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綠銫地帶

王勃是中国第一神童,六岁时就会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认为错位之处颇多,就写了《指瑕》十多卷来批评它,“十岁包综六经”,十一岁时曾去长安拜名医曹元为师,学习《周易章句》、《素问》、《难经》等,学得既快,理解又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当时年仅十六岁的王勃上书自陈,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得到了刘祥道的赏识,称他为神童,加以表荐。乾封元年(666),十七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考取后封为“朝散郎”,再被沛王聘为王府修撰。

王勃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文中子”王通是隋末大儒,他的父亲王福畴为州府参军,由于王勃的早慧和门第,他早年的仕途一帆风顺,然而好景不长,当时朝廷的斗鸡之戏成风,王勃在王府中看到贵族们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的游戏文章,被高宗看到了,认为“据此是交构之渐”,把他赶到四川去,他的父亲也因为教子无方,被贬为交趾令,因此种下了王勃的死因,后来他渡海去看父亲,在回程的路上,掉在水里,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七岁。

《滕王阁序》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为千古奇文,文采斐然,自古以来为人所称颂,阁以文传,建于公元653年的滕王阁也因此文而名满天下,被誉为“四大名楼”之一。

有关《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自五代以来有写于王勃14岁、19岁、22岁、26岁等多种说法。上世纪80年代,滕王阁新建落成后,为了吸引游客参观,更是将王勃美化为神童,宣传他13岁上下写出了《滕王阁序》,以讹传讹,颇多舛误。

据刘汝霖编撰的《王子安年谱》和傅璇琮的《唐才子传校笺》考证,《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当时的王勃26岁。



王勃因杀人罪而被免职,在南下探望父亲期间共写了九篇诗文,从这九篇诗文中就可以看出《滕王阁序》的雏形。

例如他在《上疏》中写道:“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言,故屈而终泰;忠臣不以穷困而丧志,故穷而必亨”,就接近于《滕王阁序》中的“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又如他在《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 》中写道:“上元二载,高旻八月。人多汴北,地实淮南。海气近而苍山阴,天光秋而白云晚。......凭胜地,列雄州,城池当要害之冲,寮寀尽鹓鸾之选。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穷愁;山曲淹留,属群公之宴喜。披鹤雾,陟龙门。故人握手,新知满目。饮崔公之盛德,果遇攀轮;慕郝氏之高风,还逢解榻。接衣簪於坐右,驻旌棨於城隅。临风云而解带,眄江山以挥涕。......”细读之下,更是可以感觉到《滕王阁序》在此已经成型。



《滕王阁序》一文所表述的情感和内容在王勃去世前的九篇诗文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雏形,不能说是提前打好腹稿,只是他厚积薄发,结合当时的所感所想而创作出来的,虽然跟之前的文章有许多相同之处,也不失为千古名文。


煮酒君谈史

《滕王阁序》创作经过大家都很了解,大意是:王勃去越南(当时还是中国领土)看望父亲,经过南昌,刚好碰到当地太守即“阎公”重修好滕王阁,正在大宴宾客,王勃参与宴会。这时“阎公”想让自已女婿写篇序,就故意客气请大家来写,宾客知道其意,都推辞了,唯有年青的王勃不太客气,一气呵成,写就千古名篇。

题主的问题是基于现代人的认识。因为这篇《滕王阁序》实在是太精彩了,1300年过去了,读起来依然令人叫绝。其实从明清以来,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一直在降低,到现在还有谁能够出口成诗、出口成章呢?古代人经常小小年纪通读《四书》《五经》和各种经典,唐代许多人不到十岁,即能吟诗作赋,且流传千年。但现代人不用说少儿,就是贯以各级作协称号的“作家”,写的东西能流传百年吗?即使获得诺奖的大作也不觉如何。

其实不用说流传百年,就是当下也让人提不起兴趣。要说比起《滕王阁序》这样的名篇,简直就是垃圾和美玉放一起比。现代人写的东西与古代散文诗歌的意境、遣词根本不可同日语。题主难以想象,一篇即兴写的文章也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过去我们写高考作文,有的人想半天蹩不出几个字,有人提笔一气写就,道理是相同的。王勃出身名门,自幼学贯古今,再加上天赋极高,写出这样的文章绝不奇怪。


华哥杂谈

王勃写作有个习惯,先喝酒,有时还要睡一觉!一觉醒来,上去就写,写完一个字都不带改的,因为他的文章你压根不用改。这就是王勃的特色。人的灵感来的时候,那种文思如尿崩,谁与我争锋的感觉是根本停不下来。

——您来写吧!

