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皇上为何要让宋江去征讨方腊?

开着布加迪威航灭蟑螂

这个问题,车逻辑从三个方面为您简单梳理一下~

一、从剧情方面来讲,方腊作乱时朝廷已经决定派张叔夜和刘光世前去剿匪,届时宋江并不知道这件事。后来还是燕青和李逵偶然得知此事回去报与了吴用,吴用又转告给了宋江,宋江在接连打完辽国、田虎、王庆后也是自信满满(好吧田虎和王庆是二次元世界的),于是就准备主动找宿元景请求去打方腊。还有一个细节是宋江在和众兄弟商量征方腊是众人表现出的不是抗拒而是欢喜

宋江听了道:“我等诸将军马,闲居在此,甚是不宜。不若使人去告知宿太尉,令其于天子前保奏,我等情愿起兵,前去征进。”当时会集诸将商议, 尽皆欢喜。

所以说征方腊这事是宋江自己要去的,可不是什么高俅、童贯之人为了让二虎竞食硬要宋江去的。

二、从情感方面来讲,梁山众人虽然平寇有功,但他们毕竟是要为自己洗白的草寇而不是天生“正式工”,所以朝廷对其的防范程度大于重视程度,再加上奸臣们再赵佶耳边吹风,最终他们的定位也只是一帮接受了招安却时时受监视的悍匪罢了。在这期间,以李俊为首的水军就首先跳出来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宋江和吴用也表示很无奈,他们不能杀上朝堂也不能回到水泊,真的是进退两难。那么这时候,方腊作乱给了兄弟们活动筋骨稳定情绪的机会,也有了再次建功立业被朝廷认可的可能。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考虑我们也就能知道为什么宋江要积极的去打方腊了。

另一方面,宋江的“刀兵点水工”可不比方腊的“冬尽始称尊”弱到哪去,皇家对这些流言可是很重视的,所以在朝廷人的心里,你宋江迟早也是要被剿杀的对象。

三、我们最后说说历史层面,《水浒传》里故事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在1112-1124,虽然历史上宋江可能没征过方腊,但靖康之耻是的确发生了。在1124年梁山已然解体,1126年金兵攻陷京城,所以书中1123年朝廷就要征方腊了,本来这仗该童贯去打,但为了让二帝被掳走,梁山军必须得参展,并且必须得赶紧完蛋。

之前的战役,108将未曾死亡一人,众好汉也是各显其能,其中最突出的要数斗法和斗阵了,但无论是法术还是阵法里面总有一些拿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存在,如果公孙胜、樊瑞等人能在金兵入侵时依然为大宋效力,那么他们点石成金的功夫必定能避免靖康事件的发生,所以在征方腊前,公孙胜走了。而为了赶进度,施公不仅把安道全留在了朝廷,还让好汉们死的千奇百怪,终于众人平定了方腊,自己也死的差不多了,那么最后再给梁山的残余头领安排一些结局,这就和历史的时间轴对上了。

所以说,即使宋江不打方腊,他们也会用另一种方式在金兵入侵前消亡,说白了施公就是为了圆这个历史的轮回~


文/车逻辑的逻辑

所以靖康之耻其实就是水浒后传…


车逻辑的逻辑

那么朝廷为何派宋江等人去征讨方腊?首先,北宋末年,朝中政治黑暗,高俅等人把持朝政。他们知道梁山好汉都是真心归顺,但他怕如此多的人,发展起来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利,所以总是极力为难他们。


宋朝的农民起义并不只有宋江的梁山,方腊也是很强大的,朝廷自己打不过梁山,几次征讨都无功而返,但是最后梁山主动归顺,这对于宋朝朝廷来说,是白送的一支强大力量。同时,他们也知道自己打不过方腊,梁山集团又很乐意接这个活,那么,何不让他们鹬蚌相争,自己从中获利呢?

