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字上看,西汉人应都是官迷

从名字上看,西汉人应都是官迷

基本上连文盲都知道,古人的名和字,意思或者相合,或者相反。清代大儒王引之,就靠着这个规律,对春秋时不少人的名字进行了分析。唐也一样,杜甫字子美,甫者,美也;子美者,亦美也;韩愈,字退之。愈者,进也;退之者,亦退也。这些,你们语文老师都教过吧?

但要注意,这条文化常识,放在西汉,基本上不适用。因为西汉人的名和字几乎完全不搭。起初西汉人大多有名没字,有名有字,是贵族的习俗,有点钱的地主富农偶尔也效仿,“泥腿子”则连边都沾不上。你看汉高祖刘邦,连名都没有,更别提字。西汉前期的王侯将相,多半也只有一个光秃秃的名。

等到逐渐开始有字了,也不遵循老贵族那套。司马相如,字长卿,“相如”与“长卿”有什么关系?卫青字仲卿,“青”和“仲卿”有何瓜葛?郭解字翁伯,“解”与“翁伯”见了面也不会认识。陈汤字子公,“汤”和“子公”更没有一丝的友谊。总之,西汉人不跟以前的老贵族一块玩,他们有自己的玩法。

在西汉,一个村里百十口人,论字,也许有二十个叫君长,十五个叫君卿,十个叫君兄,另外五十五个,大家在长卿、仲卿、仲公、子公……之间挑选,看哪个适合自己。他们重礼节,见面不呼名,只喊字,那混乱程度,就像西方的汤姆、约翰似的,不加上姓,有时不知道叫谁。

我还有一个有趣的想法,想与诸位分享。尹湾汉墓是西汉成帝时候的墓葬,墓主人叫师饶,字君兄。有的学者说,君兄,应当读为君况。况者,益也。“饶”和“益”,意思相近。但我上面说了,西汉的名和字向来各顾各,不作什么馊亲热,所以别相信这种说法。

有趣的是,这个墓出土一块“赙赠名籍”木牍,记载了墓主村里很多人的姓氏和字,我粗略看,这些人的字归纳起来,无外乎几种组合:君×,子×,×卿,×君,还有一个组合,是×翁。

我认为翁可能就是“公”的变音。你看,公、君、子、卿,都是古代爵位或者称呼。其他较多的组合,如君长,君兄,显然也都带有一定的权力意蕴。

如果我因此断言,说西汉人都是官迷,你大概会赞同。当官,是他们的梦想,就算当不到,也要在称呼上过把瘾,这份执着劲,想起来都让人泪光闪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