——吴大人,这个我真的不行,让我写你不是为难我吗!

——那你来写,你文采好!

——吴大人,你这可是难为我了,这个我确实写不出来!

……

——这位兄弟,你来帮忙写这个序!

——好!

全场瞬间宁静了下来,都张大了嘴巴,看这个不懂规矩的家伙!吴子章也骑虎难下,心中一万个不乐意:老子只是假客套下,你咋当真了!王勃当时只有23岁,论年龄、资历都不是最大的,大家都嘀咕:喝多了真的啥事都敢干!当时笔墨伺候,吴子章气的进内庭休息去了。

王勃开始写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王勃写一句,人们给里面阎都督送一句,阎公都督哼了一声:很一般嘛!但是,才送了十几句,众人才发现真的就该王勃写;当送到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本来生气的阎都督激动的拍岸叫绝,王勃中间不带停歇的,一口气写完了滕王阁序,一字未改。看了王勃的文章,不住的叫好,不住的夸赞,两只眼睛惊得快要飞出来了。

这种写作其实有很多,生物学的解释是人进入了一种“涌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忘记一切,只专注事情本身,超常发挥。像这样的事情还有王羲之趁着酒性写de《兰亭序》,天下第 一行书。王羲之醒来后,再写兰亭序,怎么写都不如第一稿(草稿),这就是在“涌流”状态下的超级发挥。

给大家道个歉,昨天凌晨两点聊完天,快睡着了的时候看到这个提问写的,迷迷糊糊的穿越了;当时的都督是阎伯庾,是想让他女婿写的;感谢下面留言指正的兄弟!



嘟嘟读读

当然不是,毕竟王勃是六岁就会写诗的小神童哇~


有这么一个人:6岁写诗,9岁标错经典古籍《汉书》,16岁科考及第成为年龄最小的官员......

他的名字是王勃,别称:隔壁老王家的孩子。

王勃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他不仅有个“别人家的大脑”,还有个“别人家的家世”。

祖父王通是隋唐之交出了名的文化教育家,“十五为人师”,桃李满天下,他写的研究论文十篇中的九篇都能登上权威报刊;

叔祖(祖父的弟弟)王绩是无言律师的奠基人,少年成材,一首《野望》轰动全京城: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哥哥王勮更是破千军敌万马,二十岁考中录取率为5%的进士,而后各种官职加身,比如凤阁舍人,比如弘文馆学士,又比如天官侍郎。

有这样的家庭氛围,我们的王勃同学自然不会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甚至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6岁就“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分分秒秒写下一篇篇文笔流畅的诗词赋文;

9岁时读颜师古大师标注的超级经典《汉书》,还能有理有据地写出一箩筐错误之处;

14岁时直接给宰相刘祥道写信,毛遂自荐,深得刘相欢心;

16岁时考试中标,夺得“朝散郎”一职,成为了当时年纪最小的朝廷命官......

