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裡選中!正在公示!湖北這41個村擬命名為“藝術之鄉”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號外!號外!

這41個村被省裡選中了!

近日,湖北省文化廳發佈了省文化廳關於公示2018—2020年度“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的公告。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2018-2020年度

“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公示名單

(共41個)

武漢市(4個)

1 武漢市漢陽區江堤街道 龍舞高龍

2 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街道 黃陂泥塑

3 武漢市黃陂區 楚劇

4 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道 牌子鑼鼓

襄陽市(2個)

5 宜城市 襄陽花鼓戲

6 襄陽市襄州區程河鎮 程河柳編

宜昌市(5個)

7 遠安縣嫘祖鎮 嫘祖信俗

8 秭歸縣茅坪鎮 建東花鼓舞

9 枝江市 枝江民間吹打樂

10 宜昌市夷陵區霧渡河鎮 霧渡河民歌

11 長陽縣資丘鎮 土家歌舞

黃石市(2個)

12 陽新縣 陽新布貼、陽新採茶戲

13 大冶市保安鎮 大冶石雕

荊州市(2個)

14 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 馬山民歌

15 荊州市沙市區立新鄉 挑擔圍鼓

十堰市(3個)

16 房縣門古寺鎮 傳承詩經文化

17 竹山縣官渡鎮 官渡民歌

18 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 草把龍燈

孝感市(3個)

19 安陸市 水墨漫畫

20 雲夢縣 皮影戲

21 孝昌縣小河鎮 書法

荊門市(2個)

22 鍾祥市長壽鎮 踩高蹺

23 荊門市東寶區石橋驛鎮 梁山調

鄂州市(1個)

24 鄂州市梁子湖區沼山鎮 穿花龍舟

黃岡市(5個)

25 黃梅縣 黃梅戲

26 紅安縣太平橋鎮 刺繡

27 黃岡市黃州區 農民畫

28 浠水縣 洗馬花燈會

29 麻城市福田河鎮 麻城花挑

咸寧市(3個)

30 赤壁市趙李橋鎮 磚茶

31 通山縣通羊鎮 木雕

32 崇陽縣 提琴戲

隨州市(1個)

33 廣水市 書法

恩施州(5個)

34 恩施市三岔鎮 儺戲

35 利川市柏楊壩鎮 利川燈歌

36 巴東縣野三關鎮 撒葉兒嗬

37 宣恩縣 滾龍連廂

38 咸豐縣 吊腳樓營造技藝

潛江市(1個)

39 潛江市浩口鎮 潛江民歌

天門市(1個)

40 天門市 天門曲藝

神農架林區(1個)

41 神農架林區下谷坪鄉 神農架下谷堂戲

你家鄉上榜了嗎?

是因為哪項民間藝術上榜的呢?

快來看看!

武漢市(4個)

1、武漢市漢陽區江堤街道 龍舞高龍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漢陽高龍是湖北特有的一種龍燈藝術,盛行於武漢市漢陽區的江堤鄉、永豐鄉及蔡甸區部分地區。漢陽高龍採用豎式舞法。高龍的龍頭高4米多,重40公斤。舞龍頭的動作套路包括叩高龍、掃高龍、舉高龍、抖高龍等,表演者口銜齒託,將幾十公斤重的高龍舞得颯颯生風,活力四射。漢陽高龍於1999年應邀晉京參加中華舞龍大賽,獲得全國首屆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第一名。

2、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街道 黃陂泥塑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明清時期,湖北黃陂、孝感一帶就流行民間泥塑,匠人們製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觀賞品售賣,這就是黃陂農民泥塑得以產生的傳統基礎。後來,黃陂泥塑工藝日臻成熟,湧現出許多傑出的泥塑藝人,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成為黃陂泥塑代表作。

3、武漢市黃陂區 楚劇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傳統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

4、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道 牌子鑼鼓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牌子鑼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根據漢族民間傳說和有關史料印證,它是由古代的鼓吹樂演繹發展而來。新洲區以三店為中心方圓二三十里的區域內,自清代中晚期至今的一兩百年中牌子鑼鼓遍佈。僅三店轄區內的村村灣灣都先後有牌子鑼鼓,牌子鑼鼓是區域內民間文化的主要元素。

襄陽市(2個)

5、宜城市 襄陽花鼓戲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襄陽花鼓戲在湖北省宜城源遠流長,其淵源可上溯至清道光年間。它最初被稱為“地花鼓”、“花鼓子”,因該劇種曾受歧視遭禁演,藝人們只能躲在山野鄉間裡演出,故又有“躲躲戲”之稱。它在不同的行政區劃稱謂也不一樣,直到1980年,原襄陽地區文化局才統一定名為襄陽花鼓戲。

