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中,阿拉伯人获得了胜利,却为什么还要向唐朝求和呢?

渔樵侃史

怛罗斯之战,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与西方大规模的战争,爆发于唐朝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当时中国正值开元盛世,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在中亚地区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兵锋一度直指里海。而阿拉伯帝国刚刚进入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开始四处开疆拓土。

两个扩张的帝国最终在西域的石国相遇。750年,高仙芝领兵征讨“无番臣礼”的石国,血洗了石国城池,杀死妇幼,掳走男丁,还把石国国王抓到长安献俘。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跑到阿拉伯帝国求救。于是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第二年便主动出兵,长途奔袭深入阿拉伯帝国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对方军队相遇。

当时大唐军队统帅是名将高仙芝,麾下大唐镇兵2万多人,城傍诸军约4万人,并且征召了葛逻禄部、宁远国等仆从军约3万,对手阿拉伯帝国军队统帅也是不世出的名将艾布·穆斯林,共20万人。

兵力处于劣势,且孤军深入的唐军奋战五天五夜后,葛逻禄部仆从军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唐军步兵,隔断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致使唐军大乱,在阿拉伯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之下,无力支撑,最终溃不成军,只剩数千人撤回西域。此战阿拉伯人也损失惨重,伤亡七万多人,无力追击唐军。

对于这一场中西方的大战,双方史书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阿拉伯人的《历史大全》伊历133年那一章中只有一小段记录: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与赭石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在这一章中,阿拉伯人用远比怛罗斯之战多得多的篇幅来记录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那才是他们的重点。阿拉伯人虽然取得了怛罗斯之战的胜利,但第二年就派遣使者来到长安求和,在之后的6年中,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仅753年就来了四次,《册府元龟》对此均有记载。至于阿拉伯人为什么会胜了还要求和,是因为他们要与更西方的拜占庭帝国作战,以取得地中海的控制权。

怛罗斯之战的失利,对于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几乎没有影响,之后西域的唐军迅速恢复,封常清率领他们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754年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到了极盛。


渔樵侃史

怛(da二声)罗斯之战,这个战役很少提及。在这一战之中,中国唐军是名将“帝国双璧”的高仙芝和他的副将封长清,对方是阿拉伯的名将艾布穆斯林。怛罗斯战役意义确实十分的重大。当时的阿拉伯用举国之力,20万军队,战胜了2万唐朝远征军,外加西域诸部落组成的10万不到的军队,而且这支远征军最后的战败,还是因为内部少数部落将领的叛乱,攻击了唐军的背,最终阿拉伯军队阵亡7万人,伤亡过半。高仙芝意欲再战,在部将的劝说下,带领5000唐军返回西域,意图来年再战。但是此次战役后,阿拉伯再也无力东扩。

怛罗斯战役让阿拉伯真正害怕的是:对阿拉伯这是一场全力以赴的战争,但是对于唐帝国来讲,这只是一个局部小战争。发动怛罗斯战役的不是唐帝国,而是安西都护府的将领——高仙芝,就好比一个省干的他们要用几乎全国的力量来对抗

(今天感冒,回答就简短一些,大家有兴趣可以查查高仙芝,这俩人打仗可以说是天才)

怛罗斯战役的爆发是因为,当时的西域石国意图投靠阿拉伯,安西都护府的将领高仙芝知道后,直接灭掉了石国,将其国王押送到长安。石国王子逃到阿拉伯求救,高仙芝知道后,决定先发制人(唐朝都是这习惯),于是,

高仙芝挑选了2万唐军,外加7万西域部落的士兵,在高仙芝的带领下翻越了海拔7500米的葱岭(相比之下,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都不算啥),你要知道,高仙芝带的可不是唐军主力,而且还不是安西都护府的全部主力;得知唐军到来,以逸待劳的阿拉伯派出了艾布穆斯林率领20万军队迎战远征的唐军,双方大战了五天五夜,阿拉伯军队始终无法取胜,第六天,唐军的葛逻禄部仆从军突然叛变,从背后包围唐军,隔断了唐军与骑兵的联系,导致唐军大乱,在阿拉伯和葛逻禄部的夹击下,唐军打败,2万仅剩下5000人,高仙芝意欲再战,部将劝高仙芝回西域,而后整理军队再次出战阿拉伯。此战之后,阿拉伯损失惨重,伤亡7万多人,无力追击。

