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如何慢慢由“人”变为“神”的?(一)

诸葛亮形象神化是在长期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形象被不断美化、不断完善。每一时期的诸葛亮神化形象即对之前形象有所承袭,同时又在其中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被赋予时代性的特征。经过世代的累积,诸葛亮最终由人变成了智慧卓越、能力非凡的“神”。

诸葛亮在世时,就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其去世之后,百姓更加的思念他。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仪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已流传了许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传说,由于故事多由“国人歌思”、“黎庶追思”而来,因此诸葛亮形象被加以美化乃至神化,较之于以前歌颂其“善政”为主的题材,这一时期的诸葛亮故事内容离奇,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智慧不凡、军事才能突出且带有些神异怪诞色彩的奇人。

诸葛亮是如何慢慢由“人”变为“神”的?(一)

东晋王隐在《蜀记》中记述了一个诸葛亮凭“慧眼”识破曹操派来的刺客的故事:

曹公遣刺客见刘备,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如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

该则故事裴松之在备注中已详辩其伪,然则故事虽假,却突显出诸葛亮之风采。

刺客与刘备交谈良久却不露端倪,而刚见诸葛亮竟“神色失措”,由此可见刺客不畏刘主却惧孔明,而反过来说,刘备乃明主,且夙有“知人之鉴”,却被刺客迷惑还与其交谈甚欢,而诸葛亮却在很短时间内就判断出此人是“曹氏刺客”,相比之中,诸葛亮的智慧则不言自明了。

如果说在这则故事中诸葛亮识人还需细致观察才能判断的话,那在刘义庆《世说新语》里,诸葛亮就更显不同寻常了: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 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这里所写的诸葛亮仅凭间谍的汇报就料定那人是新毗,显然其中有夸张的成分。

诸葛亮是如何慢慢由“人”变为“神”的?(一)

到了袁希之的《汉表传》中,诸葛亮更是被描述的神乎其神。

建兴九年六月,曹军大将张郃追击因粮尽而退军的诸葛亮军队,蜀军行至青封木门时,诸葛亮在一大树上题字,预料张郃必死于此,之后他又依据地势设下埋伏,准备数千之弓弩等候魏军。果不其然,张郃中计,被诸葛亮射杀。书中写到:

亮驻军削大树皮,题曰:“(张)郃死此树下”;豫令兵夹道,以数千强弩备之。郃果自见,千弩俱发,射郃而死。

历史上确有诸葛亮设伏射死张郃的事情,《三国志》中《诸葛亮传》、《张郃传》均有所提及,然而,《汉表传》中所述诸葛亮在交战之前就已料知结果,并在树上写“(张)郃死此树下”,则明显是夸大了诸葛亮料事的本领。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分裂动乱的一个时期。受时代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所流传的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中表现其杰出军事才能的占了很大的部分。

在习凿齿《汉晋春秋》所述的诸葛亮战孟获的故事中,诸葛亮的形象更是不同凡响:

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孟获既然能使当地夷汉都顺服,其能力自然是不可小觑的,与之交战,活捉已是不易,而文中写诸葛亮尽能做到“七擒七纵”,最终使孟获再无反叛之意,诸葛亮的不凡显而易见。

以上的故事,在《三国志》正文中均未提及,可见并非真实的历史故事,而来自于民间传说。

诸葛亮是如何慢慢由“人”变为“神”的?(一)

在内容上,这两则故事都展现了诸葛亮用兵如神的一面。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对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的评价已大有不同,经过民间的添加和改编,诸葛亮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善于用兵、计谋颇多的军事奇才。

除了赋予诸葛亮超常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外,神异情节的加入,也使诸葛亮形象更具神秘色彩。

鲁迅先生曾用“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来形容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那些专写鬼怪的志怪之书外,这一时期很多传说故事中也都含有奇谲怪异的色彩。诸葛亮的故事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此影响。

