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自作孽不可活的唐玄宗



一 危机重重的大唐帝国

公元755年。大唐天宝十四年

这一年,唐帝国正站在命运的巅峰。它的繁华富强,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755年的唐帝国,是正午的太阳,向世界散发出夺目的光焰。整个地球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如此恢弘壮丽。它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最美丽的丝绸、最动人的诗歌。各个国家的商人与使节,像潮水一样涌来。这是他们要朝拜的圣地。

755年的大唐帝国,被蚀刻在历史的印版上,如同一个不朽的传奇。

它的主人唐玄宗是一个70岁的老人。全帝国最美丽的女人——杨玉环,和他缠绵在骊山温泉中。石莲花在水底盛开,银缕船在池中游弋。宝石和丁香堆积成了山,霓裳和羽衣织成了云。

在骊山不远处,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帝都长安。在长安背后,是拥有五千多万臣民的唐帝国。帝国的粮仓里屯积着一亿石粮食,帝国的边境上驻扎着几十万精兵。

这是他多少年辛苦经营的结果。如今,他有资格去享受人生。因为这个帝国像金子一样完美,像玉石一样坚固。

一切都像神话一样美好。直到有人在帝国主人的耳边轻轻吐出三个字:

——安禄山。

安史之乱:自作孽不可活的唐玄宗

安禄山

这三个字后面,是一个诡诈的胡人。

几十年前,曾有一个女巫多年不育。她前往圣地扎荦山祈祷。神明回应了她。不久,她就生下了安禄山。扎荦山是突厥的战神之山。

他加入了唐朝军队,节节高升,成了东北边境的一个将星。安禄山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也有一颗黑暗狡诈的心。他曾宴请契丹酋长,把客人灌醉以后,就砍下他们的头颅,把尸体扔进大坑。前前后后,他用这样的手段杀了几千人。他们的头颅,都被作为战利品献到长安。

这样一个蛇蝎般的人物,却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他在皇帝面前表现得愚鲁直爽。据说,安禄山体重三百斤。唐玄宗曾有一次指着他的肚子,问道:“这个大肚子里是什么?”安禄山大声回答:“只有一颗赤心!”皇帝相信了。所有的将领中,唐玄宗最信任的就是他。皇帝不断奖励他,给了他最奢丽的住宅,把郡主嫁给他儿子,封他为东平郡王。最重要的是,让他担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道节度使。

——直到安禄山达到权势的极限;直到唐玄宗再没什么可以给他的了。

于是,有人在唐玄宗面前说出一句话:安禄山必反!

大臣开始提醒唐玄宗:整个帝国只有十个边镇,安禄山掌控了其中的三个。全国最精锐的骑兵,尽在其麾下。他已经有了造反的能力。

而且他也有了造反的迹象。他招

募了八千名外族勇士,编为“曳落河”,成了他的私人部队;他要求把32名汉族军官换成蕃人;他以献马为名,要派六千军队进入内地;他儿子与郡主成婚,他居然托故不来京师。大臣们质问:这一切如果不是为了造反,又是为了什么?

唐玄宗感到了莫名的恐惧:如果安禄山真造反了,怎么办?是不是给他的太多了?

也许不至于。也许我们只是杞人忧天。

唐玄宗决定做一次试探。他写了一封信,让太监送给远在范阳的安禄山:“我在骊山华清宫为你新做了一个浴池,十月份我在这里等你。”

范阳就是现在的北京,当时是安禄山的总部。太监奔波几千里,带着一身尘土进入范阳城,站在安禄山面前。

这个时候,任何臣子都应该下拜!都应该叩头!但安禄山没有起身。他坐在床上,只微微动了动身子。安禄山读了信,淡淡地说:“皇上还安稳吧?十月份我一定去。”然后,他就把太监赶到了馆舍,再也没有露面。

太监回到长安,在皇帝面前描述了安禄山的倨傲,痛哭流涕:“臣差点回不来了!”回答他的,是长久的沉默。唐玄宗一语不发。

——这就是那个赤心之人么?!这就是那个握着十几万精兵的帝国干城么?!