6、襄陽市襄州區程河鎮 程河柳編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程河柳編,也稱襄陽柳編,襄陽市襄州區程河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程河是中國三大柳編出口基地之一。程河柳編以柳條色白質柔,光潤勻稱和精湛的編技享譽海內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宜昌市(5個)

7、遠安縣嫘祖鎮 嫘祖信俗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嫘祖廟會節是遠安縣的傳統節日。據《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傳說農曆三月十五為嫘祖生日,每當這一天,嫘祖故里荷花鎮嫘祖廟前大戲三天朝拜祭祀,千百年來經久不衰。

8、秭歸縣茅坪鎮 建東花鼓舞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秭歸建東花鼓戲,是廣泛流傳於秭歸縣境內的一個傳統戲劇劇種,是湖北地方戲曲劇種堂戲的一支,早期因其戲班出自歸州之東的建東鄉(今秭歸縣茅坪鎮)而得名,在秭歸民間俗稱“燈班戲”。該劇種由秭歸民間小調、山歌、燈歌小戲並融合南戲、梁山調的戲劇藝術特點逐漸形成。

9、枝江市 枝江民間吹打樂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枝江民間吹打樂是廣泛活躍於湖北省枝江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音樂藝術。其主要通過民間的婚喪嫁娶以及各種慶典風俗、勞動習俗和歲時節慶活動配合民間舞蹈(如:採蓮船、獅子舞、龍燈舞、踹高蹺等)等表現出來。

10、宜昌市夷陵區霧渡河鎮 霧渡河民歌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霧渡河鎮地處宜昌市夷陵區西北山區,自古是由陸路通往巴蜀的要道,是巴楚文化的交匯之地。長久以來霧渡河地區就有“喊山歌、唱揚歌”的風俗。該區域內的民歌歌類歌種齊全,音調也具有該區域民歌典型性音調的特點。目前已收集到民歌2320首。

11、長陽縣資丘鎮 土家歌舞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學造型主要是三類:首先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寓意生靈的造型,再次是美觀實用的造型。這些美學造型特點,體現著歷經多重文化洗禮的豐厚的藝術精神積澱。

黃石市(2個)

12、陽新縣 陽新布貼、陽新採茶戲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陽新布貼是湖北省黃石市的地方傳統工藝美術品。當地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多在黑色或深藍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貼成各種五彩斑斕的圖案。它用於裝飾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帳沿、飄帶、布枕及童玩等。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陽新採茶戲是流行於湖北省陽新縣域的一個具有濃郁特色的傳統戲曲劇種。其音樂由正腔、彩腔、擊樂三個部分集成。許多當地傳統民間流傳的燈歌、山歌、田歌、鄉土氣息濃厚的彩調小曲,以及道情漁鼓、各種傳統民間風俗的情歌等,都是陽新採茶戲音樂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13、大冶市保安鎮 大冶石雕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鎮的民間石雕藝術以尹解元村為代表,素以歷史悠久,技藝精湛而聞名中外。其先人,從唐朝開始,便開山取石,依石而雕,世代相傳。現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荊州市(2個)

14、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 馬山民歌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15、荊州市沙市區立新鄉 挑擔圍鼓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挑擔圍鼓”俗稱“挑鼓架子”、“打踩街”,源於古代荊楚盛行的“鼓樂”。在長期傳承發展過程中,經藝人們不斷改進,在清代早期演變成了現存樣式的“挑擔圍鼓”,是一種適合行進和室內外演奏的民間吹打樂。

十堰市(3個)

16、房縣門古寺鎮 傳承詩經文化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編纂者尹吉甫,生於房縣、封地房縣,死後葬於房縣青峰。為傳承《詩經》文化,房縣投資近6億元,建設全國惟一、世界第一的詩經文化城、詩經文化廣場和詩經文化長廊等“三大”詩經文化工程。

17、竹山縣官渡鎮 官渡民歌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官渡鎮地處秦巴腹地,自秦將白起築官渡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與巴歌楚舞素有歷史淵源。隨著當地生產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官渡民歌以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應運而生。據老一輩官渡民歌傳承人說:官渡民歌是從古至今由傳承人一代一代傳唱下來。

18、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 草把龍燈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草把龍燈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始於明末清初。草把龍燈的製作取材包括竹、朩、繩、以及稻草。一般分為7節、9節、11節和13節。每逢春節和遭遇瘟疫流行,民間便有舞龍活動,百姓以龍為信仰祈求平安,新春賀歲,驅除邪魔。

孝感市(3個)

