳米乾膳一品。右一盒为燕窝鸭腰汤一品,鸭子豆腐汤一品。

热菜有五十多种,多半也少不了鸭子,如燕窝口蘑鸭丝、冬笋鸭腰、口蘑冬笋炒鸭丝、鸭子东坡肉、鸭丁炒豆腐、醋熘鸭腰。此外是鹿筋拆肥鸡、肥鸡拆肘子、鹿筋酒炖羊肉,还有烧狗肉、炒木樨肉、狍子肉、羊肉片、羊肉丝、羊肚丝等。

冷盘有二十几种,如清蒸鸭子鹿尾糊猪肉、蒸肥鸡炸羊羔、烧狍肉、野鸡爪、五香肘子丝、五香鸡丝。二、同治皇帝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晚餐

“万年如意”大碗菜四品:燕窝“万”字金银鸭子、燕窝“年”字三鲜肥鸡、燕窝“如”字锅烧鸭子、燕窝“意”字什锦鸡丝。

怀碗菜四品:燕窝溜鸭条、攒丝鸽蛋、鸡丝翅子、溜鸭腰。

碟菜四品:燕窝炒炉鸭丝、炒野鸡爪、小炒鲤鱼、肉丝炒鸡蛋。

饽饽四品:百寿桃、五福捧寿桃、寿意白糖油糕、寿意苜蓿糕。

火锅二品:羊肉炖豆腐、炉鸭炖白菜。

片盘二品:挂炉鸭子、挂炉猪。


营养师谈燕窝


清代皇帝的餐桌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清初时,康熙皇帝号称“不食兼味”,所以一般认为康熙朝时期的御膳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从乾隆朝开始,有了《膳底档》,皇帝每天每顿吃的内容我们便都能明确知道其内容了。

根据《膳底档》,乾隆刚继位的时候,每餐大概是18品,品就是菜品,比如说炉肉白菜,这算一品,肥鸡拆肉,这也算一品。另外小菜和主食什么的也算一品,比如说南小菜算一品,大米饭算一品等等,所以18品里至少有8样都是主食、小菜、汤羹等等,真正吃的菜品大概10品。乾隆末年,这个数字从18品发展到40品,自然奢华了两三倍。这个数字随着清代皇帝的发展逐步增加,在慈禧太后当政时期达到极致,大概每餐100品上下。

以光绪十年十月初七日慈禧太后的膳单为例:

火锅二品:八宝奶猪火锅、金银鸭子火锅。
大碗菜四品:燕窝“膺”字锅烧鸭子、燕窝“寿”字三鲜肥鸡、燕窝“多”字红白鸡丝、燕窝“福”字什锦鸡丝。

怀碗菜四品:燕窝白鸡丝、海制蜜制火腿、三鲜鸽蛋、大炒肉炖榆蘑。
碟菜六品:燕窝拌锅烧鸭丝、口蘑熘鱼片、青笋晾肉胚、肉片焖玉兰片、碎熘鸡、煎鲜虾饼。
片盘二品:挂炉鸭子、挂炉猪。
饽饽四品:寿意白糖油糕、寿意苜蓿糕、澄沙馅立桃、枣泥馅万寿桃。
汤菜一品:燕窝八仙汤。
面一品:鸡丝卤面。
克食二盘、蒸食四盘、猪肉四盘、羊肉四盘。

这只是“正菜”,另外还有一套排场一样的“添安膳”。

这样来看,清代宫廷的饮食虽然排场很大,但是多数都是鸭肉、鸡肉、猪肉,所以只是排场大,内容并不算特别新奇。


橘玄雅


从御膳上看,答案肯定的,其实比那电视剧里面的还夸张(毕竟剧组各种经费有限)。关于清代皇室的档案保存至今,里面对清宫帝后的膳食记录比较详细完整,有大批的膳单,详细标注了早晚用膳的时间,什么样的桌子,主要菜品,还指名道姓厨师的名字,用哪种餐具盛饭。

不管他们吃不吃的掉,膳食所需要的物料都是按吃不了的分例备办的,各种浪费。举个例子皇帝的每日分例:

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5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19斤;大萝卜、水萝卜、胡萝卜60个;包瓜、冬瓜各1各; 蓝、干闭 菜各5个;玉泉酒4两,酱与清酱各3斤、醋2斤。 早晚膳又有饽饽8盘,每盘30个。御茶膳房特备制皇帝每日所饮茶、乳茶。皇帝例用乳牛50头,每头牛每天挤乳2斤。每天用京西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 这只是平时的,遇上各种节日庆祝,这些只是小意思不算数了。

