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跑出徵拆加速度 天燈咀二期項目兩個月騰地800餘畝

“党建+”跑出征拆加速度 天灯咀二期项目两个月腾地800余亩

2個月騰地800餘畝,南湖新區徵拆工作跑出加速度,圖為天燈咀拆遷後航拍圖

岳陽日報全媒體訊(陳春來)5月31日晚,天燈社區服務廳燈火輝煌,夜如白晝,新建組居民崔樂輝倆夫妻面帶笑容,在青苗補償協議上按下了鮮紅的手印,時鐘指向凌晨零點零分。至此,天燈咀騰地工作終於在當日“零點”漂亮劃上圓圈。

駐守在天燈咀的江河集團項目部張經理看到田間地頭穿行的求索街道的工作人員身影,感觸頗深。他說,“我公司在全國各地有工程投資項目,而工地上群眾不扯皮,不阻工的這種情形,南湖天燈咀項目是該公司項目地目前唯一的孤例!街道這群幹部操心了,辛苦了,了不起!”

短短60天,包括天燈咀一期項目徵收戶在內,該社區共簽訂708戶青苗補償、30戶魚塘補償協議,遷移墳墓1300多座,802畝土地騰空。在雜草叢生荒蕪的田間地頭,在“最後一公里”彎曲而狹窄的田埂上,南湖新區求索街道充分發揚社區黨支部戰鬥保壘作用,再續傳奇,用騰地速度,大寫了用堅韌、智慧、汗水澆鑄的“天燈精神”。

“彎下腰”“俯下身” 走出一條寬敞民生路

天燈咀徵地是為岳陽市政府保護、修復南湖生態建設的重大民生項目騰地,被徵地農民為此作出了重大犧牲。天燈咀處於城市邊緣地帶,人多地少,天燈咀一期徵地曾因社保問題,居民一度上訪不斷。

“不能讓真正的失地農民吃虧,要讓他們老有所養”“民生是頭等大事”“該擔當的不卸肩”,求索街道工委書記沈蘭和嘔心瀝血,就出臺天燈社區青苗補償和土地安置費,積極尋找辦法,他和街道辦事處主任黎國和一起,多次召集街道、社區班子、地方老黨員探討,商議——其間甚至發生爭議。通過居民代表會議廣泛徵求意見,集思廣益,在社區書記潘繼華建議下,拿出了一個大膽、實用、創新、惠民的最佳方案,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讓真正靠土地生存的被徵地農民老有所養的政策“通道”,深受失地農民歡迎。同時保障了天燈咀一方平安、和諧,騰地工作也很快峰迴路轉。

在出臺天燈咀集體土地“村規民約”基礎上,街道工委副書記曾新良自己熟讀政策,“蹲下身”到田間地頭向被徵地農民宣傳講解,又特邀區人社局來社區辦學習班,讓社區勞保專幹解析、吃透岳陽《中心城區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實施意見》,勞保站站長謝慧玲帶領工作人員集體下沉,不讓政策“鎖”在抽屜裡,在南湖農貿市場“擺攤設點”與居民面對面解惑釋疑。“地方土辦法”結合政府大政策,靈活、務實、惠民,兩者相向而行,助推騰地工作。

傳承“求索精神”,街道在佈滿荊棘的路上踩出一條別人不敢闖的新路,在天燈咀“最後一公里”,做到了仰,無愧於求索兩字,俯,無愧於當地群眾。

二期迎來新難度 依靠黨建跑出新速度

站在天燈咀土地張望,如今已空無一人,斷瓦殘垣湮沒在綠色草叢中。被拆遷戶已分散安置到城市每一個角落。

近700戶農民的土地,如衣服上的補丁,東一塊、西一溜,還有一千多座墓地的石碑冷冷地立在山頭。街道工作人員對青苗補償即使是一戶戶聯絡、集攏、量地,已屬不易。最後還要公平、公開地算賬目、磨嘴皮做思想工作促籤協議,而時間僅60天,這個騰地用努力挑戰了“不可能”,必須創造出新速度、克服了新強度。

街道黨委、天燈、漁光、南湖漁場支部,充分發揮戰鬥保壘作用,這群天燈咀土地守望者以“一線工作法”為標杆,團結一心,重新煥發鬥志,再次迎難而上,忘我犧牲,將新任務用新擔當、新作為擦亮黨建名片,詮釋基層共產黨員的奉獻和擔當。