生命不息,步履不停。年少成名的王勃同学,仕途之旅自然也像开麻花似的节节升高。

当上朝散郎没几天,神童光环加身的王勃就被王亲贵胄挖到了自己的府上:

唐高宗第六子沛王请王勃来府上修书撰文。

从此,鱼跃龙门,一群未成年人整天厮混在一起逛街喝酒斗鸡。

一次,沛王和弟弟英王照例开办了一场王者家的斗鸡Party,为了渲染气氛,沛王让王勃写篇文章来助威呐喊。于是,王勃大笔挥毫,分分钟写下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

释:没有尽力战斗的鸡要拉到鸡坊行刑,表现懦弱如同母鸡的鸡要格杀无论,战场投降认输者更应斩尽杀绝。不能象其它对待其它家畜一样可怜它们,它们的存在只能连累家族的祸根。

这原本只是富家子弟之间的调侃性战书,可家长们的心眼往往多而敏感:

唐高宗李治看到文章以后,想起了自己父亲李世民“弑兄杀弟”的玄武之变,怒骂王勃“歪才!”,还直接下令接触王勃的一切职务。

自此之后,王勃小神童原有的一手好牌就慢慢地被翻烂了。

他神色黯然地在世界各地旅行漫步,用一次次“不得不走”的流浪来缓解自己抑郁的心情,可终不得法。

他在旅途中写下一首首寄情抒怀的诗词,想以此发泄自己悲伤的心情,顺便学习学习“姜太公钓鱼”之法,却越写越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月夜送别》

好不容易得到个小小的“虢州参军”之职,可还没捂热就又出状况了:他误入圈套被人构陷,差点因为“杀死官奴”罪名送命。

官场太险恶,我要找粑粑!

劫后余生之后,这位小天才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找被自己连累遭流放的父亲来个温暖的抱抱。他打点行囊,漂洋过海,却在探望父亲的途中渡海溺水,乘风归去。

上元三年(676年)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不得不说的是,在探亲路上,他还登上了天下闻名的滕王阁,写出了一篇绝美的动态风景大片《滕王阁序》,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文学突围。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天妒英才。

年度爆文《滕王阁序》横古绝今,耗尽了王勃一生的时运;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勃却又因《滕王阁序》而永远年轻,永远存活。

下载“博库图书馆”APP,免费借阅王勃瑰丽诗词。


博库图书馆


今天是2007年最后一天,本来是想不看手机,好好陪下家人的,倏然看到了这个题目,忍不住说上几句,因为我也喜欢《滕王阁序》!


王勃,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生于儒学世家,六岁能文,九岁时看大儒颜师古所注《汉书》,作《指瑕》十篇,指正书中错漏;十二岁之前他学完了经、史、子、集,并博览老庄及佛家众学说,十二岁到十四岁那两年他在长安跟随一位医学大家学习医术,通研《易经》、《黄帝内经》丶《难经》等诸多医学典籍;王勃十六岁科举入仕任朝散郎,是当时最年轻的公务员。可以亳不夸张的说,王勃不仅仅是个人才,他还是像李白一样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可惜天妒英才,这样高拔俊朗的人物在二十六岁时去交趾(现越南河内西北部)看望贬谪到那里当县令的父亲,次年归途中海上溺水惊悸而亡,就近埋藏于今越南义安省兰江左岸,当地人民仰其文釆,曾为王勃雕像修祠供奉,千年香火不断,当地亦是文风渐盛,出过不少文人大家呢!可惜,1972年美越战争期间王勃墓和祠皆被美军飞机炸毁,仅余有点残缺的雕像被当地人保护了起来。至今一代少年天才魂无所依,游荡于异国天地间,着实让人思之泪盈,喟叹不已!


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搂"之一,它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座落在江西南昌风景旖旎的赣江边上,它的建造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婴!

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竣工,于重阳日大宴社会名流以示庆祝,并在饯别酒宴上请大家留墨纪念。王勃是去交趾探父途中路过此地,正好赶上了这场浩大的盛会。



当时阎公是准备让他的女婿在宴会上作秀一番扬名立万的,没想到竟为王勃所乘,也许这正是天意,在对的时间,让对的人做了件特别对的事,不仅王勃扬名于天下,也成就了天下第一骈文!