他眼睁睁地看着玉石般的帝国,出现了一条裂隙。但是他老了,太疲惫了。他不想管这些事情:也许它只是一条裂隙。——很多玉石上面也有裂隙,但不还是好好的么?也许一切终究会过去。

冬天就要到了。唐玄宗像往年一样,离开长安,前往骊山华清宫。在那里,他已经为安禄山修建了一个浴池。

十月份转瞬而过,安禄山没有来。

然后是十一月。

华清宫内,铜盆火炭,温煦如春。唐玄宗吹奏着玉笛。舞女们簇拥着杨玉环在大殿中翩然起舞。她们摇曳的肢体如四季之树,苗条的腰身如无名之花。舞蹈的节奏越来越快,音符象暴雨一样洒落。杨玉环飘如回雪,惊似游龙,最终幻化成一朵旋转的红云。

歌舞声中,唐玄宗似乎也渐渐淡忘了安禄山。

但就在此时此刻,玉石上的那道裂隙正在炸裂。他的灿烂帝国将一去不返。

正午的太阳坠向西方的大地。

二 渔阳变

十一月初九。帝国东北边境——范阳城。

十五万军队从那里出发,呼啸南下。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铁骑兵。他们的铠甲在寒日中闪耀着冰冷铁色。这是帝国最可怕的部队,一旦发起冲锋,几乎无人可敌。跟在后面是黑压压的步兵,遮盖了整个地平线。

这支部队是一个民族的大杂烩,除了帝国的正规边兵以外,还有同罗、奚、契丹、室韦等蛮族部队。不同的民族、语言,装束,混杂在一起,形成了汹涌潮水,向南

方涌去。

在十五万大军之中,有一个铁辇,里面坐着位肥胖的胡人。——他就是安禄山。

今天是他和大唐帝国决裂之日。从今天开始,这十五万大军再也不是帝国的军队了。他们只效忠一个人:安禄山。他要带着他们冲进长安,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可以想见,那将是一个残酷血腥的蛮族帝国。

许多平民看着这支大军,目瞪口呆。有人低声说:“范阳的军队从来都是北上。就算是一百岁的老公公,也没见过范阳军队南下的。

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反向进军将彻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将他们的生活撕裂为两半。

安禄山的部队鼓声震天,烟尘千里。他们每天挺进六十里,像狂风一样席卷而过。所经之地,没有人能稍作阻挡。城池毫无抵抗地沦陷。河北的帝国官员,只有三个选择:逃亡,投降和死。

原因很简单:帝国的战争都在边境进行。内地已经一百多年没见过战争了。没有人知道怎么对抗这支大军。他们就像熟透的果子,在暴风中纷纷坠落。

安禄山用最快的速度南下,沿途不做停留。二十三天后,他已经冲到了黄河岸边。

到长安的路程,至此已经走了一半。

就在安禄山起兵七天后,唐玄宗知道了叛乱的消息。他被逼到了死角,再也没有退路。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全力以赴,迎击安禄山!

事变来得太过突然,帝国政府毫无准备,手上缺少可用资源。当前的核心任务是保卫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安禄山的部队在火速前进,而这一带兵力严重不足。情形非常危急。

但唐玄宗手中也有好牌——那就是他的两员虎将。

第一个是封常清。

封常清当时担任安西节度使。安西位于现在的新疆,是帝国最偏远的一个边镇。正巧,封常清这个月刚从驻地赶来长安,晋见唐玄宗。这个人身材瘦弱,斜眼跛足,但却是杰出的将领。他曾远征大勃律国(位于今天的克什米尔),立下辉煌战功。

第二个是高仙芝。

他的威名更加显赫。高仙芝是高丽人,在帝国军队里服役多年,曾远征过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许多国王、可汗都被他用绳子捆着,献给大唐天子。多年来,他就是帝国神话的一个象征。四年前,他在怛罗斯城被阿拉伯军队击败。此后他被招回京城。在此危急时刻,他是迎击安禄山的最佳人选。

两头猛虎披挂上阵,去迎击东方的群狼。

封常清首先纵马出关,前往洛阳招募军队,组织洛阳保卫战。紧接着,高仙芝率领关中的五万军队也开拔了。他驻扎在河南陕郡,担任平叛总指挥。陕郡位于今天三门峡市附近,构成了洛阳之后的第二道防线。

帝国政府就蜷缩在这两道防线之后。

现在

最关键的因素是时间。

安禄山在火速向帝国心脏挺进。帝国也在火速从各地抽调力量。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一切的关键就在于:谁更快?

