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漁樵侃史

怛羅斯之戰,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次與西方大規模的戰爭,爆發於唐朝玄宗天寶十年(751年),當時中國正值開元盛世,處於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在中亞地區建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兵鋒一度直指裡海。而阿拉伯帝國剛剛進入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開始四處開疆拓土。

兩個擴張的帝國最終在西域的石國相遇。750年,高仙芝領兵征討“無番臣禮”的石國,血洗了石國城池,殺死婦幼,擄走男丁,還把石國國王抓到長安獻俘。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跑到阿拉伯帝國求救。於是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第二年便主動出兵,長途奔襲深入阿拉伯帝國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對方軍隊相遇。

當時大唐軍隊統帥是名將高仙芝,麾下大唐鎮兵2萬多人,城傍諸軍約4萬人,並且徵召了葛邏祿部、寧遠國等僕從軍約3萬,對手阿拉伯帝國軍隊統帥也是不世出的名將艾布·穆斯林,共20萬人。

兵力處於劣勢,且孤軍深入的唐軍奮戰五天五夜後,葛邏祿部僕從軍突然反叛,從背後包圍唐軍步兵,隔斷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致使唐軍大亂,在阿拉伯與葛邏祿部兩面夾擊之下,無力支撐,最終潰不成軍,只剩數千人撤回西域。此戰阿拉伯人也損失慘重,傷亡七萬多人,無力追擊唐軍。

對於這一場中西方的大戰,雙方史書都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在阿拉伯人的《歷史大全》伊歷133年那一章中只有一小段記錄:

“[伊歷133年]本年,費爾干納的伊赫西德與赭石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得知這個消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在這一章中,阿拉伯人用遠比怛羅斯之戰多得多的篇幅來記錄和拜占庭帝國之間的戰爭,那才是他們的重點。阿拉伯人雖然取得了怛羅斯之戰的勝利,但第二年就派遣使者來到長安求和,在之後的6年中,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來朝,僅753年就來了四次,《冊府元龜》對此均有記載。至於阿拉伯人為什麼會勝了還要求和,是因為他們要與更西方的拜占庭帝國作戰,以取得地中海的控制權。

怛羅斯之戰的失利,對於唐朝對西域的統治幾乎沒有影響,之後西域的唐軍迅速恢復,封常清率領他們繼續擴張,直到安史之亂才停止,754年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到了極盛。


漁樵侃史

怛(da二聲)羅斯之戰,這個戰役很少提及。在這一戰之中,中國唐軍是名將“帝國雙璧”的高仙芝和他的副將封長清,對方是阿拉伯的名將艾布穆斯林。怛羅斯戰役意義確實十分的重大。當時的阿拉伯用舉國之力,20萬軍隊,戰勝了2萬唐朝遠征軍,外加西域諸部落組成的10萬不到的軍隊,而且這支遠征軍最後的戰敗,還是因為內部少數部落將領的叛亂,攻擊了唐軍的背,最終阿拉伯軍隊陣亡7萬人,傷亡過半。高仙芝意欲再戰,在部將的勸說下,帶領5000唐軍返回西域,意圖來年再戰。但是此次戰役後,阿拉伯再也無力東擴。

怛羅斯戰役讓阿拉伯真正害怕的是:對阿拉伯這是一場全力以赴的戰爭,但是對於唐帝國來講,這只是一個局部小戰爭。發動怛羅斯戰役的不是唐帝國,而是安西都護府的將領——高仙芝,就好比一個省乾的他們要用幾乎全國的力量來對抗

(今天感冒,回答就簡短一些,大家有興趣可以查查高仙芝,這倆人打仗可以說是天才)

怛羅斯戰役的爆發是因為,當時的西域石國意圖投靠阿拉伯,安西都護府的將領高仙芝知道後,直接滅掉了石國,將其國王押送到長安。石國王子逃到阿拉伯求救,高仙芝知道後,決定先發制人(唐朝都是這習慣),於是,

高仙芝挑選了2萬唐軍,外加7萬西域部落的士兵,在高仙芝的帶領下翻越了海拔7500米的蔥嶺(相比之下,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都不算啥),你要知道,高仙芝帶的可不是唐軍主力,而且還不是安西都護府的全部主力;得知唐軍到來,以逸待勞的阿拉伯派出了艾布穆斯林率領20萬軍隊迎戰遠征的唐軍,雙方大戰了五天五夜,阿拉伯軍隊始終無法取勝,第六天,唐軍的葛邏祿部僕從軍突然叛變,從背後包圍唐軍,隔斷了唐軍與騎兵的聯繫,導致唐軍大亂,在阿拉伯和葛邏祿部的夾擊下,唐軍打敗,2萬僅剩下5000人,高仙芝意欲再戰,部將勸高仙芝回西域,而後整理軍隊再次出戰阿拉伯。此戰之後,阿拉伯損失慘重,傷亡7萬多人,無力追擊。

