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啟示:當實業思維遭遇金融思維(原創)

《天道》啟示:當實業思維遭遇金融思維(原創)

假如林雨峰和他的樂聖公司與丁元英、格律詩公司再較量一次,林雨峰和樂聖公司還會輸得如此的慘烈嗎?

假如葉曉明、馮世傑、劉冰再經歷一次類似的遭遇,他們還會掉進井底嗎?

會的,一定會的。

樂聖公司與格律詩公司發生的商戰,從表面上看,是丁元英運用他那近乎於神的智慧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這一系列精彩絕倫的表象後面,其實是兩種商業思維的碰撞。

一方是以丁元英為代表的金融思維;另一方,則是以林雨峰和他的高管團隊,以及葉曉明為代表的實業思維。

商業以盈利為目的,這是實業思維與金融思維的共同前提。但二者對盈利的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價值取向、道德取向、思維邏輯、決策及行為方式,卻大相徑庭。

實業思維

當林雨峰得知格律詩公司的產品突然大幅降價時,為何如此的氣急敗壞、甚至失去理智?

因為這對林雨峰和他的樂聖公司而言,確實是致命一擊。

在實業家眼裡,盈利是通過將產品、服務與消費者進行價值交換後的所得,扣除生產、服務過程中發生的成本、費用、人員薪酬後的剩餘部分。企業的每一分獲利,都是依靠真實的價值創造與價值交換取得的。

正是由於存在這一系列的制約因素,實業家必須對企業、市場、客戶、員工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否則,在資本早已轉化成設備、廠房、原料,企業負債累累、且面臨著極高的退出成本與轉移成本的情況下,一旦失去市場和客戶,對企業和企業家而言,都意味著滅頂之災。

如何通過有效的創新、成本控制、內部管理、市場營銷獲得更多的客戶、佔領更大的市場及業務規模?既是實業家時時思考的問題,也由此形成了實業家固定的思維模式。

《天道》啟示:當實業思維遭遇金融思維(原創)

金融思維

商戰發生後,丁元英曾對歐陽雪說過這樣一句話“敗訴了,簡單,都是人家的,省事......”面對這場驚世商戰,丁元英何以如此的淡定、冷靜?因為在他看來,這確實是一件小事。

實業家看重的是每一件產品、每一項服務的毛利、淨利。金融家看重的,則是基於企業未來的盈利計算的企業本身的現時價值;實業的利潤率通常以百分之幾十計。金融的利潤率則通常以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幾百計;在實業家眼裡,企業、產品、市場、客戶就是他們的命。在金融家眼裡,企業、產品、市場、客戶不過是生錢的工具;實業家遵循從資本投入到價值創造、再到價值交換的商業邏輯。金融家則遵循用金錢換取更多金錢的商業邏輯;生產、提供能為消費者接受的產品或服務,維護企業及產品的市場形象和信譽,既是實業的立足之本,也是實業必須遵循的商業規律,更是實業家必須恪守的最基本的商業道德底線。但這樣的道德約束,於金融家而言,很可能是無效的。因為在金融家眼裡,包括企業自身在內,一切皆可按照商業的邏輯組合、包裝、出售、置換。

《天道》啟示:當實業思維遭遇金融思維(原創)

碰撞

林雨峰和他的高管團隊為何接連作出一系列錯誤的決定?這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始終按照實業思維的邏輯來理解這場商戰。

商戰發生後,樂聖公司召開的第一次會議所討論的內容,幾乎完全圍繞著格律詩公司音響的價格、成本、產地展開。當個別高管對格律詩公司的真實動機提出質疑時,林雨峰和其他的高管成員卻充耳不聞,為什麼?因為在他們的思維中,格律詩公司產品的成本根本不可能如此的低。而格律詩公司的意圖,不過是想通過挑戰樂聖公司,達到獲得市場關注的目的。除此之外,不可能再有其它的解釋,也不存在其它的假設。

林雨峰和他的高管團隊在實業思維模式下形成的價值觀與商業道德觀,決定了他們只能得出這樣的判斷和結論。

但在丁元英的思維裡,格律詩公司、樂聖公司、王廟村農戶的個體經營戶身份、甚至包括葉曉明、馮世傑、劉冰三人,以及產品的價格、成本,都只是為其戰略意圖服務的工具和手段,這正是典型的金融思維。商業道德的邊界與底線,也在丁元英的神奇設計中,被無限的後移。

金融,只有真正服務於實業時,才具有天使的屬性。

《天道》啟示:當實業思維遭遇金融思維(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