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學一門語言要很久,嬰幼兒卻很輕鬆?

在很多人心目中,“學外語”要付出很大心血。

且不說看起來無窮無盡的外語詞彙,光是短語搭配、虛擬語氣這些有限的語法規則就能讓人望而卻步。

可是,如果你接觸過小孩子尤其是嬰幼兒,會發現他們學起一門新的語言不費吹灰之力。

為什麼我們學一門語言要很久,嬰幼兒卻很輕鬆?

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嬰幼兒學一門語言很輕鬆?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與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基於語言。

翻開詞典,一個詞語的解釋都由其他詞語構成。比如“荸薺”一詞的解釋是——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裡。地下莖也叫荸薺,扁圓形,皮赤褐色,肉白色,可以吃(劃重點)。”

即使一個人從沒見過荸薺,通過這一段描述也能對荸薺有個大致的印象。

當然,詞典並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陌生詞彙最常見的方式。

如果有小夥伴說:“荸薺可好吃了!” 我們也能通過“荸薺”一詞在這個句子中出現的位置,以及對句中其他成分的理解,推斷出——荸薺可以作為食物

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習得陌生語言元素需要以已經會的語言為基礎,那麼當你對任何語言都一無所知,該怎樣學習語言呢?這就彷彿是語言學中“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當然,其實我們人人都經歷過這樣“雲裡霧裡”的階段,那就是嬰幼兒的母語習得過程。

為什麼我們學一門語言要很久,嬰幼兒卻很輕鬆?

發展語言學(developmental linguistics) 致力於解釋的問題之一是:嬰幼兒怎樣把一串連續不斷的語言輸入分解為不同的成分,並掌握語言詞彙與結構?

語言學家們通過對嬰幼兒的語料與實驗分析,提出了以下幾種相互獨立而又相輔相成的假說——

語義啟動理論(semantic bootstrapping)

語義啟動理論由加拿大裔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語言學家Steven Pinker首先提出。

為什麼我們學一門語言要很久,嬰幼兒卻很輕鬆?

大名鼎鼎的暢銷書作家、語言學家Steven Pinker

他認為,幼兒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先學習語言中表示意義的元素,比如一件物品或者一個動作,然後根據掌握的語義信息構建語言的語法結構,建立語義與“名詞”、“動詞”等句法範疇(syntactic categories)的對應關係。

語義啟動理論假設,幼兒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感知詞語與現實世界中個體的對應關係。

比如,在掌握時間詞以及標記動詞時態變化的語法成分之前,幼兒需要具備對時間的基本感知,能夠在認知層面上區分已發生的事件以及正在發生的時間。

而且,幼兒可以在腦子裡想啊想,推測出語義和句法成分中存在較強的對應關係,比如:

動作的發出者 對應 主語

動作的接受者 對應賓語

動作本身 對應 謂語

舉個簡化的栗子,比如小寶寶聽到以下這些句子,並配有相關的畫面:

貓追狗

貓追老鼠

貓追小鳥

為什麼我們學一門語言要很久,嬰幼兒卻很輕鬆?

那麼當小寶寶聽到“貓追XXX"的時候,XXX就很可能被正確理解為“追”這個動作的接受者,並且是一個名詞。

然而,嬰幼兒接收到的語言資料並非簡單直接的。

比如說,對同一個動作,我們既可以描述為“貓追狗”,也可以描述為“狗躲貓”,僅憑語義信息無法得出關於動作發出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關係。

句法啟動理論(syntactic bootstrapping)

哈佛大學的R. Brown對學齡前兒童做了一個實驗:他們用圖片給一些兒童解釋一個不存在的單詞,然後讓孩子們在一組新圖片裡選出剛剛說的新單詞表示的內容。

實驗的重點就在於,實驗者的引入方式暗示著新單詞的詞性。以sib這個假詞為例,引入的語句可能有以下三種:

sib為動詞:Do you know what it meansto sib? (你知道sib是什麼意思嗎?*)

sib為可數名詞:Do you know whata sibis?(你知道一個sib是什麼嗎?)

sib為不可數名詞:Have you seenany sib?(你見過任何sib嗎?*)

*英文版本的問題中,sib的位置只能填入相應詞性的詞

實驗者最開始解釋新單詞使用的圖片中情形中存在一個動作(如揉麵)、一件單個的物品(如碗)、以及一個不可數的物品(如麵糰)。而幼兒可挑選的三幅圖片中則分別只對於以上三類詞彙中的一種。

結果表示,受試的幼兒中絕大多數都能選出與單詞詞性相符的圖片。

為什麼我們學一門語言要很久,嬰幼兒卻很輕鬆?