而此时,阿拉伯与西面的拜占庭帝国争夺地中海霸权。更何况,在怛罗斯战役中,唐军恐怖的战斗力,让阿拉伯记忆犹新,于是阿拉伯派遣使者来唐朝求和。

高仙芝大唐四镇之一安西镇主帅,颇有计谋,怛罗斯之战虽败然至今仍为兵家所津津乐道,其用兵之果敢,行军之诡异,作战之凶狠,非一般将领可比。潼关之战,因监军边令诚之前向他索贿未果,怀恨在心,在杀了另一安西名将封常清之后矫诏杀之,直到死前高仙芝仍不相信他忠心效忠的大唐会向他下此毒手,天真地以为这只是一个玩笑,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向帅台下众军大呼:“君等观于冤乎?可为吾申之。”于是三军皆跪大呼“冤枉”不止……如此军心与如狼似虎一般的安禄山军作战,结果不想而知。

大家有兴趣可以查查高仙芝打过的仗,唐军甚至开创了在高海拔作战的的先例,至今无人能超越。


嘟嘟读读

观点:
怛罗斯战役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扩张并无直接关系。怛罗斯之战的发生,是由居住在阿拉伯和唐帝国边境的小国(或部落)间的冲突引起的。阿中两国都派兵支援自己的属国,因而发生了直接冲突。交战双方其实并没有将这件事当回事,后期来华的使节应该看做是和平交流的外交行为,不应该看做是向唐求和的行为。

怛罗斯战役始末

公元750年(唐玄宗天宝九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发兵讨伐西域的石国,石国国王愿降,高仙芝假装同意,但突然攻破石国,屠杀老弱,虏掠壮丁,搜刮财物。751年(天宝十年),高仙芝将石国国王送往长安处死。石国王子逃脱唐军搜捕,求告于西域诸国,激于义愤,诸国转而与唐为敌,联合大食军来攻唐军。751年6月,高仙芝率军数万,进兵至怛罗斯(今江布尔),与阿布·穆斯林的大将齐亚德率领的大食军队相遇,对峙数日。在战斗中,唐军侧翼的葛逻禄部叛变,助大食军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只剩几千人撤回驻地,二万余人被大食俘虏。

这些情况有较详的史料记载。《旧唐书》卷104《高仙芝传》记载:“天宝九载,将兵讨石国,平之,获其国王以归。仙芝性贪,获石国大瑟瑟十余石,真金五六,骆驼、名马、宝玉称是。”《新唐书》卷135《高仙芝传》记载:“天宝九载,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罗斯城,以直其冤。”《旧唐书》卷109《李嗣业传》、《旧唐书》卷128《段秀实传》均有关于高仙芝败逃的较详记载。此外,《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史书也记有相关内容,大体可以反映战役的始末。

很显然,是高仙芝的暴行导致石国王子向大食搬兵。

怛罗斯战役后,大食势力进入中亚,昭武九姓国隶属大食。以葱岭为界,大食与中国各执丝绸之路一端,使欧亚大陆贸易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此,唐朝近百年来在葱岭以西的经营彻底结束,其后吐蕃控制河西走廊,加之唐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衰退,没能力经营西北边疆地区,中亚各国逐渐脱离了与唐政府的政治关系。

