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純粹易碎的青春,不得輕易觸碰——東野圭吾《放學後》

《放學後》裡,我想寫的是出於普通人無法理解的動機而行兇的故事。這個書名引發了一些討論,可我至今都覺得不錯。

——東野圭吾

《放學後》是東野圭吾的早期作品,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夢想開始的地方。錯綜複雜的詭計、出乎意料的兇手、無法理解的動機、驚恐驚歎的結局、震撼人心的啟發……那些早被我們遺忘的來自青春期的脆弱自尊,不得隨便輕視,不得輕易觸碰。

那些純粹易碎的青春,不得輕易觸碰——東野圭吾《放學後》

圈套

作為早期推理小說的《放學後》,東野圭吾把較多的筆墨放在詭計的設計上:前島老師(主人公)疑似遭人謀害的心理鋪墊、密室殺人的故弄玄虛、毫無破綻的不在場證明、受害人被掉包的行兇失誤、驚慌失措卻合情合理的結局……

當中最為出色的莫過於1)兇手利用密室詭計製造不在場證明;2)兇手誤導警方前島老師是其謀害的目標,而實質是另有其人。一層層無縫的圈套,一道道縝密的詭計,謎底似乎、大概、將要呼之欲出,卻總感覺哪兒不對勁兒,讓人看著心急如麻。

那些純粹易碎的青春,不得輕易觸碰——東野圭吾《放學後》

突破

案子的線索看似很多,又似乎沒有。一連兩起謀殺案發生在女子高中,沒有目擊者,沒有證人,沒有學生告知警方哪怕一丁點小消息,似乎所有學生都毫不關心兇手是誰,那些青春期的女生們腦子裡究竟想的是什麼?無人知道。

師生之間的矛盾、教師之間的秘密、學生之間的包庇……都有可能成為突破的線索;而前島老師,這個一直覺得有人要謀害他的“當事人”,顫慄般地嗅出了異樣的味道——來自對密室的破解,來自對射箭社成員的猜疑,還有,來自那時刻圍繞在身邊的危險味道。

一根二十八點五英寸的長箭道破了密室之謎,也證實了兇手(們)。毫無疑問,東野圭吾的整個推理密不透風,邏輯縝密。前有讓人蒙圈的心理鋪墊,中有忽明忽暗卻有根有據的線索,後有一針一線解析透徹的真相,最終神來一筆讓謎底水落石出。

那些純粹易碎的青春,不得輕易觸碰——東野圭吾《放學後》

殺意

說到兇手的動機,正如東野圭吾所說,一開始確實讓人難以理解。一個高中女生自慰的情形被兩個男老師目睹,成為她人生的最大困擾,甚至冒出自殺的念頭。而殺意,就這樣衝動地萌發,恣意地蔓延,瘋狂地執行……

靜下心思考,這種恨意來自何處?是隱私徹底地暴露?是青春期脆弱的自尊?是一直小心翼翼保護的純粹被破壞?我想這些都有可能成為恨意的來源。我們也曾經歷過那個脆弱不堪的青春,不想被打擾,不想被破壞,那一碰即碎的不是青春,而是人心。

另外,非常驚歎小說的結局,真正想要殺害前島的其實是他的妻子,為何?因為他只知道一味地從她身上索取——自由、快樂、孩子……而人,在自己珍惜的東西被奪取時,都會變得瘋狂,不管是青春期的孩子,還是已經長大的成人。

那些純粹易碎的青春,不得輕易觸碰——東野圭吾《放學後》

東野圭吾的作品總會直擊心靈,《放學後》讓我們震撼之餘,也讓我們不得不去深思人心的脆弱和瘋狂。當我們不再重視金錢等物質生活時,什麼才是我們終此一生值得去珍惜,去守護呢?

但願我們心中的那片純粹的美麗,單純的真實不被破壞,同時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不被佔據心中一方的惡魔所擺佈,所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