毕竟,宋江等人并不是朝廷“亲生”的,甚至他们曾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扰,而且他们又都很有本事。于是,在还没有摸清方腊底细的时候,梁山集团就代表被百姓抵触的宋朝朝廷与方腊进行了火拼。无论如何,最大的受益者,都是朝廷,准确的说应该是朝中的那些大权臣。他们既把朝中一个可能崛起的政治集团扼杀在摇篮里,又打压了方腊的起义,简直就是稳赚不赔。


历史密探

在水浒传里,有四处农民起义颇受朝廷重视,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

济州府和朝廷多次派重兵围剿水泊梁山,都是大败而归,可见当时以枢密童贯、太尉高俅为首的朝廷军队实力特别差,朝廷可是伤透脑筋。一句话,朝廷打不过人家农民起义军。虽然书中没有写朝廷攻打王庆、田虎的内容,但是想必朝廷也打过,估计多数也是败绩。


首先,小说中的四大贼寇,宋江的梁山实力是最强的(实力上方腊实力远胜宋江),这就为他们攻打其他的势力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次《水浒传》中,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是招安的积极拥护者和践行者,他们中很多人都渴望建功立业,洗刷贼名,这就更加有利于朝廷的任用和派遣。

当然,奸臣当道的徽宗王朝,什么事也少不了奸臣的份。太师蔡京、枢密童贯、太尉高俅等奸臣害怕招安后的宋江集团做大做强,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同时他们本身对宋江等人就怀有敌意恶意,带兵打仗又被宋江打败,更是耿耿于怀。


综上所述,朝廷派宋江攻打方腊是基于以下四点:①朝廷无能②梁山强大③梁山愿意④奸臣当道。


史徒行者

哪是北宋时期,是高俅的主意,高俅把持朝政要求皇上下令,让梁山好汉征剿方腊,方腊位居江东水汉两路能攻能守,高俅想让梁山好汉征剿方腊有去无回,借方腊之手消灭梁山英雄,末曾想,他们剿灭方腊凯旋归来,于是,高俅就蓄意谋害梁山好汉,造成了奸臣当道残害忠良震惊中外的这一血案。历史不能重来,如果重来一次,高俅一定是极刑凌迟处决。



沧海129345295

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谁说的?自己去查。

严格意义上讲,松江一伙是受招安,而不是兵败投降。

诏安的意思是什么?接受朝廷管理,接受朝廷改编,接受朝廷任命,愿为朝廷效劳。

那么,宋江一伙,已经从反贼草寇变成了朝廷的武装,国家的军队,已经是“官军”了,为什么就不能去剿灭与朝廷作对,反叛朝廷,另立王朝的方腊呢?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多人都认为,宋江一伙受了诏安,就应当高官厚禄,只吃不干。好像宋江一伙给国家和朝廷做出了多大贡献似的,难道造反有理,做山贼草寇有功?这真是很天真的想法。

现如今也有很多人在现实生活当中搞错自己的位置——总嫌自己待遇低,不看自己贡献少。

宋江集团受了朝廷招安,就是朝廷军队,作为军人,战死沙场总好于作为贼寇当街问斩。不知道有什么值得惋惜的。

我总认为,一群(大多数)身负重罪,作恶多端的“江湖好汉”,最终能在外御敌寇,内保平安中建功立业,是他们的造化。

当然,朝廷上那些当道的奸臣(包括当朝皇帝),的确是抱着“狗咬狗”的心态驱使宋江集团去剿灭方腊的,这样做的意思无非就是两点:

第一,对宋江一伙的不信任。这一点很正常,本来宋江一伙和朝廷之间就没有相互信任的基础。尽管宋江心里对朝廷“致死忠诚”,但“我本一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

第二,宋江一伙的武装力量确实强大,几乎是宋徽宗手里对付方腊最有把握的一支力量,派宋江武装集团剿灭方腊,把握要比“体制内官军”的胜算大的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宋江一伙最终还是剿灭了方腊,当然,自己人也损了十之七八。

