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故鄉》首映 莫言:不會表演的作家不是好農民

《文学的故乡》首映 莫言:不会表演的作家不是好农民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北京舉行首映式。紀錄片主人公作家莫言、劉震雲、阿來親臨現場。在發言中,三位作家分別回憶了自己與故鄉的情緣。作家阿來分享了自己辨識植物興趣對寫作的幫助。劉震雲回憶起自己的當兵歲月。莫言在淺聊故鄉方言之後,開起玩笑表示:“一個不會表演只會寫作的作家不是一個好農民,一個又會寫作又會表演的作家一定是個好導演。”

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分為《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六部。其中《莫言》入選了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項目。歷時兩年,從冰雪北國到南方水鄉,從青藏高原到膠萊平原,《文學的故鄉》攝製團隊跨越秦嶺和黃河,跟隨作家們回到故鄉,揭開他們創作的秘密。

《文学的故乡》首映 莫言:不会表演的作家不是好农民

到場的三位作家中,阿來率先發言。作為用漢語寫作的藏族作家,阿來提到在青藏高原行走,碰見的人、動物的幾率都不打。所以養成辨識植物的愛好,是因為“剛好要跟自然界建立一種關係,因為在那種地方,意識到我們的生命跟自然有一種更密切的關係。回到那種環境當中,這種感覺更強烈。我們跟自然的關係其實是非常疏遠的,可能它在哺育我們包容我們,但是我們對它非常疏離、隔離。”

看完紀錄自己片花之後的劉震雲則表示容易緊張:“我看了剪出來的這一段出了一身汗,在鏡頭面前包括在大眾面前特別容易裝模作樣和不說人話。”對於拍攝自己,劉震雲坦言有些拒絕。但最後紀錄片拍了3個冬天。他說,回到鹽津拍攝確實看到了過往的自己。他遇到了過去外號叫“牛頓”的表哥,想到了自己如果沒有走出鹽津,可能現在的生活也會一樣:“如果當時78年我考不上大學,我可能也跟牛頓一樣現在在北京的工地上打工。但我知道我要牢記一條,我打工的時候要跟著牛頓,因為他在建築工地屬於技術員。”

《文学的故乡》首映 莫言:不会表演的作家不是好农民

莫言上臺後則帶來了自己為紀錄片題寫的片名。他也表示作為紀錄片的主角其實面對鏡頭很難受:“人生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面對著鏡頭說話。”而為了拍這部紀錄片,莫言也回了高密三次。現場播放的片花中,莫言也說著一口流利的家鄉方言。他表示:“我們這些遠離家鄉的人,現在讓我說一段話我會找不著調,但是一回到老家,周圍的鄉親們、過去的夥伴講的都是老家話,你一開口自然就進入這個境界。”而對於自己在紀錄片中的表現,莫言說:“我看了這個系列片的片花,我有兩個強烈的感受:一個不會表演只會寫作的作家不是一個好農民,一個又會寫作又會表演的作家一定是個好導演。”

總導演張同道表示,《文學的故鄉》講述的是莫言、賈平凹等當代作家的文學故鄉,他希望觀眾看了影片之後,找到自己的文學故鄉。他說:“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片文學的故鄉,這個故鄉就是你心靈的家園,精神的故鄉。”

《文学的故乡》首映 莫言:不会表演的作家不是好农民

(6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將於6月8日至14日每晚20時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