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中國人的日常,外國人眼中的異類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靠譜青年

首都視角 青年話題 赤子情懷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盛夏來臨,又是一年西瓜季。

下班或放學回家,癱在沙發上,大口享受捧在懷裡的半個冰鎮西瓜,對於中國人來說再正常不過。

而在日本和韓國,這卻是一件相當奢侈的事情。

你十幾塊就能買一個的西瓜,在韓國要一百多元人民幣,在日本更貴。對他們來說,實在太貴啦。

於是,幸運的中國人,吃掉了世界上70%的西瓜。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1

從吃瓜子群眾到“吃瓜群眾”

中國人的“吃瓜史”歷史悠久,一種普遍的說法認為,最早是由契丹人在上京(今內蒙古境內)獲得西瓜種子並開始種植的。

具體時間是在後漢天福十二年(947)至周廣順三年(953)間。

在古人們開始吃上西瓜的同時,他們也開啟了國人嗑瓜子的歷史。

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裡,國人嗑的瓜子其實都是西瓜子。

這與當時的西瓜子顆粒大有關。元代《王禎農書》中記載:“(西瓜)其子爆幹取仁,用薦茶易得”。

直到明朝,向日葵傳入我國,取代了西瓜子的地位,一躍成為“前排兜售瓜子”的主角。

沒有了嗑西瓜子的需求,無籽西瓜成為了西瓜進化的新方向。

但不管怎麼說,從吃瓜子群眾到“吃瓜群眾”,西瓜一直陪伴在我們左右。不愧為飲食大國,祖國各地的群眾因地制宜,鑽研了出了各種花式吃瓜法。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在中國最西邊的新疆人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時候,最南邊的潮汕人是蘸著醬油吃的,海南和廣西北海人也不甘示弱,紛紛開創了蘸鹽吃瓜的新吃法。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在海南,西瓜和鹽更配喔

而江浙、天津等地區的人們,立秋時還有“啃秋”的習俗。

每逢這一天,全家人都要圍坐在一起啃西瓜。

根據清朝張蠢《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如今,一些地方仍然保留下來了這一風俗。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江蘇揚州,小朋友們吃瓜“啃秋”過立秋 / 視覺中國

雖然吃法上各有千秋,但在愛吃西瓜這一點上,南北方沒有分歧。

人口基數大這件事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在南北方人達成了夏天必吃西瓜的共識後,中國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世界上西瓜消費第一大國。

2016年,世界西瓜總產量達到了1.17億噸,其中中國產量近8000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68.3%

由於西瓜保存期短等原因,西瓜貿易量很低,同一時期的西瓜出口量僅不到0.1%。

也就是說,佔世界人口20%的中國人,憑藉著一己之力種出了近70%的西瓜,又獨自吃光了它們。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2

敲瓜

高難度的必備技能

吃瓜文化源遠流長,敲瓜聽聲隨之成為居家旅行必備技能。

西瓜生熟程度、內部密度不同,聽到的聲音會有差異:生的瓜聲音清脆,甜熟的好瓜是邦邦的實聲,太熟的瓜聲音則比較悶。

多少年來,人們靠著這一經驗來選瓜。

道理雖然簡單,可是,真的操作起來,沒那麼簡單。

於是,掌握不了拍瓜技巧的買瓜群眾們,最後都祭出了殺手鐧:“老闆,給我來個甜的。”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儘管不能熟練掌握這項技能,但人們對它的認可度卻相當之高。

當某網友在微博上發佈了一張意大利超市張貼的標識,要求顧客不要敲西瓜的照片時,一度引起了中國網友熱切的討論和對這項“民族技能”的忠誠捍衛。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敲瓜,是對西瓜起碼的尊重 / @頭條新聞

但事實上,敲西瓜並不是一項“民族技能”,而是一種“國際語言”。

張貼這個標語的意大利人,也會通過敲西瓜的方法來辨別和挑選成熟的西瓜。

在YouTube上搜索關鍵詞“pick watermelon”(挑選西瓜),能看到很多教你敲西瓜的視頻。

在日本人眼裡,西瓜甚至是“會唱歌的”。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俄語動畫片中的兔子也懂敲西瓜 / BBC News

在中國,驗瓜還發展成為了一種職業,並且供不應求。

2017年5月,上海市瓜果行業協會秘書長朱龍舟介紹,上海曾進行過一次西瓜品鑑師的測評,持證上崗的驗瓜師全上海僅有五名。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上海,驗瓜師日敲西瓜數千只 / 澎湃新聞

驗瓜師的看家本領是僅僅通過肉眼觀察和敲瓜辨聲,就能辨別出一個西瓜瓜皮有多厚、含糖量多少,甚至黑籽比例等。

在西瓜進入市場之前,驗瓜師日敲千瓜,幫助瓜果公司挑選從瓜民那裡收購來的西瓜。

如果你對正確的敲瓜“姿勢”感到好奇,專業的驗瓜師則會這麼表示,“怎麼算清脆,怎麼算沉悶,只能意會,沒辦法言傳。”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日本奈良某種子公司試吃員挖勺品嚐各種品種西瓜的甜度,檢查切開後的空洞等各項指標 / @好病友說