但帝国还有一个希望。这个希望就是黄河。安禄山已经挺进到黄河沿岸。但是他的大军要渡过黄河,需要大量船只。他们很可能会被阻滞在黄河边。

但是这个希望很快就会破灭。有一样东西在帮助安禄山。——那就是寒冰。

三 血梅花

十二月初二。彤云密布,阴风惨淡。天气刺骨的寒冷。安禄山的大军阵列在黄河北岸。他下令把破船用绳索、草木串起来,横绝黄河。这样浮桥太过脆弱,很难渡过铁骑军。但是当天晚上,一夜寒风呼啸。凌晨,浮桥全部被冰冻,成了坚固的冰桥。

寒冰为安禄山劈出了南下的道路!

一声令下,安禄山大军像驰过冰桥,安然渡过黄河。

黄河就这样在一夜之间沦陷了。现在,中原腹地就像裸露的羔羊。

第一个牺牲品是陈留,也就是现在的开封。铁甲军掀起的烟尘淹没了城市。安禄山闪电般攻陷了陈留。河南节度使被斩于军门,一万守军也被尽数屠杀。

第二个牺牲品是荥阳。它是洛阳的门户,是安禄山必取之地。叛军鼓角一响,荥阳的守兵“自坠如雨”,城市也瞬间沦陷。

下面就是洛阳了!它不是陈留,也不是荥阳。这里有统帅六万大军的封常清。他要在这里,和安禄山一决雌雄。

封常清率军出守城外的虎牢关,狙击狼群。——这是帝国和安禄山的第一次真正碰撞。

唐军排成威风凛凛的阵列,在大地上铺展开来。所有的矛尖指向东方;所有的箭蔟都对准东方;所有的眼睛都望着东方。

黑色尘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越来越近。鼓角声逐渐清晰可闻。还有千万个马蹄撞击大地的声音......唐军还保持着漂亮的阵型,但许多人的额头开始渗出冷汗。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这团黑色烟尘一步步逼近,最后停在自己面前。无数矛尖在轻轻颤抖。

铁骑兵骤然从尘烟里冲出,铺天盖地的扑来,就像铁的风暴。风暴席卷之处,一切抵抗都终结了。转眼间,阵列就被冲散,唐军全线溃败。满地都是死尸和丢弃的长矛、盾牌。

这不是一次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这支军队根本不是狼群的对手!封常清手下的六万军队,都是匆匆招募的洛阳民兵,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无力对抗铁骑冲击。——但是封常清还是不肯放弃。

他收拾残兵,在葵园再站,又败。在上东门再站,又败……换做别的将领,早已全盘崩溃。但是封常清就是不肯放弃。他知道必败无疑,却疯了似的不断战斗。他连战五次,连败五次。最终,他不得不拆毁城墙,夺路逃出洛阳。为了阻挡敌

军,他让人砍下大树,阻塞道路。能逃出去的只是少数,六万大军几乎被斩杀殆尽。当天正下大雪,厚达一尺。迷蒙的雪雾中,到处是殷红的鲜血。最终,更多的雪花悲悯地洒落,掩盖了这些猩红的血梅花。

洛阳保卫战惨淡结束。帝国的第一道防线崩溃了。此时距范阳起兵,只有短短34天。

封常清向陕郡一路踏雪狂奔。那里有高仙芝的主力部队。他一身血迹站在高仙芝面前:连日血战毫无用处,洛阳沦陷了!

对高仙芝来说,这实在是个晴天霹雳:失败来得实在太快了!谁也没想到封常清的军队会如此不堪一击。看来叛军比预计的要强得多。现在自己的五万军队裸露在狼群中,也许会尸骨无存。高仙芝愣愣地看着封常清,脑子一片混乱。

这时,封常清提了一个建议。

一个性命攸关的建议。

——回潼关。

如果说八百里秦川是一个盒子,那么潼关就是打开这盒子的钥匙。

黄河从北方汹涌而下,和南方的秦岭劈面相遇。被秦岭阻挡后,黄河开始折而向东。黄河与秦岭相撞的地方,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豁口。它就是潼关。潼关夹在峻岭与大河之间,险厄峻极。有个说法是“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这个小豁口,卡住了进入关中的孔道。

封常清要求撤回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他激烈陈词:这五万大军在词决战只有死路一条。但扼守潼关却绰绰有余。凭借天险,完全可以把安禄山拒之关外。陕郡无法保卫,也不值得保卫。值得保卫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潼关!它才是命运的枢纽的所在。

高仙芝犹豫了。

此刻,安禄山的军队正向陕郡飞驰而来。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几个小时的迟疑就可能带来灭顶之灾。高仙芝焦虑地来回踱步。看不见的命运之神,在他头顶盘旋飞翔。在这个关键时刻。帝国的生死存亡就在高仙芝的一念之间。

高仙芝不是一个胆怯的人。但此时此刻他胆怯了。他的胆怯拯救了军队。

高仙芝终于下令,全军撤往潼关!

