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啟示國際糧食貿易是把雙刃劍

中美貿易戰啟示國際糧食貿易是把雙刃劍

近日偶然翻到1996年的一個資料,《中國中長期糧食進口趨勢淺析》,文中描述,1995年國內淨進口糧食1985萬噸,佔世界貿易量的9.87%,成為當年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糧食進口國。當時國內外研究機構預測中國2000年糧食進口,低數1500萬噸,中間數4000——5000萬噸,高數9000萬噸,中國專家共同看法是中國“糧食進口大國”的態勢21世紀初難以改變。實際2000年糧食進口(包括大豆)2399萬噸。

不幸被專家言中,新世紀中國糧食進口直線上升,2000年大豆進口1042噸,2011年大豆進口5200萬噸,2013年進口超過5400萬噸,加上三大主糧,進口從2011年的6000萬噸越到2012年超過7000萬噸,2017年達到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其中,大豆累計進口9553萬噸。現在糧食進口已從80年代的品種調劑變為今天的必要補充,已從個別品種進口發展成全面進口,從進口幾億美元上升到200——300多億美元。

大豆進口不可逆轉,1991年大豆進口僅為0.1萬噸,還出口111萬噸,到2000年進口就達到1042萬噸,2017年上升為9553萬噸。大豆是美對華出口的第二大產品,2017年出口額達150多億美元,相當於美對華貨物出口總額的11%,佔美對華農產品出口額的58%。尤其是,美國大豆出口依存度較高,生產量的40%以上必須通過出口來消化,而美大豆出口的60%以上是中國市場。

國際糧食貿易遏制與發遏制、制裁與反制錯綜複雜,針對美國的貿易制裁,程國強教授說,美國依據所謂對華301調查報告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公然反WTO規則,是對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蔑視和踐踏。對此,中國將堅決捍衛國家利益,捍衛WTO精神,按照WTO規則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反制並不意味著接招美國挑起的貿易衝突,而是要通過反制,打擊其要害、把住其關鍵,推動美方放下貿易制裁大棒,迴歸WTO框架,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彼此的分歧和問題。這就要求反制措施必須堅定有力、精準到位。

從中美兩國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競爭格局看,農業是美對華最具出口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對美具有重要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影響。若美擬啟動基於“301調查”的高關稅保護主義措施,我們應根據WTO《保障措施協議》,將美大豆等農產品納入備用報復清單,一旦貿易衝突不可避免,要當機立斷對美實施精準反制,從戰略上贏得主動權。

貿易衝突從來不會有贏家。我國大豆消費需求11000萬噸,國內生產僅1500萬噸,從國外進口9600萬噸,對外依存度達85%,大豆依靠全球供給的長期趨勢基本不可逆轉。從短期看,反制美國大豆,有可能直接影響今年後期我大豆

進口,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內蛋白飼料、植物油供給以及肉類生產不利。但從捍衛WTO原則,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大局出發,選擇戰略性的反制大豆,實質上將促進今後更好的全球大豆貿易合作,實現多方共贏、共同發展。

中美貿易摩擦由來已久,不是妄言。早在《參考消息》2016年9月15日報道,美就農產品補貼向WTO狀告中國,針對中國對水稻、小麥、和玉米的“不公平”補貼,美國總統奧巴馬13日在世貿組織提出了投訴,從而引起一場具有文化敏感性的鉅額貿易之爭。美國官員說,自2012年起,中國方面對糧食產品的補貼就超過了參考價格以上8.5%的規定水平,這些補貼扭曲了中國產品價格,使美國農戶處於價格劣勢,並顯然違反了中國在加入WTO時的承諾。

當時商務部立馬錶示,中國對大米、小麥和玉米的補貼符合世貿組織的相關規定。程國強教授測算表示,我們的補貼並沒有超過參考價格上限8.5%。但是先前美國的狀告以及當前中美貿易戰,給我們警示,必須發展現代農業,走綠色安全、質量效益型之路,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必須改革糧食託市收購政策,玉米價補分離、補貼生產者的路子是正確的。小麥、稻穀也要完善託市收購主體和價格機制,走農民賣糧賣得出、不賠錢,居民吃糧買得到、價格不大起大落的路徑。但是,在農業保險機制沒建立起來之前,繼續保留小麥、稻穀託市收購政策是明智的選擇。

堅持立足國內 ,自力更生,解決糧食問題的方針不能動搖,同時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可忽視,重點放在提高我國糧油自給率,提高對市場的調控力方面,著手搞好糧食最低收購價和種糧補貼的頂層設計,建立糧食主體功能區的特殊補償政策措施,解決誰種地,能種地,會種地的突出問題。

必須苦練內功。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是大勢所趨。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並重,採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繼續執行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補貼生產者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按照政策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原則,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完善吞吐調節機制。

(孫曉明)

作者系中國糧食經濟學會、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理事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糧食局直屬分局(泰安市東嶽大街221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