怛罗斯战役并非唐王朝与阿拔斯王朝的战争

在阿拉伯帝国的历史上,749年至754年是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并设法巩固政权的最为动荡的阶段。自747年阿布·穆斯林率众在呼罗珊起义到749年历时两年,倭马亚王朝军队迅速溃败,“阿拔斯人和呼罗珊的起义者占领库法城后,于749年年底在库法清真寺宣誓拥戴阿布·阿拔斯,是为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750年1月,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扎布河畔覆没,倭马亚王朝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西逃,8月在埃及的布希尔遭阿拔斯人追杀而死,倭马亚王朝灭亡”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势不稳,哈里发致力于扑灭和铲除倭马亚家族,他不惜采取最残酷的手段。750年6月25日,在艾卜·弗特鲁斯城设计伏杀倭马亚家族80余人,只有阿布杜勒·赖哈曼(拉赫曼)奇迹般地逃离。倭马亚王朝历代哈里发的陵墓遭到破坏,尸体或被鞭打或被焚毁。而且,阿布·阿拔斯不断追捕和迫害什叶派的成员,曼苏尔执政后继续这一政策。其后,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着手对付政敌,先后杀害阿布杜拉和阿布·穆斯林。待国内局势安定之后,又跟永久的敌人拜占廷展开边界战争。

应该看到,“阿拔斯王朝初期,对内镇压异己,平息内乱;对外争取和平,避免战争。在它和平外交政策的影响下,国际贸易取得了迅速发展,伊斯兰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另一个方面说,“阿拔斯人遇到了波斯萨珊王朝遗留下来的、纠结万端的国际问题,特别是同拜占廷在西亚、小亚细亚和埃及的问题;又承受了倭马亚王朝遗留下来的千头万绪的国际纠纷”。总之,阿拔斯王朝建国初期的两任哈里发没有精力进行对东方的征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扎格罗斯山以东的中亚广大地区在呼罗珊总督的统辖之下,这位总督是阿拔斯王朝的开国元勋阿布·穆斯林。他位高权重,驻节木鹿,号令一方,颇具势力,并且染指宫廷事务,干涉朝政。“751年,阿布.穆斯林派遣部将齐亚德进兵阿姆河右岸,在怛罗斯击败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部,俘唐军2万人。”这一点很重要。它足以告诉我们,与唐军发生冲突的不是哈里发派遣的政府军,而是边疆守军。我们对怛罗斯战役最大的误解是把怛罗斯战役看作阿拉伯政府对外战争的组成部分,把阿拉伯呼罗珊总督的军事行动看作最高统治者决策下的行动,把阿拔斯王朝看作完全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怛罗斯战役之后两国之间的关系

怛罗斯战役对唐和大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并不大。自公元七世纪中叶

以后直至八世纪末,阿拉伯与中国唐朝的友好往来基本上是连续的,并不因怛罗斯之战而间断。据《册府元龟》记载,从651年(唐永徽二年)到747年(天宝六年),阿拉伯遣使来华共计二十四次。752年(唐玄宗天宝11年),黑衣大食谢多可密遣使来华,这是阿拔斯王朝正式与中国通好。753年3月、4月、7月和12月阿拔斯王朝使节四次进入长安。754年4月,黑衣大食遣使来朝。755年7月,黑衣大食遣使贡献。756年7月,黑衣大食遣大酋望二十五人来朝。此后,公元758年(5月11月两次)、760年、762年、769年、772年、774年、791年、798年每年都有黑衣大食使者来华。这至少说明,阿拉伯与中国唐朝之间,自倭马亚王朝就有使者或商团往来,互赠礼品,不曾间断。当然,这些使者或商团并不一定都是官方的。有些商人和旅行家,冒充哈里发的使者,向中国皇帝贡献贵重礼品企图受到尊重或帮助。

怛罗斯战役之后两国能够保持友好关系的原因

怛罗斯之战前后,阿拉伯帝国处于政权更替之时,是多事之秋,无暇东顾;中国唐朝西境先有突厥的威胁,后有吐蕃的威胁,四年之后的安史之乱几乎使唐王朝覆灭,根本无暇西顾。仅军事方面而言,两国为帮助属国而用兵,小规模的摩擦和冲突不断,怛罗斯之战只是较大规模的一次。然而其后唐朝还向阿拉伯借兵,阿拉伯人、突厥人、畏兀儿人组成的军队到中国,帮助唐政府平叛。唐与阿拉伯的友好关系没有间断。阿拉伯与唐帝国的关系不因怛罗斯之战而中止,经济文化交流不因怛罗斯之战而减弱。