3

在中國買一個西瓜

在日本只能買一塊

世界那麼大,如果真的走出去看看的話,你會發現:全世界都愛吃瓜,但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中國人這樣能放心大膽、敞開了吃瓜的福氣。

同在亞洲,日本、韓國的西瓜價格就限制了他們“抱著半個西瓜用勺子挖”這件事。

在韓國,買一個西瓜需要花費100多元人民幣;而在日本,一片西瓜就能賣到幾十元人民幣。

日本和韓國的西瓜之所以貴,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因為可種植面積少,水果蔬菜的產量比較低;

其次,兩國政府出於對農業的保護,在對農產品制定了較高的價格以外,還對它們設置了較高的關稅壁壘,例如西瓜的關稅高達900%,導致本土生產的水果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既然水果貴,日本人就常買水果當作體面的禮物。日本還有一家“貴族”水果店,具有180年的歷史。

店裡出售的一種黑皮西瓜(Densuke西瓜)極其稀少,是鎮店之寶。每年店裡都會拿最好的黑皮西瓜去拍賣。一個7千克的黑皮西瓜,最高可拍賣6100美元。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店內水果自助餐能吃到來自全世界的18種水果 / @遊學日本北海道站

日本人喜歡在食物上做文章,西瓜也不例外。

“四角西瓜”是日本香川縣的特產,看上去是四四方方的形狀,這樣的一個西瓜在日本的批發價約為600元人民幣一斤,零售價則達到每斤近千元。

為了讓西瓜長成正方形,幼瓜需要放在一個正方體的模具中,但要維持這樣規則的形狀,西瓜要在完全成熟前採摘。因此這樣重金買來的瓜,只能作為裝飾品。

沒有對比,就不知道誰對西瓜才是真愛。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日本的“四角西瓜” / 視覺中國

4

請誰吃西瓜

也別請黑人吃

而在美國,西瓜遠遠超出了一個水果存在的意義。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西瓜和種族歧視有一定關係。

2014年,一名退伍軍人翻越圍欄,穿過草坪進入白宮,又一次造成重大安保紕漏。

《波士頓先驅報》為諷刺這一事件刊登了一則漫畫。漫畫裡,一名男子跑進白宮,坐在浴缸裡向奧巴馬推銷西瓜口味的牙膏。

然而,就因為牙膏是西瓜味的,這則漫畫捅了個大簍子。報社隨後因種族歧視道歉,並將漫畫裡的“西瓜”改成了“草莓”。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波士頓先驅報》因這幅漫畫而道歉

2017年,底特律的一名叫做羅伯特·帕蒂森的消防隊新成員,在入隊第一天,送了同事們一個西瓜作為禮物,卻被視為是對同事們的歧視,最終被解僱,原因是這個消防隊中90%的隊員是黑人。

這些都是因為,在美國,西瓜和炸雞都被視為黑人最喜歡的窮酸食物,這種貼標籤行為,被認為帶有種族歧視色彩。

這一偏見由來已久。在奴隸制未廢除時,一些奴隸主們允許讓他們的黑人奴隸種植和出售自己的西瓜,或者在他們工作之餘留出特定的吃西瓜時間,並視此為自己的“善舉”。

而當南北戰爭後期,奴隸制度即將瓦解時,部分州的黑人奴隸獲得自由之後,通過種植和販賣西瓜這種作物,來維持生計,西瓜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自由”的象徵。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黑人在南北戰爭後期自由種植和兜售西瓜 / The Atlantic

出於對奴隸制廢除的不滿和政治宣傳的目的,南方的農場在媒體途徑上將西瓜和黑人聯繫在一起,並視西瓜為“黑人奴隸喜歡的廉價食物”。

從此,西瓜就帶上了種族歧視的色彩。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被刻意醜化的黑人形象

不過,美國人仍然喜愛西瓜,並把它玩出了新花樣。

去年夏天,Twitter及Instagram上出現了一個大熱的話題#西瓜連衣裙(watermelondress)#,網友們腦洞大開,把西瓜做成裙子穿在了身上,掀起了西瓜界的新風尚。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我的西瓜裙,時尚最時尚 / 界面新聞

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人,對西瓜的喜愛絲毫不亞於美國人。

在澳大利亞盛產西瓜的小鎮——金吉拉,西瓜不僅是用來吃的,還能用來玩。

自1994年開始,在金吉拉,當地人會舉辦每兩年一屆的西瓜節。2015年的西瓜節上,僅滑西瓜這一項賽事,就用掉了大約20萬噸的西瓜。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不僅人類喜歡西瓜,炎炎夏日,全世界的動物們也愛上了吃瓜消暑。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浙江台州迎高溫天氣,動物吃西瓜開啟“避暑模式”/ 視覺中國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濟南,動物消暑享清涼,表情萌萌噠 / 視覺中國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意大利羅馬,畢歐帕可野生動物園,動物在炎熱的夏日吃西瓜解暑 / 視覺中國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夏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就在你吃第一口瓜的時候

編 輯 |董雅婷 校 對 |張 妍

吃瓜:中国人的日常,外国人眼中的异类

回 顧

往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