而此時,阿拉伯與西面的拜占庭帝國爭奪地中海霸權。更何況,在怛羅斯戰役中,唐軍恐怖的戰鬥力,讓阿拉伯記憶猶新,於是阿拉伯派遣使者來唐朝求和。

高仙芝大唐四鎮之一安西鎮主帥,頗有計謀,怛羅斯之戰雖敗然至今仍為兵家所津津樂道,其用兵之果敢,行軍之詭異,作戰之兇狠,非一般將領可比。潼關之戰,因監軍邊令誠之前向他索賄未果,懷恨在心,在殺了另一安西名將封常清之後矯詔殺之,直到死前高仙芝仍不相信他忠心效忠的大唐會向他下此毒手,天真地以為這只是一個玩笑,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向帥臺下眾軍大呼:“君等觀於冤乎?可為吾申之。”於是三軍皆跪大呼“冤枉”不止……如此軍心與如狼似虎一般的安祿山軍作戰,結果不想而知。

大家有興趣可以查查高仙芝打過的仗,唐軍甚至開創了在高海拔作戰的的先例,至今無人能超越。


嘟嘟讀讀

觀點:
怛羅斯戰役與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擴張並無直接關係。怛羅斯之戰的發生,是由居住在阿拉伯和唐帝國邊境的小國(或部落)間的衝突引起的。阿中兩國都派兵支援自己的屬國,因而發生了直接衝突。交戰雙方其實並沒有將這件事當回事,後期來華的使節應該看做是和平交流的外交行為,不應該看做是向唐求和的行為。

怛羅斯戰役始末

公元750年(唐玄宗天寶九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發兵討伐西域的石國,石國國王願降,高仙芝假裝同意,但突然攻破石國,屠殺老弱,虜掠壯丁,搜刮財物。751年(天寶十年),高仙芝將石國國王送往長安處死。石國王子逃脫唐軍搜捕,求告於西域諸國,激於義憤,諸國轉而與唐為敵,聯合大食軍來攻唐軍。751年6月,高仙芝率軍數萬,進兵至怛羅斯(今江布爾),與阿布·穆斯林的大將齊亞德率領的大食軍隊相遇,對峙數日。在戰鬥中,唐軍側翼的葛邏祿部叛變,助大食軍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只剩幾千人撤回駐地,二萬餘人被大食俘虜。

這些情況有較詳的史料記載。《舊唐書》卷104《高仙芝傳》記載:“天寶九載,將兵討石國,平之,獲其國王以歸。仙芝性貪,獲石國大瑟瑟十餘石,真金五六,駱駝、名馬、寶玉稱是。”《新唐書》卷135《高仙芝傳》記載:“天寶九載,討石國。其王車鼻施約降。仙芝為俘獻闕下,斬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於怛羅斯城,以直其冤。”《舊唐書》卷109《李嗣業傳》、《舊唐書》卷128《段秀實傳》均有關於高仙芝敗逃的較詳記載。此外,《資治通鑑》、《冊府元龜》等史書也記有相關內容,大體可以反映戰役的始末。

很顯然,是高仙芝的暴行導致石國王子向大食搬兵。

怛羅斯戰役後,大食勢力進入中亞,昭武九姓國隸屬大食。以蔥嶺為界,大食與中國各執絲綢之路一端,使歐亞大陸貿易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至此,唐朝近百年來在蔥嶺以西的經營徹底結束,其後吐蕃控制河西走廊,加之唐朝經濟和軍事力量衰退,沒能力經營西北邊疆地區,中亞各國逐漸脫離了與唐政府的政治關係。

