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在前不久結束的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上,亞洲電影可謂大放異彩。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儘管在獎項上《燃燒》並沒有什麼收穫,只拿到了外圍的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但電影在戛納首映之時可以說是點燃了全場,有不少影評人都為之瘋狂。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但不得不說,《燃燒》是一部天生就適合大銀幕的電影作品。

因為它的視聽語言太美了,導演李滄東無論是在場面調度方面、還是配樂、構圖方面都做得無可挑剔。

主角在鄉間奔跑、尋覓時的鏡頭拍攝得如山水畫一般朦朧,藍色的影調更讓寧靜的畫面充滿了憂鬱感。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表現人物心理時,導演又用了視覺衝擊力極強的光影對比。熾熱燃燒的塑料棚,渺小平靜的黑色背影,罪惡的種子彷彿此刻就在主角與觀眾的心中同時生根。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同時,《燃燒》還貢獻了年度最美的裸戲。女主脫光上衣,在夕陽前跳起自由之舞的這一幕,優美而悲傷,絕對會令所有的觀眾過目不忘。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燃燒》是李滄東繼《詩》後時隔八年的迴歸之作,也是主演劉亞仁時隔兩年再次迴歸大銀幕的作品。

作為年輕的青龍影帝,不論是在《老手》中與黃政民對戲,還是《思悼》中與宋康昊飆戲,劉亞仁都完全不輸陣,表演十分有張力,大起大落時的情緒表達可以直接立起人物形象。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老手》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思悼》

而相比之前的角色,在《燃燒》中劉亞仁的表演將更內斂平靜,不會有大喜大悲的情緒變化,人物的感情都是暗流洶湧式的。

如果說之前的劉亞仁主要是靠肢體語言和表情來進行人物塑造,那麼這次在《燃燒》最後的高潮戲中,劉亞仁將靠呼吸展現一次精彩絕倫的表演。他的每一次喘氣都會透過屏幕,直達你的內心,讓你感受到壓抑、痛苦、無助,每喘一聲你就會理解他更多一些。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雖然《燃燒》在演員表現和視聽語言方面堪稱完美無瑕,但電影的故事性還是稍弱的,大量的情節留白,興許會讓不少觀眾大呼看不懂。

不過,《燃燒》本身就改編自一部“什麼事也沒有發生”的短篇小說——《燒倉房》。這部小說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村上春樹,小說內容主要是用“我”的視角,講述了“她”去南非旅遊後認識了富有“他”的故事。

電影的劇情與小說的情節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同時融入了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燒馬棚》中的部分內容。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相比小說,《燃燒》對於階級有更深入地體現。

“我”也就是劉亞仁飾演的李宗秀,屬於鄉鎮青年,有著小說家的夢,做著快遞員等體力活的兼職,還時常找不到工作,同時喜歡著“她”。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她”申海美是一個窮姑娘,欠著卡債,租著一間朝北的小屋子,常年見不著任何陽光,與親人沒有任何聯繫。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他”本則是一個富有的年輕人,開著保時捷,住著高檔的小區,卻沒有人知道他的錢從何而來,就像蓋茨比一樣。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同樣是三個年輕人,但他們過得生活卻完全不一樣。

當李宗秀闖入本的生活圈時,他感到的是新奇和不適應,在燈紅酒綠的酒吧裡他只想逃離人群,只有在家中的農場裡他才能自由歌唱。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申海美在本的朋友面前表演在非洲看到的飢餓之舞時,得到的也只是冷麵的附和,以及本感到無趣的哈欠。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無疑從階級圈層來講,李宗秀與申海美更適合在一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本更適用於申海美。對於喜歡申海美的李宗秀來說,他無法跨越金錢的障礙,在本的階級面前他是相對弱勢的狀態,對於這樣無力改變的現實,他是憤怒的。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而《燃燒》這部電影對於導演來說,就是想要表達一種年輕人的憤怒,這憤怒有關於階級、有關於愛情、也有關於就業,但它卻沒有任何實體。

對此,李滄東導演就如是說過——

現在的人們好像在世界的任何地點,國家與宗教,無論是哪個階層都以各自的理由在憤怒。在那其中年輕人的憤怒也成為問題,韓國的年輕人不也正經歷著艱難嗎。難以就業,對於現在感受不到任何希望。就算這樣,未來也不見得會有所改變。並且找不到憤怒的對象而更加感到無能為力。

所以,這種憤怒它不是恨的某個人也不是具體的某件事,而是一種痛苦的無力感,並且這種憤怒不止是李宗秀這個階層的,本也有。

在電影裡有過這樣一段臺詞——

對布希族來說有兩種飢餓的人:

Litter hunger 是一般餓肚子的人

Great hunger 是為生活意義而飢渴的人

本就是一個Great hunger,在三人聊天中他曾對李宗秀說自己有個“燒塑料棚”的癖好。他每隔2個月就會燒一次沒用的塑料棚,看著塑料棚燒盡時他能得到內心的平靜,而他正好準備燒掉宗秀家附近的一個懷舊塑料棚。

自從那次聊天后,申海美就不見了,李宗秀無論如何尋找也查不到任何蹤跡,同時他每天檢查家附近的塑料棚,並沒有發現任何一個被燒燬。但本卻對他說,“塑料棚早已燒了”。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在導演和編劇的訪談對話中,編劇吳正美曾解釋過:

對於我來說,第一次讀短篇的時候覺得“燒掉沒用的倉房“中”沒用的倉房“是”沒用的人“的隱喻。

對於本來說他無法理解生活的意義,無法感知生存,這個世界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謎,就算有再多的物質財富,再多的朋友在他周圍,他也覺得孤獨,時刻都會感到無趣,對此他是憤怒的,所以他通過“燒塑料棚”來獲得釋放,而這個讓他得到平靜的“無用塑料棚”很可能就是申海美。

所以從李宗秀得知秘密後,整部電影的懸疑氛圍會更加濃烈,這也是為何最後結局時李宗秀會做出令人震驚舉動的一種合理解釋。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不過,在結局前李宗秀寫作的一幕,使電影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解讀空間,也讓最後的結局似夢非夢。或許一切都是李宗秀筆下的故事,也或許一切就如此真實的發生了。

這部韓影創造了戛納記錄!

無論你理解的結局是怎樣的,這部電影都講述了我們共同的痛點,那些燃燒的火焰正是我們無處發洩的憤怒,也是對於無能為力的宣洩。

最後,放上編劇在電影中無處安放卻又時時都在體現的一段話,希望你我都能不再飢餓,都能不再憤怒。

這世界上所有的動物和事物都是Great hunger,那夜空的星星之所以閃爍是因為它們知道自己的光正變得隱約而即將消失的事實,所以跳起了Great hunger的舞蹈。黎明草葉上的露珠是那星星的眼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