《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至于题中所问"王勃《滕王阁序》是事先准备好的吗?从个人对王勃的认知而论,此文一定不会是事先准备好的,若如此,王勃也就称不上天才了。试想即便在咱们今日头条平台,能够不打草稿看到题目立马作文者也是比比皆是,也配得上人才二字,不过,既便如些,若跟王勃比那可就差的不是一点点了,简直就如烛炬之于日月。由上推断,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王勃天才矣,绝对可以做到锦绣文章随口而出,应无提前准备之理!


太晚了,算是简单分享吧,祝大家2018大吉,笑囗长开!


翼飞随笔

王勃的《滕王阁序》写作确实有很多谜点,就连写作的时间广泛流传后世的都有四中说法:“十三岁说”“十四岁说”“二十二岁说”“二十九岁说”,到底是王勃几岁的时候写的,后人也无法确定。


《滕王阁序》全文篇幅虽长,但行思缜密,紧扣题目,同时文笔不拘一格。所以这样的作品才给后人带来了很多揣测,其实到底是事先准备还是现场发挥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并没有必要去刨根问底,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后世学习者的角度去诵读和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学习和欣赏作者的行文构思和写作技巧才是重点。

就像是这篇文章是作者几岁的时候写的我们也没必要弄清楚,十三岁的王勃写的固然可以说是少年才俊、令人叹服,二十九岁的王勃写的也同样心性豁达、文笔畅达,都值得我们尊敬。无论有没有事先准备,这样的著作的问世,对于后人来说都留下了当场创作的惊叹。


兰阇读书

公园675年,王勃装备好了行李,要去探望被自己牵连的父亲。

在江西的一个村庄里遇见人们都在讨论阎都督要在滕王阁宴请众人,于是王勃就在一个茶馆里听了会,大概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是阎都督最近刚得了一个女婿,这次宴请众人,明面上是想召集有才之士来做客,以突显他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己的爱才之心,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女婿在此时此地一鸣惊人!

王勃了解完之后,就决定去赴宴。

滕王阁是李元婴为了满足自己的观赏需求而修建的,李元婴何许人也,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他不理政务。整日观赏歌舞,落下个骄奢淫逸的骂名。李元婴在滕王阁的整个修建过程中,整天灯红酒绿逛舞厅,调戏良家妇女, 闹得民怨极大,直到后来《滕王阁序》的横空出世,人们才改变了对滕王阁的坏印象。

宴会当天,满地都是文人骚客,风流才子,各种名媛遍地走,比起现在的海天盛筵有过之无不及。况且那个时代的艺人肚子里都是有点笔墨的,不想今天靠脸吃饭。在滕王阁的最中心位置上有一个肚子微微鼓起的中年人正襟危坐着,不时地在与过往的人们打招呼。这个时候的王勃已经是名满天下了,阎都督一眼就认出了王勃,于是就对王勃说道“早就听闻王勃的诗文文采飞扬,一篇《檄英王鸡》更是名震朝野,如今一件本人果真是名不虚传!”

王勃答道“多谢阎都督抬举,王勃实在是不敢当,说实话我也是与阎都督有缘,本来我南下探父,途径宝地,听说阎都督要在滕王阁宴请文人墨客,王勃一时没能忍住诗文的诱惑,便不请自来了,望阎都督见谅才好。”

两人相互客套寒暄了几句后,对众人说道“今天是九月九重阳节,我们在这重修的滕王阁上可畅所欲言,把酒言欢,今日谁的诗作夺魁,本都督将赏赐黄金百两外加丝绸十匹,”说完,阎都督举起一杯酒一饮而尽。

王勃想起自己刚经历牢狱之灾,前几年又游历四方,早已囊中羞涩,次去探望老父亲,必定又要花去大把盘缠,如果能赢取百两黄金,则无疑解决了以后的出行这一大难题。

在王勃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侍者已经把笔墨纸砚绕场一周,最后传到了王勃面前,大家都没有敢接笔,唯有王勃接过了纸笔,众人当中有的说王勃怎么如此不识抬举局,亏得阎都督还这么夸他,有的说惨了,王勃现场发挥的怎么可能比得上人家精心准备的,可是王勃不管这些,也没有理会阎都督的表情,他对阎都督说“阎都督,王勃现在略有灵感,想试一试,只是王勃需要小睡片刻才能做出文章,望阎都督体谅”。

“好,片刻之后,文章必须写出,不得有误!”

