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即魔,魔即人欲

人欲即魔,魔即人欲

苏树华

儒家有“人欲”之说,佛家有“魔障”之说。其实,儒家所说的人欲,就是佛家所说的魔障。儒家所说的灭人欲,就是佛家所说的降伏魔障。或曰灭人欲,或曰降伏魔障,就是降伏我们的习气,就是净化我们的心灵。

问:如何是人欲?

答曰:住境着相,即是人欲。若不悟本,若不致知,则见色闻声,起心动念,乃至四禅八定,皆是人欲。是故《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1]从古至今,无有住在定境而成的圣人。何以故?四禅八定,一切境界,一切静相,皆是妄想境界。若不识真,住在其上,皆是人欲。

问:如何超出人欲?

答曰:证得这个未发之中,证得这个良知心体,证得这个妙明真心,则不动一步,当下便能超出娑婆、契入净土,当下便能跳出人欲、融入圣境。

未致良知之前,一心要致良知。未见自性之前,一心要见自性。一日未致,一日未见,则一日不得心安。佛家有言,如救头燃,一日头燃不灭,一日不得心安。有个致良知的大愿,有个见自心的大愿,依照古圣先贤的教导,真真切切地向自心上体察,久久纯熟,豁然之间,便能见得这个至中至和的无上妙体,便是致了良知。致了良知,方知这个良知心体,便是未发之中。未发之中,便是这个良知心体。

若说致良知的方便法门,佛家的方法,比较完备,则不妨借来一用,譬如持名念佛的方法,秘密持咒的方法,参究话头的方法,礼拜断妄的方法,等等,只要如法而行,皆是格物致知的功夫。然而,运用这些方法,必须具有正确的见地,必须有过来人的适机点拨,方能证得这个良知心体。若无正确的见地,若无过来人的适机点拨,则一切法门,皆会使人误入歧途。


[1]《大正藏》第十三册,第七八三页中。

人欲即魔,魔即人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