临行时,高仙芝打开了仓库,把里面的钱帛分给大家。带不走的一火焚之。熊熊烈焰中,高仙芝的大军向西方退去。当地平民也纷纷逃亡。从陕郡到潼关的道路上,到处是难民与军人。每个人都脸色铁青,惶恐不安。他们的背后,是陕郡上空的黑色烟柱。烟柱之后,则是呼啸而来的范阳铁骑。

——撤退的已经有些晚了。叛军前锋尾随上来。殿后的军队遭到突袭,人马践踏,伤亡惨重。如果叛军主力不在洛阳停留,全速追击,高仙芝很可能会全军覆没。但是叛军只派出了前锋。唐军终于跌跌撞撞地摆脱了追击。

潼关大门敞开,涌动的人流冲了进去。安全了!终于安全了!

包括高仙芝在内,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终于闯过了死亡之路。狼群被关在了门外。高仙芝和封常清没敢浪费时间,马上组织防御。果不其然,安禄山的前锋部队很快就攻到潼关。在这里,他们第一次遭到失败。横扫中原的铁骑军在潼关面前败下阵来。这里地形太过险要,叛军无法越雷池一步。

一切的一切,现在都取决于这个小小的关口。潼关是长安的盾牌,是上天赐给关中的礼物。它为帝国死死挡住了东方来的千军万马。

安禄山大军像是一条汹涌铁流,冲刷过河北河南,淹没了无数名城巨镇,一直冲到潼关城下。然后,它咆哮着退了下去。山与河之间的这座雄关,截断了铁之洪流。没有人能闯过这道天堑。

长安终于安全了。帝国在危机时候挺了过来。它赢得了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帝国的力量在慢慢聚集。成千上万的新军在开往前线,西北的朔方军也开始挺进东方,攻击安禄山侧翼。最可怕的时刻过去了。

但是高仙芝却隐隐有些恐慌。在他逃往潼关的路上,一个念头始终在他脑子里徘徊:不经一战放弃陕郡,怎么向皇上交代?但他来不及仔细考虑。他只能凭直觉,做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决定。

——然后希望唐玄宗能够理解他。

可是他错了。

高仙芝的撤退拯救了长安,但也意味着:放弃了陕郡,放弃了洛阳,放弃了中原的千里江山。唐玄宗绝对不原谅他。他认为这次撤退荒谬透顶!高仙芝应该作战,应该击退安禄山!高仙芝的军队不可能击败安禄山,唐玄宗根本就不理解这一点。唐玄宗从没有亲自带兵作战。

但他却可以决定任何一个将领的生死。

就在唐军退入潼关几天后,高仙芝听说有使节带着圣旨来了。他匆忙从外面返回厅堂接旨。这个时候,他看见了一个可怕的景象。

封常清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这个在洛阳五次血战、又把军队带入潼关的人,变成了一具尸体!

尸体一身是血,躺在芦席之上。一个太监站在旁边,周围是一百多名“陌刀手”。太监说:“也有给您的恩旨。”高仙芝脸色刷白地接旨。旨意是一道死刑令,上面列举着高仙芝的两大罪名:撤军弃地;克扣粮饷。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高仙芝没有反抗,直接被押进刑场。这时,士兵们都已知道了消息。许多人围在刑场,默默不语,看着被刀斧手簇拥着的主帅。

高仙芝走进刑场,看着前面黑压压的士兵,大声说:“说我撤军弃地,不错!说我克扣粮饷,上有天,下有地,决没有这回事!”太监淡淡地看着他,一语不发。高仙芝伫立片刻,忽然大声喊:“我冤不冤?”