怛羅斯戰役並非唐王朝與阿拔斯王朝的戰爭

在阿拉伯帝國的歷史上,749年至754年是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朝並設法鞏固政權的最為動盪的階段。自747年阿布·穆斯林率眾在呼羅珊起義到749年曆時兩年,倭馬亞王朝軍隊迅速潰敗,“阿拔斯人和呼羅珊的起義者佔領庫法城後,於749年年底在庫法清真寺宣誓擁戴阿布·阿拔斯,是為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發”。“750年1月,倭馬亞王朝的軍隊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扎布河畔覆沒,倭馬亞王朝末代哈里發麥爾旺二世西逃,8月在埃及的布希爾遭阿拔斯人追殺而死,倭馬亞王朝滅亡”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勢不穩,哈里發致力於撲滅和剷除倭馬亞家族,他不惜採取最殘酷的手段。750年6月25日,在艾卜·弗特魯斯城設計伏殺倭馬亞家族80餘人,只有阿布杜勒·賴哈曼(拉赫曼)奇蹟般地逃離。倭馬亞王朝歷代哈里發的陵墓遭到破壞,屍體或被鞭打或被焚燬。而且,阿布·阿拔斯不斷追捕和迫害什葉派的成員,曼蘇爾執政後繼續這一政策。其後,阿拔斯王朝的統治者著手對付政敵,先後殺害阿布杜拉和阿布·穆斯林。待國內局勢安定之後,又跟永久的敵人拜佔廷展開邊界戰爭。

應該看到,“阿拔斯王朝初期,對內鎮壓異己,平息內亂;對外爭取和平,避免戰爭。在它和平外交政策的影響下,國際貿易取得了迅速發展,伊斯蘭教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從另一個方面說,“阿拔斯人遇到了波斯薩珊王朝遺留下來的、糾結萬端的國際問題,特別是同拜佔廷在西亞、小亞細亞和埃及的問題;又承受了倭馬亞王朝遺留下來的千頭萬緒的國際糾紛”。總之,阿拔斯王朝建國初期的兩任哈里發沒有精力進行對東方的征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扎格羅斯山以東的中亞廣大地區在呼羅珊總督的統轄之下,這位總督是阿拔斯王朝的開國元勳阿布·穆斯林。他位高權重,駐節木鹿,號令一方,頗具勢力,並且染指宮廷事務,干涉朝政。“751年,阿布.穆斯林派遣部將齊亞德進兵阿姆河右岸,在怛羅斯擊敗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部,俘唐軍2萬人。”這一點很重要。它足以告訴我們,與唐軍發生衝突的不是哈里發派遣的政府軍,而是邊疆守軍。我們對怛羅斯戰役最大的誤解是把怛羅斯戰役看作阿拉伯政府對外戰爭的組成部分,把阿拉伯呼羅珊總督的軍事行動看作最高統治者決策下的行動,把阿拔斯王朝看作完全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怛羅斯戰役之後兩國之間的關係

怛羅斯戰役對唐和大食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並不大。自公元七世紀中葉

以後直至八世紀末,阿拉伯與中國唐朝的友好往來基本上是連續的,並不因怛羅斯之戰而間斷。據《冊府元龜》記載,從651年(唐永徽二年)到747年(天寶六年),阿拉伯遣使來華共計二十四次。752年(唐玄宗天寶11年),黑衣大食謝多可密遣使來華,這是阿拔斯王朝正式與中國通好。753年3月、4月、7月和12月阿拔斯王朝使節四次進入長安。754年4月,黑衣大食遣使來朝。755年7月,黑衣大食遣使貢獻。756年7月,黑衣大食遣大酋望二十五人來朝。此後,公元758年(5月11月兩次)、760年、762年、769年、772年、774年、791年、798年每年都有黑衣大食使者來華。這至少說明,阿拉伯與中國唐朝之間,自倭馬亞王朝就有使者或商團往來,互贈禮品,不曾間斷。當然,這些使者或商團並不一定都是官方的。有些商人和旅行家,冒充哈里發的使者,向中國皇帝貢獻貴重禮品企圖受到尊重或幫助。

怛羅斯戰役之後兩國能夠保持友好關係的原因

怛羅斯之戰前後,阿拉伯帝國處於政權更替之時,是多事之秋,無暇東顧;中國唐朝西境先有突厥的威脅,後有吐蕃的威脅,四年之後的安史之亂幾乎使唐王朝覆滅,根本無暇西顧。僅軍事方面而言,兩國為幫助屬國而用兵,小規模的摩擦和衝突不斷,怛羅斯之戰只是較大規模的一次。然而其後唐朝還向阿拉伯借兵,阿拉伯人、突厥人、畏兀兒人組成的軍隊到中國,幫助唐政府平叛。唐與阿拉伯的友好關係沒有間斷。阿拉伯與唐帝國的關係不因怛羅斯之戰而中止,經濟文化交流不因怛羅斯之戰而減弱。