清宫宴席很多,各种名目,有在保和殿宴请藩王公的除夕宴,有鼓励表彰翰林的修书宴,有在南郊黄帐专门 赏赐大将军和将士的凯旋宴席,有在顺天府乡试揭晓次日宴请主考官及贡士的乡试宴(又叫鹿鸣宴)。 还有宗室宴、上元节宴席、皇帝万寿、皇后千秋、皇子大婚、公主下嫁吉宴,还有不太常举行的千叟宴(只有老人参加的,宴席最少的一种,康熙乾隆总共就四次)。 所以宴席是由光禄寺和内务府恭办的。

盛况是在每年的元旦和万寿节,多的时候设有宴桌210桌,用羊百只,酒百瓶。这里面又个人好玩的,就是除了皇帝的御桌御膳由内务府办的之外,大臣们都是按规定贡进的,规定亲王每人8桌,包括银碗45;郡王每位5桌,贝勒3桌,贝子进2桌。宗人府统计大臣的名爵(级别),明确他们要进的桌数和羊酒。 看来,这种宴会就像 红色炸弹,得自己掏腰包,我猜有些人也不是那么情愿去核皇帝吃饭的。

再说回皇帝用膳。平时没有固定地点,在哪个寝宫和活动地方就在哪儿吃,反正有人送来。每天主要吃两次,早膳六七点,晚膳十二点到下午二点,其他还有晚上六点吃的“晚点”,酒膳、小吃之类,随时可以。

用膳的时候,就是电视那样,太监先按规定摆好。皇帝吃饭各种不放心啊,所以动筷子之前,鲜看看菜盘子里面插着一块银牌的颜色(估计是看有没有毒),然后还是不放心,命令随侍的太监用筷子先尝尝,叫“尝膳”,这种方式不是清朝皇帝发明的,西周就可以找到渊源。而且哦,没有皇帝准许,没有人可以和他一起吃饭,老妈老婆孩子都不行,也是寂寞。

总之,清宫御膳就是各种奢侈铺张浪费,当然菜品是相当精致,下次有机会慢慢介绍传说中的宫廷御膳长啥样儿~

by GSN


亚洲食学论坛


古代,等级非常分明,体现在各个方面。就官员而言,从天子到九品芝麻官,所使用的一切都有严格的规定,从住的房子的门房大小高低,服装的颜色,出行的仪仗,甚至仆人的一切等等方方面面。“逾制”向来是大忌,而查一个人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他是否“逾制”。

至于吃,最好的并不在御膳房,而是在巨商巨富手里,因为中国古代向来重农抑商,商人并不被看中,所以他们手里没有实权,而住房又因为等级问题,不能太过华丽,否则就“逾制”了,后果非常严重。因为皇帝不会容忍其他人的房子比皇宫更豪华。地方官员也不会允许。因此,商贾巨富们的厨师厨艺的高低,成了他们比拼和炫耀的资本。这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尤其是各个大小菜系的形成至关重要。毕竟皇帝只有一个,御膳房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满足商贾巨富们的口味和虚荣心。

说到用料的考究,食材的豪华,厨师的厨艺,御厨难与这些厨师相比。而养厨师,同样是官员们的爱好,毕竟衣食住行用里,除了吃,其他都是定死了的。官员的升迁贬谪也是带动菜系间借鉴改良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说中国作为一个把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引以为傲的资本,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东西吃下去比拿出来要安全的多,即满足了自己的口舌之欲,又不用怕逾制,还可以成为炫耀的资本。何乐而不为?

到这里,你就可以想象一下,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他的饮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奢侈了。其实皇帝吃的不是饭吃的是寂寞,唯我独尊,人无我有的寂寞,吃的是面子,吃的是炫耀。至于御厨们,每天也是挖空心思的迎合皇帝的口味。

而对皇帝而言,吃着也许并不舒服,因为要上很多道菜,做起来总有先有后,对皇帝可不是对朋友,热菜凉了才给皇帝吃可不是件让皇帝高兴的事。所以,只能温着,随吃随端。而温着的菜的味道如何,只有吃了的才有体会。

就影视剧而言,展示的皇帝吃饭,只不过是皇宫御膳的冰山一角而已,实际情况更夸张,想想《红楼梦》里的红楼菜,那只是一个以祖上有军功的世袭家族为蓝本的小说而已。里面很多场面的餐饮描写也是极尽奢华。

御厨们手法的细致,刀功的考究,火候的拿捏,食材的奢侈等等无一不是炉火纯青。

至于民间的商贾巨富,大小官员们间的家厨,比起皇宫御厨来,也是毫不逊色。他们还能深入民间,结合当地的饮食特色和特有食材,全新或者改良出当地代表性的招牌菜。进而发展成为或大或小的菜系。随着商贾流动,官员升谪,菜系间相互借鉴,互相改良。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我好像跑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