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和莱阳当初是怎么分家的?雍正年间海阳建县始末

胶东半岛现在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主要经过三次大的演变过程。

宋代之前,胶东范围内设县很少,仅掖、黄、蓬、牟、文、即、胶水(平度)等数县,各县管辖范围很大。第一次大的演变,在宋金之际,伪齐刘豫政权析掖县罗峰镇建招远县,析蓬莱阳疃镇及莱阳一部建栖霞县,析蓬莱两水镇建福山县,一时之间,胶东地区就多出了三个县;第二次大的演变,在清雍正年间,当时清廷裁掉威海、成山、靖海、大嵩四卫,而析文登东部建荣成县,析莱阳三乡及宁海一乡建海阳县,分别以原成山卫和大嵩卫城为县治,胶东又增两县;到了1940年代,牟平、海阳各划出一部,设牟海县,后改名乳山;莱阳西部划出莱西县,这两个县设立之后,就大体形成了胶东半岛现在的县级区划(开发区等园区不算在内)。

就空间范围而言,莱阳可谓前后变化最大的一个县。在上述三次历史过程中,都有涉及莱阳的调整。先是划出北部给栖霞,再划出东部建海阳,后又析出莱西县。本文主要介绍的是第二次调整,即海莱分家的过程。

海阳和莱阳当初是怎么分家的?雍正年间海阳建县始末

先简述一下海莱分家的原因。大嵩卫等胶东诸卫,在明初是为海防而设。到了清代,海防废弛,卫所功能淡化,卫虽然级别相当于县,但管辖范围和职权甚少。比如,当时的大嵩卫城(凤城),其主要的管辖范围就是城墙以内巴掌大的地方,过了护城河就是莱阳县的地盘。因此被很多人视之为鸡肋,屡有裁撤的提议。

海阳和莱阳当初是怎么分家的?雍正年间海阳建县始末

到雍正年间,此事纳入朝廷正式议程。当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彻底裁撤,取消卫城的“县级”,将之划为临近县的普通村镇;二是裁卫设县,即取消卫的名称,改设新县,以卫城为县城。

第一种方案,可以增加邻县的管辖范围;第二种方案,却需要从邻县划出土地,增益新县。因此,大嵩卫的邻县莱阳显然更倾向于第一种方案。

根据李自遂的记载,当时“莱令遽拟并卫于莱”,即莱阳县令直接准备打报告将大嵩卫合并到莱阳县境内。对此,大嵩卫人颇不情愿。

因为,大嵩卫虽然管辖范围有限,但理论上与莱阳县级别相同,在科举考试名额分别以及其他政策方面有相应优势。若合并到莱阳,就变成了一个普通村镇,再无特权。

海阳和莱阳当初是怎么分家的?雍正年间海阳建县始末

于是,王士俊奉旨东巡时,李自遂将其中利害向其陈述。王士俊也感觉莱阳县范围过大,大嵩卫距离县城遥远,倘若并县管理不便,就上疏朝廷,请求裁卫设县。雍正皇帝下诏允准,并钦定县名为“海阳县”(寓意黄海之阳)。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古代信息检索条件不够,雍正皇帝并不知道在广东省已经有了一个海阳县(寓意南海之阳),这一南一北两个海阳县并存了大概150多年,直到民国初年,电报兴起,为了避免重名,广东的海阳才改名潮安。

海阳县设立,地盘主要从莱阳县划出。史载:“(海阳县)西以莱阳县三驾山为界,西北以莱阳县平兰社为界,北以栖霞县水头村为界,东以宁海州崮山为界。将莱阳县行村、林寺、嵩山三乡 及宁海州乳山乡和普济、兴善两社归并海阳。”

从地形上说,莱阳相当于把主要的山地和海岸线都划给了海阳。如今海阳境内名山众多,而莱阳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却不过400米;海阳的海岸线长度在胶东诸县位列前茅,而莱阳的海岸线仅限于丁字湾五龙河口一小段。

在风土人情尤其是性格方面,正因为这段历史渊源,海阳人和莱阳人性格相仿,都有“实在”的名声,民间一般并称为“海莱”,有时也会加上北面的栖霞(与莱阳也有渊源),并称为海莱栖。

海阳和莱阳当初是怎么分家的?雍正年间海阳建县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