一片沉默。

忽然,前面成百上千的喉咙发出同一声

呐喊:“冤!”喊声在清冷的空气回旋震荡。

刀光过处,一个高丽人的鲜血喷向天空。

四 潼关泪

高仙芝和封长清死了。现在唐玄宗只有最后一张牌。

两镇节度使、西平郡王哥舒翰。

这位突厥族将军威名超过了高仙芝和封长清,是唯一能和安禄山并驾齐驱的将领。他曾和吐蕃转战青海,屠城灭堡,威震天下。哥舒翰本是抗击安禄山的不二人选。——但是他老了。不久前,他在浴室内中风瘫痪。此后就一直在长安养病。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位“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名将。他只是一个衰朽的老人。

可是唐玄宗一道圣旨诛杀两员大将,也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他不得不选择这位老人。

哥舒翰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指挥潼关大军。这段时间里,长安又新征集了八万大军,现在一起交给哥舒翰。

这个衰老的突厥人带着浩荡大军,走向他人生的最后旅程。整个帝国的命运托付给了他。哥舒翰吃力地骑在马上,胸中充满了荣耀——以及荣耀后的悲凉。前方是千丈刀山、万尺龙潭,而他体内的火焰已经渐趋微弱。他随时可能粉身碎骨,但至此也已别无选择。他和帝国一样,都没有第二张牌了。

然后,哥舒翰在潼关一呆就是半年。

从十二月到第二年五月,哥舒翰的军队始终不出潼关一步。安禄山的军队也始终未能踏进关门一步。安禄山的长子曾率精锐进攻潼关,结果铩羽而归。无论哥舒翰如何衰朽,他还是成功地守住了关门。

在此期间,整个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安禄山的铁骑一度所向无敌,横行大河南北。但此刻,他的弱点终于暴露出来。安禄山大军被扼守在潼关之外,无法摧毁长安政府。而他的大本营——范阳,又在两千里之外。他的侧翼过长,很快就陷入困境。

唐帝国除了派哥舒翰扼守潼关外,又放出了一只雄狮——来自西北的朔方军团。朔方军翻越太行山,直指安禄山的范阳老巢。三个月内,它连获两次大捷,斩杀了数万敌军。范阳岌岌可危。

——安禄山的帝国已经被横腰切断。

安禄山从一个征服者,慢慢变成了困在中原囚笼里的病虎。

唐帝国已经熬过了寒冬。希望又像春草一样,茁壮生长。只要再坚持一阵,安禄山就要做出抉择:要么撤退,要么崩溃。如果这样,未来的历史将彻底改写。755年的大叛乱将只是帝国的一段插曲。

命运的天平缓缓地、坚定地向着唐帝国倾斜。

然后,在某一个瞬间,命运之神忽然改变了主意。

长安。

皇宫深处,响起一身愤怒的叫喊:“他为什么不出兵!我要我的洛阳!“然后是一阵窃窃私语。

这个叫喊将毁灭潼关的十几万

大军,颠覆帝国的国运。

还是唐玄宗。他现在既衰老,又固执。他认为安禄山力量已经枯竭。那为什么不出兵?为什么不去光复洛阳?为什么不和朔方军团夹击安禄山?

侦察显示:敌人在陕郡方向只有四千兵马。那为什么潼关大军不主动出击?

唐玄宗愤怒地问道:哥舒翰在等什么?!

哥舒翰知道自己在等什么。

唐玄宗任命他指挥军队,其实是一个错误。哥舒翰老了,又疾病缠身,没有精力去统御十几万大军,也没有信心去组织野战。如果高仙芝和封常清还在,帝国的命运将大不相同。

但哥舒翰头脑依旧清晰。他知道自己的弱点,也知道手下军队的弱点:它是拼凑出来的大军,凝聚力不够,战斗力也远远不如安禄山的铁骑军。用它牵制叛军绰绰有余,但要和安禄山决战则办不到。

因此他的思路很简单:等待——等待朔方军团兵围范阳;等待安禄山缓慢崩溃。

朔方军团指挥官郭子仪也这么想。他和哥舒翰都上过许多奏章,指出:在这个关键时刻,决不可轻动。哥舒翰一旦出关东征,整个帝国将面临不测之险。八百里秦川再无屏障,帝都长安势必倾覆,当前形势将急转直下!陕郡四千兵不过是诱饵,那里一定设好了伏击圈。郭子仪说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潼关出兵,有战必败!

但是唐玄宗根本听不进去。他当年不理解高仙芝为什么撤退,现在同样不理解哥舒翰为什么不出兵。他在皇宫里咆哮:他等了半年了,他还要等多久?!

他的呐喊一直传到了潼关。

处决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唐玄宗的第一个错误。

让一个中风后的老人来指挥军团,这是他犯下的第二个错误。

这两个错误都可以弥补,但是他又要犯下第三个错误。这是最后的、也是最致命的一个错误。

——他派出了一个又一个使者去潼关,传达同一个旨意:马上出关,光复洛阳!

