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一个鲁迅,在一百年里,居然只出现了一次

《鲁迅杂文》:一个鲁迅,在一百年里,居然只出现了一次

《鲁迅杂文》:一个鲁迅,在一百年里,居然只出现了一次

对于鲁迅,我有着否定之否定式的情怀:从最早的崇拜到后来的反思,再由反思到现在的怀念——之前的崇拜是包办婚姻式的盲目崇拜;现在,则是找到了精神共鸣点时的对伟大思想的怀念。在我看来,鲁迅是奋进的,同时也是孤独的;就像易朴生说的,“最孤独的人是最强有力的人”,鲁迅就是那个强有力但却孤独的人。鲁迅因奋进而孤独,又因孤独而更加奋进,正是在这孤独与奋进之间,我感受到了一颗伟大心灵带给我的震撼。

鲁迅是奋进的,他的奋进,源于一颗伟大的灵魂求理想而不能的愤慨。鲁迅继承了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从早年留学日本时对国民性的反思,到后来国民性批判,作为“铁屋”里最先的觉醒者,鲁迅的一生都在对国民性和吃人的礼教进行着猛烈地批判。鲁迅秉承了绍兴刑名师爷惯有的作风,他的文章辛辣讽刺——他的小说,他的杂文,他的每一篇文章,就像一把把利刃——准确而又深刻地刺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坎,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让人觉得这样的批判太过真实以至于有些难以接受。

但是,鲁迅的批判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在讽刺外衣下的尖刀——充满着“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希望中得救”的精神,饱含着血与泪的力量。不过我知道,鲁迅其实是不想有这样批判的,因为他说过,“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但正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

《鲁迅杂文》:一个鲁迅,在一百年里,居然只出现了一次

鲁迅同时也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源于一颗伟大的灵魂求理解而不得的无奈。鲁迅吸收了尼采的超人学说,树立了个人主义的思想;他坚信只有个人解放才能推动社会解放,认为“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更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思想的独立,而思想的独立必须依靠于身体物质的独立,也就是经济上的独立——所以鲁迅对于金钱从来不拒绝,甚至有些刻薄,看他的日记就像是在记流水账——这正是鲁迅同中国传统文人的最大差别,也是他的思想深刻地表现。

可惜的是,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能够理解鲁迅这一做法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都在批判鲁迅的刻薄,而能读懂鲁迅的更是少之又少——鲁迅身边的,不是意识形态的卫道士,就是包办婚姻的畸形儿。而鲁迅,永远都是一个人在战斗,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默,那世界只属于我自己。”愈是孤独,鲁迅的精神就显得愈是伟大。

鲁迅的一生,真的就像老农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对来犯者给予最强大的反击——不管对手多么强大,他从不退缩,他“骨头最硬”。而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有谁能做鲁迅?谁敢做鲁迅?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不再把鲁迅的批判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而只不过当作是一块敲门砖;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不能像鲁迅那样经济独立进而思想独立,变成了思想只有依附政治才能获得经济独立。

《鲁迅杂文》:一个鲁迅,在一百年里,居然只出现了一次

一个鲁迅,在一百年里,居然只出现了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