實驗中有趣的是,給一個孩子解釋圖片中有"一些latt"(暗示latt是不可數名詞)時,這個孩子馬上準確地判斷出來——latt指的是圖片裡不可數名詞表示的物品,還正確地描述出了這個物品的狀態——“latt溢出來了!”

這就是句法啟動理論的一個實驗。句法啟動理論認為,嬰幼兒通過語言的句法範疇與結構來學習詞彙的語義。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研究者就已經發現幼兒能夠通過句法信息判斷區分詞彙的語義。

為什麼我們學一門語言要很久,嬰幼兒卻很輕鬆?

句法啟動理論有著廣泛的跨語言證據的支撐。

Lee和Naigles對幾個漢語為母語的幼兒做了個實驗,研究他們對及物和不及物動詞的掌握,結果表現出幼兒能夠根據動詞的句法環境推測動詞的語義。因為漢語允許對語法成分進行省略,而且並沒有像英語裡動詞變形等明顯的語法標記,所以句法啟動理論在漢語的實驗中尤為重要。

句法啟動理論也並非沒有批評質疑之聲。詞語常常出現在完全不同的句法環境中,比如動詞周圍可能伴隨動作發出者、接受者、受益者、工具、目的等等多種不同類型的名詞短語,這使嬰幼兒並不能有效地通過動詞句法環境中存在的名詞數量判斷動詞語義。

韻律啟動理論(prosodic bootstrapping)

語言中的韻律(prosody)指的是如音量、重音、節奏、語調等等比單個音素更大的語音成分。

韻律可以表達說話者的情緒、語言的功能(陳述句vs.疑問句)、以及諷刺、強調、對比等詞句之外的元素。

為什麼我們學一門語言要很久,嬰幼兒卻很輕鬆?

和語義與句法有點像,韻律啟動理論則表示語言的句法結構與其語音性質相關,且嬰幼兒能夠感知到這些語音性質,所以語言中的韻律元素能夠幫助引導嬰幼兒學習語義與句法元素。

嬰幼兒接收到的語言片段通常是連貫的,即詞與詞之間並不存在短暫的停頓。這給嬰幼兒的語言習得增添了不少難度,因為他們在理解詞義之前需要先將聽到的連續信息劃分成不同的詞彙。

但即使語音信息的輸入是連續的,語音中韻律的變化通常只會在詞語以及句法成分的邊界處發生,所以嬰幼兒可以通過語音線索感知語言結構。

比如,red ice 連讀後和 dice 發音幾乎一模一樣,而韻律變化則不可能在 re(d ice) 中的dice部分,即跨詞語邊界處發生。

通過語言輸入的統計頻率,嬰幼兒能意識到語言中有一些音素的組合是永遠不會在同一個詞中出現,從而幫助劃分詞語界限。

功能詞的高頻率出現,比如“著”常出現在動詞後,也可以幫助嬰幼兒確定功能詞周圍詞語的句法範疇。

除了語義、句法、韻律方面的語言元素之外,嬰幼兒還會通過追尋成人的目光以及觀察成人的動作等來獲得非語言方面的學習線索,判斷語境。

這些不同的啟動理論側重點與出發點有所不同,比如句法理論會認為語義理論忽略了自然語言結構的複雜性,無法解釋幼兒如何習得動作發出者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語法標記的語言(部分施通格語言,split ergative languages),語義理論則不同意句法理論中多詞性的詞語僅能用不同的句法環境區分的觀點。但正因如此,我們有證據相信母語習得的初始過程並非是基於單一語言元素的,而是不同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啟動理論中還有很多習得機制尚不明確,值得更多研究者參與到語言習得的探索之中。

為什麼我們學一門語言要很久,嬰幼兒卻很輕鬆?

最後總結下為什麼嬰幼兒學語言很輕鬆——

嬰幼兒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感知詞語與現實世界中個體的對應關係;

嬰幼兒能夠通過對句法信息來判斷區分詞彙的語義;

嬰幼兒可以通過語音線索感知語言結構。

人類大腦語言習得機制的神奇之處不禁想讓人再做一回嬰兒,一窺究竟。如果家裡有小孩子的話,不妨試一試進行一些語言習得小實驗,也許你就能有全新的發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