哥舒翰畏惧了。就在他的脚下,两员大将被一道圣旨就地处决。唐玄宗现在年老昏聩,谁知道他会做什么?下一个圣旨会不会就是取他哥舒翰的首级?

哥舒翰还在做最后抗争。他接着给皇帝写奏章,乞求收回成命。回答他的是一封充满杀气的敕书:“再拖延不发,国法俱在,朕也无法徇私!”

哥舒翰彻底崩溃。

这封信毁灭了哥舒翰最后一线希望——也毁灭了帝国最后一线希望。

帝国的命运在这一瞬间注定了。

756年六月四日,哥舒翰带着大军出征东方。他已经预感到了黑暗的未来。没有胜利,没有光明,有的只是深不见底的毁灭。他抚着自己的胸膛,放声痛哭。

关闭了六个月的潼关,打开了城门。金属铠甲在日光中熠熠生辉,一面面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将近二十万大军鱼贯而出,大踏步走向死亡。在他们身后,是帝国的心脏,是富庶的关中,是世界上最繁华最壮丽的城市——长安。今天,帝国的花瓣炫然开放,花蕊裸露在黯黯黑夜之中。

队伍中,有一位突厥老人正在哭泣。

五 曲终*长安乱

每天薄暮时分,潼关的烽火台就会点燃火炬。火光一直照映到三十里外,那里的烽火台见到潼关的火光,也会点燃火炬。

这样,每三十里为一站,点点烽火从潼关一直延伸到长安。在夜色中,就像一条细长的火龙。

——这就是平安火。只要长安能看见远方烽火,就说明潼关安然无恙。从战争开始,平安火每天都传到长安,从无间断。

但在六月九日,它忽然消失了。

没有人知道怎么回事。远方的天空一片漆黑。

唐玄宗站在楼台上,久久地望着东方。紫色的太阳已沉入大地,月亮旋风般升在天空,披挂着千万颗星辰。

但是始终没有火光。

唐玄宗感到冰一样的寒意。那是恐惧,石头般沉重的恐惧。哥舒翰出关五天,潼关忽然沉默不语,就像被大地吞噬了一般。

他第一次模糊猜到了真相:就在此刻,他的帝国正在崩溃之中。

但过去几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还不知道。——但他很快就会知道。

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出关后,大步挺进伏击圈。他们被困在一个峡谷里,敌人从山上抛掷滚木巨石,唐军陷入混乱。哥舒翰拼命发起冲锋,就是无法突围。午后刮起了大风,安禄山的部队点燃了几十辆草车,阻塞峡谷的东出口。浓烟滚滚向唐军扑来,队伍开始互相冲撞,自相残杀。混乱一直持续到黄昏。最后,安禄山的骑兵绕到唐军背后,发起冲锋。于是,一切都结束了。

——峡谷里到处是面目模糊的死尸。二十万军队全部崩溃,只有八千人逃出战场。这就是真相。

——敌军尾随而至,一举拿下潼关。阻挡他们六个月的铁门再也不存在了。这就是真相。

——安禄山的部队即将向长安冲刺。这就是真相!

关于未来的事情,他更无从知晓。未来的一切都被写进他的命运,即将一件一件展现给他。只是在此刻,他还一无所知。

他不知道:长安即将沦陷。一群人形野兽要把这里变成巨大的屠宰场。无数人要肝脑涂地,连婴孩也无法幸免。公主皇孙要被生生挖出心肝;贵族大臣要被铁凿活活揭去头盖骨。——这个秋天,长安将属于魔鬼。而他自己很快就要逃往四川。然后他要熬过六年的凄凉岁月,最后死在冷清的神龙殿。

他也不知道:自己即将在马嵬坡面临一个残酷选择。是拯救自己,还是拯救爱人?他选择了自己。一生中最爱的人,变成冰凉的尸体躺在自己面前。他

将此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静听窗外的雨声,想着那个让他心裂的瞬间。

他更不知道,眼前的这场叛乱将持续八年。帝国动用全部力量才将其扑灭,但帝国也已面目全非。它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这个国家。往日的荣光一去不返。

和它一起逝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帝国,而是中国的整个古典帝国时代——汉与唐的时代。此后,中国永远地进入了另一个时期。

但在此刻,唐玄宗什么都不知道。

他只是站在楼台上,困惑地看着东方,看着帝国慢慢走入黑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