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后很多人无家可归,一些回民流落新疆,如今生活在此地

提示:今天,国内一些人有意因为平定陕甘回民动乱而有意思“抹黑”左宗棠,但不知他们在焉耆看到左宗棠对待白彦虎余部的态度和做法又作何感想?分明地,它只有我们常说的那四个字:仁至义尽。在这种仁至义尽里,我们能在焉耆这块温情的土地上看到左宗棠的良苦用心——白彦虎余部当初追随白彦虎,分明是受到了迷惑,而在中国,不管是什么人,都得有个家。这正是左宗棠胸怀与境界。而白彦虎余部与阿古柏裹胁的回民群众也因此成为历史上迁入焉营的最大的一批陕西和甘肃的回民。

海原大地震后很多人无家可归,一些回民流落新疆,如今生活在此地

开都河是中国新疆的大河之一,流域包括和静、和硕、焉耆、博湖等县,是孔雀河的主要上游。全长约610公里,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是一条著名的内陆河,也是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的母亲河。和众多的河流一样,开都河哺育大地也孕育文明,其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重要区域。河水曲折迂回,经乌兰恩根由西向东缓缓地流淌,滋润着中国第二大高山草原巴音布鲁克,同时也养育了姑师、月氏、匈奴、突厥、鲜卑、铁勒、柔然、回纥、瓦刺、准噶尔等古老民族和蒙古、哈萨克等现代民族。

位于焉耆盆地腹心地带焉耆回族自治县,也属于开都河流域的范围,让焉耆以骏马奔腾的姿态出现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提到焉耆这个名字,首先想到分明是那首几乎人尽皆知的《匈奴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里说的焉支山虽然与焉耆县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联,但焉支或者焉耆一词却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在古代中国它有着10多种写法:焉支、 燕支、烟支、胭脂、胭支、燕脂、烟肢、燃支、焉耆、焉提。

海原大地震后很多人无家可归,一些回民流落新疆,如今生活在此地

焉耆县名志考释中有着这样的记述:“焉耆”一词的语源,在《汉语外来词词典》“烟支”词条下注明"源匈奴"。但学者们认为,在霍去病攻打河西地区之前,河西地区是由匈奴占据着,在匈奴以前则是则月氏(张掖以东)和乌孙(张掖以西)占据着,“焉支山”是在匈奴进入该地前,居住在该地的月氏命名的。大月氏在汉文史册上被称为塞人,在古代波斯文献中被称作萨加人。研究匈奴史的学者曾这样记述:匈奴与大月氏(塞种人)争雄之久,至公元前2个世纪,大月氏始为匈奴所逼,转徙西去。而塞人的语言,确认是属东伊朗语(又称称东伊兰语)。结论是汉语史籍中“焉支”一语是由东伊兰语一月氏语一波斯语音译过来的,它是匈奴语言中的借词。

这样的记述连同焉耆的众多写法一起极让人联想到那些消失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众多的民族的背影,但不管怎样,那个盛产良马即焉耆马的古西域国焉耆国依然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汉书·焉耆国传》载:“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候,却胡候、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这个古老的“国”实际上是一个部落,就包括着辖地包括今焉耆、库尔勒,和硕、尉犁一带,远在汉代,它主属于属西域都护府的辖地了。

海原大地震后很多人无家可归,一些回民流落新疆,如今生活在此地

虽说在今天的草地上,人们似乎还能找寻到当年焉耆马的身影,但这片温情的土地却在历史的长河里送走了一个个的古老民族后,迎来了一个现代民族回族,而焉耆县也成了回族自治县。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现在,让我一起回到清朝。康乾年间,清廷派兵屯驻巴里坤、哈密、吐鲁番,多次出兵讨伐准噶尔。在这些为国家统一而战的军队里,除了军人之外,还有随军差役及赶车吆驴运输器械、粮袜的陕甘回民,以及随军作生意的回民小商贩,当然也包括一些陕甘回民兵丁,他们为正义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牺牲与奉献。