19、安陸市 水墨漫畫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水墨漫畫即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可諷刺、哲理、趣味。但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巧,兼具其雅緻。較之一般的漫畫,水墨漫畫更具有觀賞價值。它的出現擴展了漫畫的表現形式、觀賞領域與品種。

20、雲夢縣 皮影戲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雲夢皮影戲是湖北雲夢縣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始於清中葉,至今仍有皮影26臺。演出活動常年不斷,1995年2月由省文化廳授版為“湖北皮影藝術之鄉”。雲夢皮影輕裝簡從,二人一臺戲。前臺演唱兼操縱,後臺司擊樂伴奏,俗稱打鑼腔或二人臺,有戲劇輕騎之稱。

21、孝昌縣小河鎮 書法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小河鎮歷史悠久,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書法、剪紙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已有國家級書法協會會員2名,省級書法協會會員3名,縣級書法協會會員12人,150多人為孝昌縣書法協會小河分會會員。個人建書畫剪紙藝術工作室2處。

荊門市(2個)

22、鍾祥市長壽鎮 踩高蹺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踩高蹺,是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長壽武高蹺發源地在鍾祥市長壽鎮廖灣村,並以鍾祥為中心輻射至南漳、襄陽、隨州一帶。是集說唱、功夫為一體的舞蹈節目。

23、荊門市東寶區石橋驛鎮 梁山調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蒐集、整理、編撰“十大集成”,東寶區梁山調被列入《中目戲劇集成·湖北卷》,梁山調各種唱腔均被列入《中國戲劇音樂集成·湖北卷》。200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將東寶梁山調公佈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各錄,梁山調傳承人胡士斌被授予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後又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優秀傳承人稱號。

鄂州市(1個)

24、鄂州市梁子湖區沼山鎮 穿花龍舟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桐油穿花龍舟在農曆五月前扎制完成,五月初三凌晨由扎制師傅開光後,龍舟的龍、鳳、鶴、珠等紙紮神器被隆重迎至各村組祭拜,隨後回本灣祖祠供放。從五月初四至初九,本灣早晚敬香,開始唱戲,龍神看戲後下湖穿花遊弋、奪標競技。

黃岡市(5個)

25、黃梅縣 黃梅戲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黃梅戲的主腔屬板式變化體。整個唱腔包括有花腔、彩腔、主腔三大部分。2006年黃梅縣黃梅戲被國務院授予“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縣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周洪年被授予“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6、紅安縣太平橋鎮 刺繡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紅安刺繡是湖北紅安一帶流行的民間刺繡藝術,其繡品以連襪繡花鞋墊為突出代表。據傳紅安繡活始於漢代,至明清達於興盛。在紅安,連襪繡花鞋墊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種具有特別意義的民俗藝術品,婦女們借它來展示才藝,製成的鞋墊既可作為饋贈禮品,又可作為男女傳情的信物。

27、黃岡市黃州區 農民畫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阻擊禽流感 龍旭光 作)

黃州農民畫經過數百年的歷史傳承,帶有楚文化的風韻。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湧現出了一大批農民畫創作者,聞名海內外。2008年,黃州區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從此,黃州農民畫更是聲名遠播、家喻戶曉。

28、浠水縣 洗馬花燈會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洗馬花燈會,始創於清乾隆年間,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以鮑家壠花燈會,塗家坳龍燈故事會,何葉二畈花燈會,胡家坳花燈會和肖家坳花燈會等五大花燈會組成的,在春節期間,五家燈會輪流舉行大型燈藝展演。

29、麻城市福田河鎮 麻城花挑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麻城市福田河鎮是“中國民歌之鄉”。有極具地方特色的“麻城花挑”、“麻城蓮湘”、“麻城三百六十調”、“麻城叉燈”、“福田數路單”等民間曲藝、舞蹈及婚嫁習俗。其中“麻城花挑”起源於福田河鎮雙廟關,被列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福田民歌”當年被紅軍廣為傳唱,如今流傳全國各地。

咸寧市(3個)

30、赤壁市趙李橋鎮 磚茶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趙李橋磚茶製作源於唐、興於宋、盛於明,至清中期,以赤壁羊樓洞(今屬趙李橋鎮)晉商為代表的磚茶製作技藝已臻完善。據介紹,一塊青磚茶,得經過70多道工序才能製成。鮮葉採摘後,好茶做“麵茶”,次茶做“裡茶”,經殺青、揉捻、渥堆、曬乾等一系列工序,再篩分、壓制、乾燥、包裝。

