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饮食观中十三个“不食”到底是什么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可很多人不知道,孔老夫子其实对于饮食也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在《论语》一书中关于"食"这个字被提到41次,其中13次是与吃有关系的。在《乡党》篇中,孔子特别提出了十三个"不食"。

孔子饮食观中十三个“不食”到底是什么意思?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总原则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肯定听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用咱们现在的大白话说就是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这样可以减轻肠胃的负担。在这八个字的总纲领的指导下,孔子提出了13个不食。而从现在看来,这些理论大部分都符合现代餐饮卫生的要求。

孔子饮食观中十三个“不食”到底是什么意思?

食磝而?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所谓"食磝而?"指的就是变质的食物,吃了容易引起肠胃功能的感染引起不适。色恶不食与臭恶不食就是就是指变色和变味的食物,而变色变味通常都是食品变质腐败的前兆。而失饪指的是半生不熟的食品,这四类情况属于吃了会引起疾病的类型,当然属于"不食"的范畴。

孔子饮食观中十三个“不食”到底是什么意思?

沽酒、市脯

沽酒和市脯是从街上的酒肆买回来的酒和脯(肉干),孔子认为这两种食品并不是自己家里酿制的,属于不干净的食品,因此也不能吃。古人非常讲究礼仪,认为"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则不食",认为放置过久的食物是不能吃的。

孔子饮食观中十三个“不食”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多食;唯酒无量,不及乱

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多食;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四个方面是警告人们,不管是吃饭、喝酒、吃肉都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否则百害而无益。

孔子饮食观中十三个“不食”到底是什么意思?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撤姜食

这三条是站在士大夫阶层以维护礼法等级制度的立场上表达的。所谓"割不正不食"是指祭祀时用的脊、胁、臂、臑等部位有严格的规定,不符合规则的称为不正,就不能食用。"不得其酱不食"是《礼记-内侧》中的约束,不同的食品要配备相应的调料,不能乱点鸳鸯谱否则就不能吃。"不撤姜食"是说祭祀的食品必须要搭配姜才能当做香料熏,否则就不能用。

可见孔子说的13个不食中,绝大多数都还是蛮有道理的,有利于人体的饮食健康,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古人智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己用。

孔子饮食观中十三个“不食”到底是什么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