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學校合併後,原民辦教師的待遇和補貼有哪些變化?

大連新視點

現在很多農村地區的學校,因為生源不足等各種因素,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少了,一個學校只有幾十人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在很多地區都逐步開始了撤校進行合併的工作,那麼學校數量減少之後,原民辦教師的補貼是如何安排的呢?


首先,在絕大多數地區目前的安排辦法是,會對教師的身份和工作年限進行認定,並且統一規劃安排到新建的學校當中,並保留原來的職務和待遇。而且新建的學校往往制度比較完善,條件也較好,對教師的資格認定也比較嚴格,這樣更有利於真正有能力的原民辦教師在事業上發展。

其次,因為學校進行了擴充,包括教師資格及職務也重新進行了編制,所以以往沒有編制的民辦教師也有了新的機會拿到編制。包括工資待遇及福利政策也會一併提升。即使很多暫時拿不到編制的教師,只要進行了認定,退休後依然會按照相同政策給予一定的補貼。

其實,民辦教師群體作為農村基層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多年以來一直默默的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越發重視,今後民辦教師的福利和補貼待遇也會越來越好!

朋友們,你們那邊的原民辦教師都有哪些補貼呢?

瞭解三農補貼政策,請關注補貼調查,跟蹤報道,第一時間通知您!


補貼調查

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真把原民辦教師們激動了一下!還以為恢復了他們的教師身份,返崗任教了哩!這何不是每一位原民辦教師夢寐以求的?

事實上,這個問題是概念上的錯誤。原民辦教師出現在建國初期,特別是80年代中後期。當時學齡兒童急劇増多,而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入不夠,沒有設置足額的教師編制。農村孩子書總得讀,沒有老師可不行啊!大多數的地方就自己找人來上課,因為這些人的工資是由計工分,分糧食,到後來地方財政補貼一點點,他們始終不被承認有教師資格,也就進入不了所謂的正式編制。他們之所以痴心未改,揮汗灑淚,是因為大家都抱有幻想,國家對教育的投入遲早會來!先當教師,站在講臺上等編制,希望有一天轉身成為正式的在編教師,成為國家的人!可沒想到92年吧,對民辦教師重新建冊登記。84年年底以前為在冊民辦教師,落實了轉正、退養或留用政策,對其“界定年限”外的逐步開始清退,直到上世紀末期,民辦教師已成為中國教育歷史上的一種稱謂。如今都改叫

原民辦教師了!

農村小學的合併,是大勢所趨。他們的問題是代課教師的問題,是清退了原民辦教師,而沒有關住“口子”,又招收的臨時任教人員,他們的待遇和補助又是另外的一個話題。

要說原民辦教師,他們都已到或接近花甲之年。各地以教齡形式發放的每月每一年教齡補助8-20元,在物價飛漲的年代,的確太少太少,也使曾經付出青春年華的民辦教師心靈無法得到安慰,應該像青海省一樣,再補發生活補助費,也應該把他們都納入農村低保對象,也應該再增補基礎養老金。



提神只為自己

農村的學校合併後,原民辦教師的待遇和補貼有那些變化 ?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因為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之所以說它是偽命題,是因為題主提到的原民辦教師在現在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公辦學校任職的非國家編制教師應稱作是代課教師。並且代課教師大多存在於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

第一。這些代課教師有的工作已經幾十年了,但他們的稱謂也就是長期臨時工,做著繁雜的工作,卻享受不到公辦教師的待遇,同工不同酬是他們最大的思想壓力。今年年初,甘肅省對2003年9月15日以前參加工作的的代課教師通過考試合格轉為國編教師,開創了我國代課教師轉為國編教師的先河,受到國人的普遍關注。給代課教師帶來了福音。



第二。原民辦教師是指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由於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發展迅速,農村地區缺少教師,為解決這一問題,招錄了大量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入職教師隊伍,他們掙的是村上的工分,後來國家還給點補助費,身份是農民,所以稱作民辦教師,為了區別現在的民辦教育機構的民辦教師,就把他們稱為原民辦教師。


第三。原民辦教師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在2013年前後已著手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筆者希望那些原民辦教師都能得到社會保障,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有個幸福的晚年生活。

以上是老頑童個人觀點,有異議者留言我們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