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立法保障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南宁立法保障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人的身体,那么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无疑是隐藏在皮肤里供输能量的血管,它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2016年5月,南宁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并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截至今年5月底,已在佛子岭路、长虹路等路段累计建成约51.56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但在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如项目投入成本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管廊使用费用难收取等问题,为此,南宁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条例(草案)》,希望能够为管廊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提供法治保障。

管线杂乱亟须规范

在南宁老城区,密密麻麻的线网在逼仄的楼栋间“穿梭”,新旧线网的积聚不仅影响市容环境,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一面是城市“蜘蛛网”的“横行无忌”,另一面,杂乱的线网也产生了不少“拉链路”。之所以叫“拉链路”,是因为城市道路经常因管线问题“开膛破肚”进行检修,地下埋藏的管线多达十几种,每当出现问题都需要经历“挖路——填埋”的过程,道路像拉链一般不断开关,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南宁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势在必行。从2005年起,我市便着手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并于2017年12月6日实施《南宁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5—2030年)修改成果》。市城管局项目前期科科长朱竹江介绍,目前,南宁市已完成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从2015年到2030年。根据专项规划,到2030年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模将达到247公里,其中2015年到2020年规划建设177.9公里,主要分布在凤岭北片区、五象片区、三塘片区等城市新区,以及结合旧城改造的江南片区。

部分管线“住进”管廊

截至今年5月底,我市已建成管廊主体长度约51.56公里,其中佛子岭路、长虹路已有管线进入地下综合管廊,凤岭北片区地下综合管廊监控中心也于2017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

据了解,目前建好的管廊入廊率较低,运营维护成本较高。南宁城建管廊公司总经理刘保东希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管廊的正常使用。“立法可以规范所有管线单位在管廊建好之后一定要入廊,因为如果入廊率低则不足以支撑管廊的运营维护,同时也可以规范管廊的入廊费、运营维护费。”

因此,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条例(草案)》列入地方性法规制定计划,并由市城管局负责起草。但由于地下综合管廊在国内仍处于研究探索和试点阶段,特别是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尚未建立成型,我市管廊建设工作也还处于起步阶段,这都制约着我市地下综合管廊立法工作的展开。

加快建设和立法进程

今年3月,在经过广泛调研、审议和论证后,《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条例(草案)》出炉。

今年5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条例(草案)》规定,管廊建设采用政府投资、社会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相结合的模式;管廊的建设与城市的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莫孝斌表示,将尽快把各位专家及委员提出的建议形成论证稿交送市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加速我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立法,规范我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条条线网通管廊,层层立法保通畅。南宁地下综合管廊立法工作的逐步深入,将为我市“管廊时代”的到来提供最可靠的法律保障,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步伐也将更坚定踏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