天燈咀騰地分成六個組,青苗補償(2個組)、魚塘補償組、遷墳組、漁光社區組、南湖漁場組,街道則派5名徵遷“老手”支援他們。

櫛風沐雨,篳路藍縷,在騰地工作一線,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共產黨,他們埋頭苦幹,一頂草帽,一把雨傘,一張嘴皮,奔波在天燈咀山水間,用“腳底板”一寸寸丈量土地。

“老皮匠”、書記潘繼華“領銜”魚塘組,南湖賓館後面一口4畝多水面的小水庫是由6戶承包,有的戶主散居市區,有的在鄉下,召集攏來開一次協調會不易,而糟糕的是,協調會開了5次,6戶內部訴求不一,期望值不一致,嘴巴說破皮,電話打爛,就是談不攏,而項目方江河集團先行要施工的一百畝開工在即。行政強徵,矛盾會加劇,都是父老鄉親,終究不是上策,潘繼華於是一戶戶登門“拜訪”,終於在推土機進場前簽下了這份沉甸甸的協議。

“老三”徐青橋負責遷墳。中國人歷來敬重祖先,清明祭祖,初一拜年,已成民俗。祖墳拆遷,各種情結揉雜,稍有不慎,被視為不恭、不敬、不孝。遷墳公告在岳陽日報刊發後,來天燈咀遷祖墓的人絡繹不絕,老三很“貼心”地告之,墓前合掌跪拜三下、上香、焚紙錢,再動土,但千萬不能燃放鞭炮。這2個月來,拍照登記,現場勘查,遷後拍照,化解扯皮,簽訂協議……他奔波在指揮部、天燈咀墳山與公墓之間,將1300多座墳墓悄然遷出——每天平均遷了20座。

天燈社區主任付志凌,黑加白,5+2,釘在天燈咀,他成了社區最“摳門”的人,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有一週姓居民山林量錯了面積,他重新復尺,糾正錯誤,守護集體財產。

副書記陳四平,人稱“一根筋”,並不是認死理的那種人,而是對工作的執著對原則的堅守。他是天燈咀青苗補償協議簽訂最多的人,並把“難纏戶”都攬到自己“責任田”裡,一個鄭姓居民,非要把一塊開荒地說成責任承包地,他找到多位老住戶瞭解證實不屬於責任地,簽訂協議前,鄭姓居民與他爭論,他擺事實,講證據,爭得面紅耳赤,頸部青筋凸起,最終那塊土地被按開荒地價格補償。

“黑旋風”張策,是騰地工作不可或缺的人,他是青苗二組組長。他經常是把被拆遷戶叫來後,就到地裡量完面積,再到社區服務大廳算賬,來來往往,風裡雨裡。張策皮膚本來有點黑,二個月下來臉曬得更黑了,言語不多的他,幹事的韌勁和責任心讓人敬佩。張策父母年高且患病,小女兒不滿2歲,但他舍小家為大家,忠誠履職,2個月來沒有落下一天,為騰地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萍,社區裡的“拼命三娘”,天燈青苗補償款都經她一人手流出,有時一天有十幾筆錢要付出去。繁瑣、仔細,與錢打交道,不能出一點差錯!一天下來,幾乎要累得趴下。晚上還要加班,清算核對。遇到不簽訂合同戶,她還要主動做工作,為其他組長們排憂解難。一個陳姓老人不識字,無銀行卡,又不會用支票,李萍把他帶到銀行領補償款,仍不放心,最後又“打的”送老人安全回家——小舉動盡顯大責任。

漁光社區書記杜笑紅盡職盡責勇擔當,充分發揮書記的模範帶頭作用,南湖漁場資產辦主任劉長青舍小家顧大家,在一線流汗、吃苦,天燈社區內還有“埋頭耕耘,不問收穫”的付宇奇,“ 拎著鬧鐘走路”的姚進,“鐵娘子軍團”王惠惠、唐湘麗、沈琴,充滿活力的徵拆“新銳”龔建、李勇、崔墨松,“退休不褪色”的老黨員羅太山、劉東方,他們全身心投入騰地工作,齊心協力,任勞任怨,默默奉獻,為“天燈精神”上色著彩,為街道黨建默默增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