31、通山縣通羊鎮 木雕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通羊鎮是通山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通山木雕是中國民間木雕的流派之一,主要流傳於地處鄂東南的通山縣及其周邊地區。通山縣地處湘鄂贛三省交匯處,境內森林密佈,盛產樟、楊、梨、棗、梓、椿等木材。其雕刻用材取自當地,以浮雕為主的雕刻技法和利用材料本身紋理色彩的處理手段構成自己的技藝體系。

32、崇陽縣 提琴戲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提琴戲是崇陽縣別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其主要唱腔的風格與湘北贛西花鼓戲近同,屬於同源異流的戲曲音樂品種,因以“提琴”為主奏樂器而得名。提琴是用蛇皮、楠竹筒、梨木等製作的一種民族樂器,形似二胡,演奏者以虎口夾住琴桿,將琴筒抵在腰間,站立也能拉。

隨州市(1個)

33、廣水市 書法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書法 郝忠沛 來源 湖北日報)

廣水自古就有“其民秀而文,其書勁而樸”的美譽。1996年,湖北省文化廳授予廣水市“湖北書法之鄉”的稱號。2003年3月,國家文化部授予廣水市“中國書法之鄉”的稱號。

恩施州(5個)

34、恩施市三岔鎮 儺戲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儺戲《小還願》)

儺戲源遠流長,起源於二千多年前的迎神廟會,是人們驅除瘟疫鬼、祈求神明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民俗活動。據查證,三岔儺戲的始祖姓龍,貴州人,堂口是來自龍山的“感應堂”,隨著三岔儺戲聲譽越來越高,三岔鎮因此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榮譽稱號。

35、利川市柏楊壩鎮 利川燈歌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湖北省利川市柏楊壩鎮柏壩楊村的民間藝人陳文菊在表演利川燈歌的代表作《龍船調》,新華社楊順丕攝)

利川燈歌起源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楊壩鎮一帶,距今約300多年曆史,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記載稱,從清朝開始,當地群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

36、巴東縣野三關鎮 撒葉兒嗬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野三關鎮是撒葉兒嗬的故鄉。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癢。”意思是隻要鼓聲一響,就打起蹶子跑去了跳喪人家,或者跟著響匠班子去亡者。一般是出嫁的女兒請了響匠班子,扯了祭幛,扛著花圈,帶著去“鬧夜”的人去熱熱鬧鬧地陪亡人。因而“送葬”、“跳喪”,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一次“文化盛會”。

37、宣恩縣 滾龍連廂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湖北省宣恩縣李家河鎮的小學生在表演“滾龍連廂”,新華網圖片 宋文 攝)

“滾龍連廂”由“蓮香”與“蓮花落”巧妙結合,配合一定武術動作,集唱、打、跳、滾於一體,形成了耳目一新的“滾龍蓮香”。2012年,湖北省正式批准“滾龍蓮香”成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定名為“滾龍連廂”。

38、咸豐縣 吊腳樓營造技藝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吊腳樓營造流程——鬥排扇)

咸豐土家族民居吊腳樓最早出現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開始大量湧現。咸豐被譽為“中國幹欄第一鄉”,境內隨處可見多姿多樣的民居吊腳樓,有的在山坡上傲然聳立,有的在谷地中集結成群,全縣約有大小吊腳樓群近百個,單體吊腳樓逾萬棟,儼然一個吊腳樓的大觀園。

潛江市(1個)

39、潛江市浩口鎮 潛江民歌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高石碑硪歌)

浩口鎮是潛江民歌發源地之一。潛江民歌系荊楚古音遺聲,主要流行於潛江市境內。周代《詩經·周南》中的歌詩、戰國時期屈原和宋玉作品中稱述的《揚(陽)阿》、楚漢戰爭中的“四面楚歌”、漢代以“豔”為稱的“楚歌”及魏晉時期的“西曲歌”等,都與現今包括潛江在內的江漢平原流傳的民歌有親緣關係。

天門市(1個)

40、天門市 天門曲藝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天門曲藝”種類較多,歷史悠久,富地方特色,主要曲種有天沔小曲、天門漁鼓、天門歌腔、天門說唱、三棒鼓、蓮花落、道情等。這些曲種大多發源於明清時期,最早的在宋代。音樂元素取材於民間小調,在群眾中廣為流傳。其中碟子、蓮湘、三棒鼓更是天門市獨有的曲藝表演形式。

神農架林區(1個)

41、神農架林區下谷坪鄉 神農架下谷堂戲

省里选中!正在公示!湖北这41个村拟命名为“艺术之乡”

堂戲,又稱“唐戲”,是神農架林區唯一的地方戲曲。下谷堂戲在神農架當地尤其聞名,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2010年下谷唐戲、皮影戲成功申報成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快來為你的家鄉打call!

來源 | 長江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