王勃还真的趴在桌在上开始小睡,阎都督的女婿看到岳父大人气得走了之后,也跟上了脚步,阎都督边走边骂:“这个王勃,竟然喧宾夺主,跑到这来舞文弄墨,看本都督如何处罚他,你且去看看他写了什么,然后回来与我汇报。”

侍者看到王勃写的文章开头,赶紧跑到阎都督身边跟他说“回都督,王勃第一句写的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哼,不过是老生常谈,没什么稀奇的。”

侍者回去看了会又跑来说“回都督,王勃接下来写的是‘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阎都督听后沉默片刻,没做评价,他对侍者说“去,接着看。”

侍者过了会又跑回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都督此时终于坐不住了,心中暗道“王勃才学果然不假,女婿的才能是无法企及的”,阎都督于是来到王勃身边看着王勃写。

等整篇文能写完,阎都督一个劲地赞叹道“好!好!好!”

“来人,快将黄金百两赠与王公子。”

阎都督的女婿看不过去了,说“王勃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这是你自己写的,我看这篇文章有点熟悉,我之前好像在哪看到过,不信我背给你听”果然一字不漏的背完了,王勃说道“你说你看到过,那你可知道文章后面可还有一首诗,”吴子章听到这马上脸红到了耳根子,他心想这么短的时间内,你王勃再有文采也不可能写出来,于是就说“我只看到这篇文章没有看到诗,既然有那你写出来吧。”

王勃轻挑眉梢,道:“我当然可以写出。”他提笔便写: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王勃写完后知道此地不宜久留,就说“鄙人还要赶路去看受牵连的老父,就在此先行一步。”说完,转身便走。

终于有人发现最后一句少了一个字,于是就有人说少的肯定是“竟”,也有的说是“独”,阎都督感叹道“来人,快去将王勃找回来。”

王勃看到侍者说回去告诉你家都督,说一字千金

于是侍者回去告诉阎都督,都督怒道“真是不识好歹”可转念一想也只有王勃能将这个字填写的妥帖,于是让侍者带上银两去找王勃。

王勃说“将手摊开”,侍者十分配合地摊开了右手,王勃在他手上乱画了几笔说“你回去交差吧。”

侍者回去后,跟阎都督说写手上了,摊开手一看什么也没有。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空”字。

公元676年,王勃刚好26岁,这年8月,他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广州,准备坐船到交趾去。不幸在南海翻了船,从此,初唐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陨落了。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这是滕王阁序里我最喜欢的一句。


郭靖来了啊

  • 首先肯定地回答,不是。
  • 题主之所以这样问,应该是对王勃年纪轻轻而写出如此文章感到惊讶吧。我们且了解一下其人。
  • 王勃,字子安,唐代的文学家。出身望族,也是儒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称为“初唐四杰”。但是天妒英才,26岁便意外而亡。
  • 据传,王勃6岁能文。14岁,高宗(李治)下诏开幽素科,王勃应考,对台策,受到考官赏识,拜为朝散郎(七品),后入沛王府(李贤)。一次,李贤和李显在斗鸡作乐,便拉上王勃一起,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却被唐高宗李治过度解读,影射到当年玄武门之变,遂被逐出府去,出游巴蜀。此后,仕途黯淡。
  • 在其26岁之时,王勃前往交趾(越南)看望父亲。路经洪州(今南昌),都督阎公阎伯屿有一爱婿吴子章,年少才俊,下笔成章,自以为天下无敌,故而庆滕王阁新修而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王勃曾拜宇文均为师,便以宾客身份入会。会上,宇文均说,当年滕王李元婴任刺史时,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遂建此阁。而今却无一贤才为其作序于碑石。今天正好借此机会,希望与会英才各展才华,以记其事,遂命人取来笔墨。诸贤明白其中意味,各各推辞。不料王勃却提笔而作。阎公以“更衣”为名离席,专门派人窥探他写文章。差人第一次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也是老生常谈!”第二次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而不语。第三次又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听后惊叹道:“这真是天才之作,当流传不朽!”于是急忙请王勃宴饮,酣饮之后才作罢。
  • 由此可见,此序的确是王勃诗兴大发而成。并非事先准备。