改换门庭,是要付代价的。让朝廷当枪使,让贪官污吏当炮灰用,其实就是必然。

忠心耿耿的宋江,最终也逃不过那一壶毒酒。


步武堂

皇上让宋江去征讨方腊,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根本目的,一个是表面目的。

首先,先讲根本目的,皇上让宋江去征讨方腊,根本目的是为了节约朝廷的军事实力,并且能除掉方腊,同时削弱梁山军事实力,这是一举三得的手段。

朝廷就算同意招安宋江,但如何解决宋江的梁山军,这是一个问题,毕竟这些梁山军中有不少的军士都是山贼、逃犯出身,全部都打散了,编入北宋的军队,可能会引起管理上的内乱,如果不打散,让宋江原班人马统领,那岂不是让宋江开小灶,成为了北宋集团编制下,一支以宋江马首是瞻,却不是以皇帝马首是瞻的军队,这是犯大忌的。所以无论如何,宋江的军队必须削弱,最好的方式是让宋江带军队上战场,大部分人死在战场上,剩下小部分人回来,就容易控制了。

其次,再讲讲表面目的,皇帝让宋江征讨方腊的表面目的,是让宋江做出戴罪立功的行为,证明梁山军是真心归顺,同时上了战场就会有战绩,有了战绩才能回到朝廷论功行赏,封授官衔,这样显得合情合理。否则,只要你当山贼,强大了就来投降朝廷,还能当朝廷的官,那全天下当不了官的百姓,都跑去当山贼,回头再找朝廷说招安,请朝廷赐个官吧,这确实也说不过去。

所以北宋的皇帝是用让宋江戴罪立功,征讨方腊的表面说辞,削弱了梁山军,达到了打击并最终控制梁山残余力量的根本目的。当然,有可能这些手段不是宋徽宗这种风流皇帝能想得出来的,但在宋徽宗身边的高俅、蔡京、童贯这些权贵,是可以当作宋徽宗的脑袋,帮着皇帝出主意的。


导演林增荣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水浒传》中的方腊。方腊本是歙州的山中樵夫,因在溪边洗手,见水中的自己头戴平天冠,身穿衮龙袍,因此逢人便说自己有天子福分,又推背图上写道:“自是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十千,万也,加一点,乃方字。冬尽,腊也。称尊者,乃南面为君也。正应“方腊”二字。遂啸众造反。占据江南八郡。自为国主。

史书上记载的方腊,年轻时在江浙一带很有名气,是摩尼教首领。利用传教,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追随他。因受不了北宋政府对花石纲掠夺的侵扰,遂率众起义,瞬间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自称“圣公”,称“文佳皇帝”,建元“永乐”,一时名声大噪,影响极广。
再来说说宋江,被招安之后,带领梁山一众好汉先后镇压了田虎、王庆等叛乱。又奉诏征讨大辽,取得大捷,可谓战功屡立。但是朝庭的高俅、童贯等人,是不会看到梁山泊的宋江等人做大的,时时刻刻都在打宋江等人的主意。

不久方腊在江南起义了。抢州夺县,所向披糜,一时声势浩大,朝庭震动。徽宗皇帝急了,召即群臣上殿议事。书中交代:宿太尉越班奏曰:“想此草寇,既成大患,陛下已遣张总兵、刘都督,再差破辽得胜的宋先锋,这两支军马为前部,可去剿除,必干大功。”天子闻奏大喜:“卿之所言,正合朕意。”书中并没有交代高俅、童贯如何构害,而怂恿宋江领兵去镇压方腊。估计宿太尉的提议也正合他们的意。毕竟这场战争,定是两败俱伤的。
宋江作为一个农民起义的草根领袖,在梁山最强盛时,对社会,没有作出任何贡献。反而委身投靠了朝庭,充当朝庭鹰犬。为了漂白强盗头子的身份,不惜牺牲一干跟着他闹革命的兄弟的生命。虽然宋江倾全力剿灭了方腊,但高居庙堂的当权者,却更加忌惮。因此,朝庭利用完宋江等人,便“兔死狗烹”,其结局便可想而知了。