南朝宋人刘敬叔在《艺苑》中就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蜀郡的一个地方有口火井,这口井十分的奇特,汉室兴则火焰“弥炽”,若汉室衰则火势衰微,而当诸葛亮到井旁看了一眼后,火势便更旺盛了。

故事中所述让人匪夷所思,冥冥之中让人们觉得诸葛亮似乎是拥有某种常人所不能的神奇本领。

诸葛亮是如何慢慢由“人”变为“神”的?(一)

东晋孙盛在《晋阳秋》中对于诸葛亮之死的记载,让诸葛亮更具神圣之感:“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这实际上已经把诸葛亮当成了不同于凡人的神仙而论了。既然已列入仙班,那自然是不可亵渎和冒犯的,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据盛弘之《荆州记》中记载,一董姓人家曾居住在诸葛亮的故居之中,竟“居之灭门”,之后再没有人敢住在这里。此故事在《襄阳记》《水经注》等著作中均有提及,由此可见关于诸葛亮的神异故事在当时流传的广泛。

诸葛亮既然已是如此神异之人,那么其所布阵法自然也有不同寻常之处。干宝在《晋记》中就记录了诸葛亮所布八阵图之玄妙:

诸葛孔明于汉中积石为垒,方可数百步,四郭,又聚石为八行,相去三丈许,谓八阵图,于今俨然,常有鼓甲之声,天阴弥响。

历史上真正的八阵图究竟是何样貌?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并非如上文所说的那样仅仅靠石头堆砌成阵,便能阴气弥漫,鼓甲常鸣。

按照黎东方先生在《三国细说》中的说法,八阵图只是为了便于安营扎寨及防御攻守而设计的八种基本阵势,构成八阵图的是士兵而非石头。

诸葛亮是如何慢慢由“人”变为“神”的?(一)

然而,不仅仅是干宝,包括郦道元、盛弘之在内的许多人在著作中所提到的八阵图都带有神异之色彩,可见在当时,人们对于八阵图所具有的神奇已深信不疑,而对八阵图作用的极度夸张自然也是和诸葛亮形象被神化分不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对诸葛亮的思念,再加上鬼怪灵异之说在当时的盛行,使得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故事中的诸葛亮或是智慧过人,或是胆识超群、又或是拥有非凡的能力,总之是一个具有怪诞神异色彩的奇人。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关诸葛亮神化形象的故事多来自于口头传说,并且只是零星片语的记述,且内容较为简单,因此诸葛亮的故事虽开始偏离史传,有神化之迹象,但其形象却较为模糊,且随意性较大。

以上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葛亮形象,下面说说隋唐时期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是如何慢慢由“人”变为“神”的?(一)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说话”艺术的盛行,关于诸葛亮的记载内容更加丰富,体裁也更显多样化。这些使诸葛亮的神化形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诸葛亮在形象上少了些奇异怪诞的成分,而其“智”与“神”的部分得到更加突出的展现。

鲁迅先生在评价隋唐时期的故事时曾说:“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

较之于前代,这一时期诸葛亮的传说故事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叙事结构和情节设计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相应的,诸葛亮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从《四分律钞批》卷二十六中所引述的“死诸葛亮怖生仲达”的故事中就可以略见一二:

魏国与蜀战。诸葛高(亮)于时为大将军,善然谋策。魏家唯惧孔明,不敢前进。孔明因致病垂死,语诸人曰;“主弱将强,为被所难,若知我死,必建(遭)彼我(伐)。吾死已后,可将一袋土,置我脚下,取镜照我面。”言已气绝。后依此计。乃将孔明置于营内,于幕围之,刘家夜中领兵还退归蜀。彼魏国有善卜者,意转判云:“此人未死。”“何以知之?”踏土照镜,故知未死,遂不敢交战。刘备退兵还蜀,一月余日,魏人方知,寻住看之,唯见死人,军兵尽散。故得免难者,孔明之策也。 时人言曰:“死诸葛亮怖生仲达。”

此故事早在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中就有所记载,然而《四分律钞批》所述与之前又有所不同。前者是说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令仪反旗鸣鼓”,打着诸葛亮的旗号使司马懿退兵。后者则是讲诸葛亮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提前设好了御敌退兵的计策。