郭斯托耶夫斯基

看了幾位答主的回答,文字都比較長,而且專業術語可能比較多,讀起來可能需要花費一些時間。

所以為了追求簡潔,我現在就把問題簡單化,挑重點的為大家介紹兩個方面的原因。具體是哪兩個方面,且聽我細細道來。


外部因素

怛羅斯之戰的詳細情況我就不介紹了,前面幾位答主已經介紹得很清楚。在這場戰爭爆發的時候,當時世界上存在著三個強大帝國,唐帝國,阿拉伯帝國(大食),拜占庭帝國。而此時的唐帝國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治理下,國力已經達到了頂峰,如果說唐帝國是三個帝國裡面最強,也是毫不為過的。高仙芝雖然在怛羅斯之戰中慘敗了,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唐帝國對阿拉伯帝國的慘敗。

因為高仙芝對阿拉伯帝國軍隊的戰爭只是他自作主張發動的,並沒有得到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而高仙芝所統帥的軍隊只是唐帝國軍隊的一部分。就算只是唐帝國的一部分軍隊,在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帝國也打的異常的艱難,如果唐帝國傾盡全力和阿拉伯帝國一戰,相信唐帝國的勝利是必定無疑的。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正是意識到了唐帝國的強大,才不願意過多糾纏,搞得兩敗俱傷,所以就算打贏了他們也急於求和。


內部因素

唐帝國如此的強大,就算阿拉伯帝國內部穩定,萬眾一心,想要全力一戰都非常的艱難。何況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內部並不穩定。內部不穩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第一,根據相關歷史記載,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內部政治高層鬥爭不斷,國家相對比較動盪,而且時不時還有小部分老百姓的造反和叛亂。內政不穩的阿拉伯帝國,此時當然不敢過多的挑動外部戰爭,所以就對與唐帝國的關係格外的謹慎。

阿拉伯帝國除了內政不穩之外,此時的阿拉伯帝國還在地中海地區與當時的拜占庭帝國進行了地中海控制權的爭奪。拜占庭帝國作為羅馬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在很長時間內鬥雄踞亞歐大陸,控制著地中海地區。而新興的阿拉伯帝國為了進行領土擴張,就和拜占庭帝國發生了長久的局部性戰爭。此時的阿拉伯帝國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當然不然得罪強大的唐帝國,因此就算打贏了,他們也趨向於求和來保持與唐帝國的穩定關係。


我的結語

總而言之,雖然在怛羅斯之戰中,高仙芝慘敗,但是並沒有影響到唐帝國的穩定,唐朝對西域的控制也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老魏聊歷史

先上結論:因為對於阿拉伯人來說,這是一場傾國之戰,而對於唐朝來說,只是一場邊境摩擦而已。

戰前,據阿拉伯人的記載,呼羅珊地區已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波斯兵團,據塔巴里的記述,應徵入伍的士卒達50萬人之多。而從怛羅斯之戰到葉海亞在呼羅珊建立波斯兵團之間這段時期,呼羅珊並沒有發生能導致兵源發生大變化的事。可見怛羅斯之戰時阿拔斯王朝能從呼羅珊出動大量軍隊。
反觀唐朝方面,《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記載,高仙芝率領的唐軍總數僅僅3萬人,而這裡面還有相當多的僕從國軍隊。以3萬人打十幾萬人的阿拉伯人,即便輸了也不是很丟人的事情。而且,戰敗的結果也沒有造成唐朝丟失西域。

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復,封常清率領唐軍繼續擴張,直到安史之亂才停止。

反觀阿拉伯方面,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唐朝與阿拉伯之間的關係,並未見受到此戰的顯著影響,阿拔斯在對華關係方面上與前朝沒有什麼改變。

最後想說的是:殺千刀的安祿山!


星城搞機娃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大唐建立之初,

阿拉伯帝國(當時稱為黑衣大食)就和大唐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係。之後100多年間,兩大帝國迅速擴張,終於雙方碰撞在了一起。碰撞點是怛羅斯,導火索是大石國,大唐的屬國!

大石國夾在兩大國中間,首鼠兩端。安西都護府統帥高仙芝,向朝廷上奏說大石有失屬國禮節,玄宗下令征討。

高仙芝利用韓信偷襲齊國之計,一邊通過談判穩住對方,然後突然發動襲擊,攻破大石,血洗了大石王室。幸運逃脫的大石王子向大食求救,這剛好給了大食出兵理由。大食打著平叛名義,開始集結軍隊,戰爭在所難免!

