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傅家甸与松花江

哈尔滨傅家甸与松花江

1. 哈爾濱傅家甸繁華ヲ極ムル頭道街:哈尔滨傅家甸头道街

傅家甸(店)的形成。清朝统一中国以后,重视东北边防,加强了北疆戍边,随着“京旗移垦”封禁政策的放松,冀鲁移民大批迁入此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傅家甸(店)就是在这种发展形式下出现的,这就是道外区的起源。有关傅家甸(店)的形成,据资料记载有三种说法:

其一:约在清乾隆初年,有山西太原人傅振基随阿勒楚喀(今阿城市)副都统当差。乾隆十一年(1746年),该人请准来副都统辖地——马场甸子(道外地区)落户为民,开荒捕鱼。随后,又有杨、韩、刘、辛4家佃户来此地定居,这就是五家子的来源。后来,由于戍边需要,清朝封禁政策放开,各处移民陆续来到此地,道光年间此地已有20余户人家。同时又在附近出现了岗家店(现八区粮库附近)、四家子(现道外十六道街)等村落。傅家为了适应过往行人“打间”(旅途中歇脚时吃“间食”)投宿以及周围居民生活的需要,开办了旅店及食摊。由于傅家是首先来此地落户者,很有影响,于是人们就习惯地以“傅家店”代替了这里的地名,此称呼相沿下来。到了同治年间,傅家店虽早已倒闭,但傅家店做为此地的名称却流传下来。

其二:有山东人傅连山、傅海山兄弟二人,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7月,经北京、内蒙辗转前来此地,于现在道外南十道街一带建房落户,开设“小店”,兼种地捕鱼。因傅连山读过书懂医术,又兼行医卖药。后来,外乡人逐渐来此,村落较前扩大,人们便以“傅家店”为村名,相沿传称。随后,又出现了“四家子”、“岗家店”等村落。至光绪末年,传称已久的傅家店成立了滨江厅,江防同知何厚琦将“傅家店”改为“傅家甸”。

其三:山东德平县人傅宝山、傅宝善兄弟,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经辽宁省朝阳县来到呼兰县东荒李家洼子(现呼兰县杨林乡)落户为农。因傅宝善读过书,懂些医术,时逢马场甸子(今道外地区)一带流行瘟疫,傅便来此行医治病。由于疗效较好,颇受群众欢迎,于是傅宝善便留下来在现道外南头道街一带,盖房落户,开药铺,除行医卖药,也给牲畜治病。不久傅宝山又来此开客店,兼卖饮食杂货和修车补套,为牲口挂铁掌,取名叫“傅家店”。傅家兄弟很会经营,生意日渐兴旺,后来到此聚居的人越来越多,这里也就愈加发展,于是“傅家店”便成了这里的名称。到了光绪末年,清政府为加强治理,便以“傅家店”为中心,合并“四家子”,成立了滨江厅。滨江厅江防同知何厚琦以“傅家店”的“店”字,字义狭窄,遂改“店”为“甸”从此,“傅家甸”便成为这里的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就上述傅家店的三种说法,从历史的发展和所处地理位置与江道的变迁推断,第一种说法是开创,后两者说法是一个事情的两种说法的延续。

哈尔滨傅家甸与松花江

2. 哈爾濱松花江岸ニ於ケルヨツト倶楽部:中东铁路游艇俱乐部

江上俱乐部(游艇俱乐部),始建于1912年。由一组典型的俄罗斯式木结构建筑组成。是幽静别致的建筑群结构的优秀作品。这个建筑群形状精美,错落有致的超手游廊凸临江面。使你可从不同角度一览江面的景致。这里原为“亚道古鲁布”水上餐厅,当初是由几位商人投资建成。主要经营西餐的炭烤奶猪和品种繁多的俄式凉菜,是当时特色名店,后又成为俄人游艇俱乐部。解放后,重新命名为“哈尔滨铁路俱乐部”。它以俄罗斯风格建筑群体,成为哈尔滨建筑史的一个重要标志。

哈尔滨傅家甸与松花江

哈尔滨博友 【@zzq1943】 【http://blog.sina.com.cn/u/1583192134】指出,江上俱乐部在1996年被拆改修缮但风格未变。

哈尔滨傅家甸与松花江

裏面_哈爾濱松花江岸ニ於ケルヨツト倶楽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