郭斯托耶夫斯基

看了几位答主的回答,文字都比较长,而且专业术语可能比较多,读起来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所以为了追求简洁,我现在就把问题简单化,挑重点的为大家介绍两个方面的原因。具体是哪两个方面,且听我细细道来。


外部因素

怛罗斯之战的详细情况我就不介绍了,前面几位答主已经介绍得很清楚。在这场战争爆发的时候,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强大帝国,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大食),拜占庭帝国。而此时的唐帝国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治理下,国力已经达到了顶峰,如果说唐帝国是三个帝国里面最强,也是毫不为过的。高仙芝虽然在怛罗斯之战中惨败了,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唐帝国对阿拉伯帝国的惨败。

因为高仙芝对阿拉伯帝国军队的战争只是他自作主张发动的,并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而高仙芝所统帅的军队只是唐帝国军队的一部分。就算只是唐帝国的一部分军队,在怛罗斯之战中阿拉伯帝国也打的异常的艰难,如果唐帝国倾尽全力和阿拉伯帝国一战,相信唐帝国的胜利是必定无疑的。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正是意识到了唐帝国的强大,才不愿意过多纠缠,搞得两败俱伤,所以就算打赢了他们也急于求和。


内部因素

唐帝国如此的强大,就算阿拉伯帝国内部稳定,万众一心,想要全力一战都非常的艰难。何况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内部并不稳定。内部不稳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内部政治高层斗争不断,国家相对比较动荡,而且时不时还有小部分老百姓的造反和叛乱。内政不稳的阿拉伯帝国,此时当然不敢过多的挑动外部战争,所以就对与唐帝国的关系格外的谨慎。

阿拉伯帝国除了内政不稳之外,此时的阿拉伯帝国还在地中海地区与当时的拜占庭帝国进行了地中海控制权的争夺。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在很长时间内斗雄踞亚欧大陆,控制着地中海地区。而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为了进行领土扩张,就和拜占庭帝国发生了长久的局部性战争。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当然不然得罪强大的唐帝国,因此就算打赢了,他们也趋向于求和来保持与唐帝国的稳定关系。


我的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在怛罗斯之战中,高仙芝惨败,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唐帝国的稳定,唐朝对西域的控制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老魏聊历史

先上结论:因为对于阿拉伯人来说,这是一场倾国之战,而对于唐朝来说,只是一场边境摩擦而已。

战前,据阿拉伯人的记载,呼罗珊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波斯兵团,据塔巴里的记述,应征入伍的士卒达50万人之多。而从怛罗斯之战到叶海亚在呼罗珊建立波斯兵团之间这段时期,呼罗珊并没有发生能导致兵源发生大变化的事。可见怛罗斯之战时阿拔斯王朝能从呼罗珊出动大量军队。
反观唐朝方面,《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 记载,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总数仅仅3万人,而这里面还有相当多的仆从国军队。以3万人打十几万人的阿拉伯人,即便输了也不是很丢人的事情。而且,战败的结果也没有造成唐朝丢失西域。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封常清率领唐军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

反观阿拉伯方面,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来与唐朝讲和。唐朝与阿拉伯之间的关系,并未见受到此战的显著影响,阿拔斯在对华关系方面上与前朝没有什么改变。

最后想说的是:杀千刀的安禄山!


星城搞机娃

怛罗斯之战中,阿拉伯人获得了胜利,却为什么还要向唐朝求和呢?

大唐建立之初,

阿拉伯帝国(当时称为黑衣大食)就和大唐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之后100多年间,两大帝国迅速扩张,终于双方碰撞在了一起。碰撞点是怛罗斯,导火索是大石国,大唐的属国!

大石国夹在两大国中间,首鼠两端。安西都护府统帅高仙芝,向朝廷上奏说大石有失属国礼节,玄宗下令征讨。

高仙芝利用韩信偷袭齐国之计,一边通过谈判稳住对方,然后突然发动袭击,攻破大石,血洗了大石王室。幸运逃脱的大石王子向大食求救,这刚好给了大食出兵理由。大食打着平叛名义,开始集结军队,战争在所难免!