1758年准噶尔叛乱平定后,清廷在 “屯兵戌边”的同时实行“移民实边”方略,自嘉庆至咸丰的60余年中,从陕甘一带迁至北疆,后来这中间不少民户流落到焉耆。苦难的人们发现这里开都河水源充足,河两岸土地肥沃,牧草遍地,牛羊成群,是个适于生存的好地方,便在此定居了下来。这可能是焉耆最早的回民来源,美丽的土地在那一刻完成了它美丽而温情的接纳,和众多自称“口外人”的移民一样,陕甘回民们在被接纳的那一刻于焉耆有了自己的家。

海原大地震后很多人无家可归,一些回民流落新疆,如今生活在此地

在新的土地上建设新的家园,1843年,经喀喇沙尔(焉耆)办事大臣全庆奏请清廷撤回屯兵丁口302人,改招西宁、临夏、固原、平凉一带来此的回民商贩眷属近百户耕种屯兵田。以后不断有退伍的兵丁留下来,在这里务农、放牧、经商、营工谋求生存发展。他们世代相传繁衍不绝,逐渐变成当地的土著。

1873年,左宗棠军克复肃州,持续长达十多年的陕甘回民动乱告终,但这场动乱的领导者之一白彦虎却携带万多残部出嘉峪关逃窜至新疆,并在新疆投靠了侵略者阿古柏。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收复新疆,他按照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一路追击,收复北疆、东疆大片领土之后,使南疆门户大开。穷途末路上的阿古柏感到一切无望,于1877年5月在焉耆一带饮毒酒自杀(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被人毒死,甚至有英国人记载其是酒后与小吏扭打而死等),其鹰犬白彦虎开始由焉耆西辙。为了使自己能够成功逃脱,他放开开都河水阻拦追击的清军,并一路逃往俄境。

海原大地震后很多人无家可归,一些回民流落新疆,如今生活在此地

白彦虎,这个至今被一某些人当作“英雄”的叛国者,在由焉耆西辙的过程中,只顾自己逃命并没有将追随他的回民部众全部带走,而侵略者阿古柏的残部里也裹胁许多自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劫持而来的回族、蒙古族群众,一时间都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将他们连同白彦虎余部安置在焉营之后,左宗棠又请示清廷设立抚揖善后局,资助这些人在此地定居生活,主持抚揖善后工作的费道周,还从关内招募回民数百户,资助耕牛、农具、种子及生活物资,让其定居。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仅此两项共安置回民男2200余丁、女1600余口。这些人初到焉耆经营农牧业和商业,后来都定居在了焉耆。今天,国内一些人有意因为平定陕甘回民动乱而有意思“抹黑”左宗棠,但不知他们在焉耆看到左宗棠对待白彦虎余部的态度和做法又作何感想?分明地,它只有我们常说的那四个字:仁至义尽。在这种仁至义尽里,我们能在焉耆这块温情的土地上看到左宗棠的良苦用心——白彦虎余部当初追随白彦虎,分明是受到了迷惑,而在中国,不管是什么人,都得有个家。这正是左宗棠胸怀与境界。而白彦虎余部与阿古柏裹胁的回民群众也因此成为历史上迁入焉营的最大的一批陕西和甘肃的回民。

海原大地震后很多人无家可归,一些回民流落新疆,如今生活在此地

事实上,焉耆的温情还不至于此。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和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地震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当时的资料显示,海原地震是中国有地震记载中最高烈度地震,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烈度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为 “环球大震”,余震维持三年时间。

然而,在那个年代,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们等待救援似乎是一种奢望,流浪、寻亲,地震之后有不少固原回民来焉耆落户。焉耆温情地接纳了他们,还让他们找到了亲情。而这连同历史上迁入焉耆的那些回民一起,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焉耆成为回族自治县的民族人口来源基础。如今,在焉耆,我只想说时间可以掩盖伤痕,但历史不能忘记。当下,中国新疆和平、稳定、团结、繁荣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万分珍惜之,也祝愿焉耆的回民兄弟在新时代获得前所未有的幸福。(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