如果《汉晋春秋》中所写是蜀将借诸葛亮的“余威”吓退敌兵的话,那么后者更多的则是因诸葛亮的“智谋”而取胜,这样的改变让诸葛亮在形象上少了些匪夷所思的“怪异”和“畏惧”,却多了些料事如神的智慧和本领。

诸葛亮是如何慢慢由“人”变为“神”的?(一)

唐朝时期,诗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诸葛亮神化形象在其中自然也是有所反映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诗人们极力的夸赞诸葛亮的用兵与智谋。

发展到唐代,诸葛亮用兵的故事已流传甚广,在许多人眼中,诸葛亮早已成为用兵如神之人,杜牧认为诸葛亮能做到“画地乾坤在,儒毫胜负知”;刘禹锡在《观八阵图》中写到:“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波涛无动势,鳞介避馀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张俨更是用“得股肱贤明,能以其用兵”来加以形容。诗人用一种夸张浪漫的手法称赞诸葛亮不可匹极的智慧和谋略。

另一方面,唐代诗人将诸葛亮的地位推到了神的高度。

在李山甫的笔下,诸葛亮拥有“乘雷电”、“捧乘舆”的本领,还能“尽驱神鬼随鞭策,全罩英雄入网罗”;薛逢《题筹笔驿》中说诸葛亮“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在诗人的眼中,诸葛亮生前能通天地,唤风雨,驱鬼神,其去世之后也是不同寻常的。温庭筠在《过五丈原》中描述:“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纪念诸葛亮的武侯庙中,也是“此中疑有精灵在,为见盘根似卧龙”。

诸葛亮是如何慢慢由“人”变为“神”的?(一)

通过这些诗歌的描述,可以窥见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诸葛亮神灵般的礼遇。当然,由此而形成的对诸葛亮的祭祀自然也是不会少的,有“茅花枥叶盖神坛”“鼓吹青林下,时闻祭诸侯”“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像颜如存”等诗句为证。

尚驰《诸葛亮武侯庙碑序》:“至今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太早,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可见当时诸葛亮庙香火之盛以及老百姓对于诸葛亮之“神”的信奉。

神化诸葛亮的情况,在唐传奇中也出现过。范摅的《严黄门》中说了这样一个事情:武后时期有一个官吏,一天晚上他的妻做梦,“其妻梦一人佩服金紫,美须鬓,曰:‘诸葛亮也,来为夫人儿。’即妊而产婴孩,其状端伟,颇异常流”。

张读在《韦皋》中也讲到了类似的故事:唐代官吏韦皋在满月之时,家人曾招群僧为其贺寿,期间有一位胡僧不请自来,并告诉韦家人,韦皋是诸葛武侯的后身,说他今后会为“蜀门帅,且受蜀人之福。”果不其然,韦皋长大后,在诸葛亮曾经呆过的蜀地做官十八年。

两个故事中虽只是简单提到诸葛亮,但都涉及其转世投胎的内容,这无疑为诸葛亮的形象添加了神秘传奇的色彩。

诸葛亮是如何慢慢由“人”变为“神”的?(一)

隋唐时期,普通百姓继续对诸葛亮故事传说进行丰富发展,赋予其更加卓越的智慧和才能;而文人墨客受民间思想态度的影响,所作诗歌中也有部分用以描述诸葛亮“神鬼莫测”之本领,更有不少人直接在诗中用“神灵”“神威”“神机”等词来描述夸赞诸葛亮,可以说,这一时期,诸葛亮已被抬升至神的地位和高度。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的盛行,一些故事中出现了诸葛亮转世投胎的内容,可见发展到唐朝,诸葛亮的故事传说中已开始包含一些宗教的思想观念,这对于之后诸葛亮神化形象的确立及神化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上叙述了诸葛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被神化的情况。下一篇文章我将继续讲述诸葛亮在宋元明清时期被神化的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