高仙芝收到消息后,考虑到安西的兵力只有2万多,远远不足,就向盟国吐蕃借兵3万,以及本地的葛罗禄等属国借仆从兵4万,总兵力10万。

为了先发制人,高仙芝率军突入大食国,奔袭700公里,到达怛罗斯城不远处,与20万阿拉伯军队相遇,大战一触即发。

公元751年,世界两大帝国,东方的大唐帝国和中东的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终于爆发了战争。

最初5天,大唐人数虽少却站上峰,阿拉伯军队损失惨重,这与当时唐朝的军备先进有关。

马上破甲利器有丈八长的槊,步兵破甲利器有陌刀,远攻利器有弓弩,近战武器唐刀。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锻造技术打造。步兵有近六成的挂甲率,陌刀方阵都是重甲。


随着战争的继续,唐军的仆从军支持不住 ,葛罗禄部反水倒戈,仆从军大乱。阿拉伯重骑兵切断了唐军步兵和骑兵,并攻击步兵方阵。坦克大战步兵,原以为是最后的屠杀,阿拉伯军队却付出更大的代价。

奋力突围后,陌刀将李嗣业负责断后,历史记载,李将军一刀下去,敌骑人马俱亡。最后逃出3000多名唐军,仆从军全军覆没。

正因为如此,阿拉伯军队虽然胜利,却是惨胜。虽然打胜了,怕引来唐军大规模复仇,就向唐朝求和。


给历史卸妆的姑娘

没有什么求和之说,此战不过是一个边境小摩擦,满足各位民族自尊心的价值要远超过其本身在军事政治历史及文化上的价值……

具体过程就是高仙芝贪功冒进,西域立足未稳就急急忙忙带着仆从军直捣阿巴斯的军事重镇呼罗珊,被以逸待劳的阿拉伯人糊了一脸……

紧接着,阿巴斯家族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造反运动中去了,哪有闲工夫搭理万里之外的唐明皇……而唐明皇此时正和杨贵妃玩的正high,各大都护府四面出征,这样的战报每个月都收一叠,他有没有看过都还是未知数,更不会搭理这个边陲小国……


一千三百多个用户名

怛罗斯之战中,阿拉伯人获得了胜利,却为什么还要向唐朝求和?

原因很简单,阿拉伯人当时内政不稳,又和其他国家在打仗,如果唐军趁机挥军而来,阿拉伯人就得多线作战,为了国家利益,阿拉伯人派人出使大唐,以求和平。

题外话:

怛罗斯之战中,大唐失败的原因是:唐军是远征军,路途遥远,还得翻越葱岭和雪山,一路征战而来,阿拉伯联军在怛罗斯城以逸待劳,同时攻城比守城伤亡会更大,再加上仆从军的叛变,唐军输了也很正常。


那人灯火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双方实力上有差距:简单地说,就好比唐朝一个省与阿拉伯帝国全国力量进行的战争,阿拉伯勉强获胜,可见大唐实力远胜于阿拉伯。对阿拉伯这是一场全力以赴的战争,但是对于唐帝国来讲,这只是一个局部小战争。发动怛罗斯战役的不是唐帝国,而是安西都护府的将领——高仙芝,而高仙芝所统帅的军队只是唐帝国军队的一部分。就算只是唐帝国的一部分军队,在怛罗斯之战中阿拉伯帝国也打的异常的艰难,如果唐帝国倾尽全力和阿拉伯帝国一战,相信唐帝国的胜利是必定无疑的,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正是意识到了唐帝国的强大。

、地缘战略上的考虑:此时的阿拉伯正与西面的拜占庭帝国争夺地中海霸权,如果两线作战,势必遭到两面夹击,后果不堪设想。权衡利弊之后,只能放弃西域,专注于地中海霸权。


史海沉沙

因为唐朝只用几万人就将几十万阿拉伯联军打怕了,如果不是附庸军反叛获胜者肯定是唐军,他们被这种强大的战斗力震撼到了,联想到大唐是一个大帝国佣兵百万,全是这样的军队话他们是好无胜利希望的,所以何谈保持现有版图是最现实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