谢谢阅读。


历史与小说演义,永远都不会在一条线上。咱们有多么熟悉“梁山好汉”,就会有多么惊讶“现实的骨感”。

首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并没有征讨过方腊,因为宋江和方腊,一对儿难兄难弟,都没机会互相见个面,就被北宋给灭了。先说宋江,都知道水泊梁山揭竿起义,然后从山东一路打到江苏,时间是1119年到1121年,折腾了三年,最后在五月份,被江苏的知州张叔夜击败,宰了。前后历时三年。



再说说方腊,比宋江晚一年,1120年起义,在哪呢?睦州青溪县,现在的浙江省淳安县,说实话,方腊虽说起义时间短,但影响可比宋江厉害,短短两年时间,聚集了百万起义军,攻占“六洲五十二个县”,要按照现在的算法,估计有大半个省的面积了,自己还建立了国号——永乐,自称“圣公”皇帝。可惜,同样是1121年,八月份,被大宋军队灭掉。

值得一提的是,知道谁灭掉的方腊起义军吗?

大太监童贯,嗯,你没看错,就是咱们经常听到评书里讲的北宋四大奸臣——高俅、杨戬、蔡京、童贯,里面的大宦官,童贯。领了十五万军队,一马平川,势如破竹。



所以,看到没有?宋江在北边,方腊在南边,俩人几乎同时起事,又同时被灭掉,而且算起来,宋江还早走了一步,根本没时间去考虑方腊是何许人也。

当然,历史是故事,演义是演绎,故事是过去发生的事,演绎是将故事往悬了说。

施耐庵也好,罗贯中也罢,就是借着水浒里传奇的人物刻画,将北宋时期的一段混乱不堪的历史事件,用艺术的手法记录下来而已。

而且,小说里面,让宋江与方腊,两人“关公战秦琼”的,也不是宋徽宗本人,而是奸臣高俅,而且笔者记得里面描写这一情节时,也很耐人寻味,高俅是在和皇帝闲聊天时,假作无意的提了提这个想法,宋徽宗根本就没把梁山当回事,随口就答应了——就如同玉帝给了孙悟空一个弼马温那样的随意。



而宋江等人,就为了这个随意的命令,死伤大半,梁山好汉分崩离析。

好啦,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如果比较细致的看原著,不难发现,宋江被招安以后,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基本都是主动请缨,毛遂自荐。为什么宋江要主动的不断出征?



原来梁山被招安以后,宋徽宗很高兴,命宋江和梁山的部队驻扎在城外。这时奸臣以安全为名,要将宋江等人拆散,宋江的手下情同手足,不愿分开,甚至有谋反的念头,高俅等人正找不到镇压梁山好汉的借口,就奏明皇帝,要将梁山一干人抓起来。多亏宿太尉,据理力争,并举荐宋江征讨辽国。宋江等人因此躲过一劫。



在以后的日子,只要有征战的差事,宋江总是抢着参加,一方面能让弟兄们团聚,另一方面,也是躲开奸臣们的迫害。

如果非要说是朝廷借刀杀人,让宋江和方腊自相残杀,那也是皇帝手下大臣们的想法,从小说看,宋徽宗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不知这是显示出这位皇帝的宽宏大量还是昏庸?


柳生飘雪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宋江是啥?发配的罪人,土匪强盗的头子。

方腊是谁?大土匪的头子。

于是出现了以寇治寇,用杂牌去打土匪。

这不是挺好的?!一举两得!!!!

省了自己出兵,还解决了宋江这个内患。

按袁腾飞的一句话特别经典,打赢了平外乱,打输了平内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