柏拉图不是图

王勃是我最喜欢的唐代诗人,不是因为他的祖籍是我的家乡山西祁县,而是因为这篇《滕王阁序》。王勃留存的诗作并不多,但篇篇经典。他的诗作暂时不表,单说这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这篇姘文是我上大学函授时候遇到的,一见即称之为天品、绝品。原来我们常用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从这里来的啊。这个年纪轻轻的王勃,真是到了天妒英才的地步。至于说是不是事先准备的?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以我为例,写这篇问答,需要事先准备吗?不需要。信手拈来,大致通顺。当然,我的水平有限。那么,大才子王勃事先准备需要吗?需要吗?真的需要吗?


最多临时打个腹稿,毕竟前面有人写了。我对于王勃的敬仰和喜欢程度超过李白杜甫王维苏轼。原因就是这篇无法用任何语言形容的《滕王阁序》。行文极其流畅,用词华丽,无法形容之美。反正打死我也写不出来,那会儿人家王勃才26岁,我26岁还在家抱孩子呢,一事无成。当然,现在的我也一事无成。呵呵。

人和人真的是不能比的。后面溺水早逝就不谈了,可能上天觉得你王勃写了滕王阁序,行了,任务完成,上天做神仙去吧。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才华可不是盖的,写的我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是王勃王子安的铁粉,虽然时间过去了1000多年,丝毫不能掩盖这篇千古传世之作的万丈光芒。


下面,我把滕王阁序全文摘录于此,以示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怀念与崇敬。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我心似乎已凌乱,不成文,望诸位见谅。有时间评论席再交流。


大侠来也

题主问这样的话,大概是怀疑王勃的文采吧。

我们先看一下《滕王阁序》的发生始末吧。

王勃,字子安,天聪早慧,六岁能文,九岁时读颜师古所注《汉书》,即能发现其中谬误,并写出《汉书注指瑕》十卷。


那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绝世之作,当时的王勃多大呢?

据《唐摭言》记载,王勃写出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时,年仅十四岁。十四岁确实有点年轻,我个人也是不太信的。如果王勃十四岁就写出这样的文章,那太让人惊叹了。

不过在《唐摭言》等的都记载王勃是十四岁,我们这里就不多纠结了。

在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了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可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这孩子挺实在,提笔就作。

气的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一开始听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王勃接下来又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砸吧砸吧嘴,沉吟不言;结果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所以说《滕王阁序》不止流芳百世,就在当时也把很多人惊艳的不要不要的。



那问题是这么厉害的文章有没有可能是预先准备的呢?

说到这就得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我们都知道每次有演讲或者面试的话,大都得准备点文稿,不然等上了台说了这段忘了那段,结结巴巴肯定不好。那王勃也是不是玩了这么一手呢?

这就得说道王勃一个称号了,叫做“腹稿”,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用写下来,就把整个文稿都理清楚了,所以这可以说是一种能力了。

那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看这件事的。

王勃所至,请托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织舌耕。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掩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

说这王勃呢,少年出名,走到哪里都有人请他写文,而且出价不菲。别人就发现呢,这王勃每当遇到要写文的时候,就先磨好墨,然后拿被子盖好脸,当然不是准备睡觉,而是在思考。一旦灵感来了,他就突然起来,挥笔如云,而且写完了从不改一字一句。所以人们都说他在肚子里打了腹稿。

按这么讲的话,王勃不可能每次都提前做好准备,然后再装模作样一番。毕竟谁也别把谁当傻子,他这样只会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好奇。


对于王勃腹稿之事,大概也算不上提前准备了吧。

如果要我说,只有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以,读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