高仙芝收到消息後,考慮到安西的兵力只有2萬多,遠遠不足,就向盟國吐蕃借兵3萬,以及本地的葛羅祿等屬國借僕從兵4萬,總兵力10萬。

為了先發制人,高仙芝率軍突入大食國,奔襲700公里,到達怛羅斯城不遠處,與20萬阿拉伯軍隊相遇,大戰一觸即發。

公元751年,世界兩大帝國,東方的大唐帝國和中東的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終於爆發了戰爭。

最初5天,大唐人數雖少卻站上峰,阿拉伯軍隊損失慘重,這與當時唐朝的軍備先進有關。

馬上破甲利器有丈八長的槊,步兵破甲利器有陌刀,遠攻利器有弓弩,近戰武器唐刀。這些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鍛造技術打造。步兵有近六成的掛甲率,陌刀方陣都是重甲。


隨著戰爭的繼續,唐軍的僕從軍支持不住 ,葛羅祿部反水倒戈,僕從軍大亂。阿拉伯重騎兵切斷了唐軍步兵和騎兵,並攻擊步兵方陣。坦克大戰步兵,原以為是最後的屠殺,阿拉伯軍隊卻付出更大的代價。

奮力突圍後,陌刀將李嗣業負責斷後,歷史記載,李將軍一刀下去,敵騎人馬俱亡。最後逃出3000多名唐軍,僕從軍全軍覆沒。

正因為如此,阿拉伯軍隊雖然勝利,卻是慘勝。雖然打勝了,怕引來唐軍大規模復仇,就向唐朝求和。


給歷史卸妝的姑娘

沒有什麼求和之說,此戰不過是一個邊境小摩擦,滿足各位民族自尊心的價值要遠超過其本身在軍事政治歷史及文化上的價值……

具體過程就是高仙芝貪功冒進,西域立足未穩就急急忙忙帶著僕從軍直搗阿巴斯的軍事重鎮呼羅珊,被以逸待勞的阿拉伯人糊了一臉……

緊接著,阿巴斯家族就投入到轟轟烈烈的造反運動中去了,哪有閒工夫搭理萬里之外的唐明皇……而唐明皇此時正和楊貴妃玩的正high,各大都護府四面出征,這樣的戰報每個月都收一疊,他有沒有看過都還是未知數,更不會搭理這個邊陲小國……


一千三百多個用戶名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

原因很簡單,阿拉伯人當時內政不穩,又和其他國家在打仗,如果唐軍趁機揮軍而來,阿拉伯人就得多線作戰,為了國家利益,阿拉伯人派人出使大唐,以求和平。

題外話:

怛羅斯之戰中,大唐失敗的原因是:唐軍是遠征軍,路途遙遠,還得翻越蔥嶺和雪山,一路征戰而來,阿拉伯聯軍在怛羅斯城以逸待勞,同時攻城比守城傷亡會更大,再加上僕從軍的叛變,唐軍輸了也很正常。


那人燈火

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雙方實力上有差距:簡單地說,就好比唐朝一個省與阿拉伯帝國全國力量進行的戰爭,阿拉伯勉強獲勝,可見大唐實力遠勝於阿拉伯。對阿拉伯這是一場全力以赴的戰爭,但是對於唐帝國來講,這只是一個局部小戰爭。發動怛羅斯戰役的不是唐帝國,而是安西都護府的將領——高仙芝,而高仙芝所統帥的軍隊只是唐帝國軍隊的一部分。就算只是唐帝國的一部分軍隊,在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帝國也打的異常的艱難,如果唐帝國傾盡全力和阿拉伯帝國一戰,相信唐帝國的勝利是必定無疑的,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正是意識到了唐帝國的強大。

、地緣戰略上的考慮:此時的阿拉伯正與西面的拜占庭帝國爭奪地中海霸權,如果兩線作戰,勢必遭到兩面夾擊,後果不堪設想。權衡利弊之後,只能放棄西域,專注於地中海霸權。


史海沉沙

因為唐朝只用幾萬人就將幾十萬阿拉伯聯軍打怕了,如果不是附庸軍反叛獲勝者肯定是唐軍,他們被這種強大的戰鬥力震撼到了,聯想到大唐是一個大帝國傭兵百萬,全是這樣的軍隊話他們是好無勝利希望的,所以何談保持現有版圖是最現實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