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力:到2020年建設百個“人工智能+X”專業

教育部日前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計劃》,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體系”的目標。

教育部發力:到2020年建設百個“人工智能+X”專業

該計劃指出,人工智能正引發可產生鏈式反應的科學突破、催生一批顛覆性技術,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根據《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計劃》,到2030年,高校要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部分內容如下:

■到2020年,基本完成適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佈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優勢進一步提升,並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

■到2030年,高校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其中,該計劃指出: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重視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控制、數學、統計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能+X”複合特色專業、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新工科”是什麼?

4月3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佈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簡稱《通知》),認定612個項目為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教育部發力:到2020年建設百個“人工智能+X”專業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林建教授認為,新工科中,“工科”是指工程學科,“新”包含三方面含義:新興、新型和新生。

教育部最新公佈的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包括了202個“新工科”綜合改革類項目和410個“新工科”專業改革類項目。

其中,“新工科”專業改革類涵蓋了19個項目群。

教育部發力:到2020年建設百個“人工智能+X”專業

該《通知》指出,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設的內涵,統籌考慮“新的工科專業、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養新興領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主動佈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創新大學組織形式,促進“理工”“工工”結合、“工醫”“工農”“工文”交叉。

工科優勢高校要對工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發揮主體作用;綜合性高校要對催生新技術和孕育新產業發揮引領作用;地方高校要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發揮支撐作用。

AI+人工智能教育或成下一個風口?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不斷髮展。人工智能持續升溫,在教育領域的實際應用也逐漸嶄露頭角。自適應教育作為AI與教育的互融共生的產物,人工智能也開始為更多人所認知。

高校處於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多媒體、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方面具有鮮明特色,在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等方面具有堅實基礎。

在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看來,技術與教育的關係,是1+1>2的關係。從古代到現在,每一次教育(知識)大發展都是來自於技術的進步,你會發現技術進步並沒有推翻原來體系,而是在原來體系下進行變革和增加。

產業革命,教育先行。從2015年開始,人工智能教育的相關概念一直受到廣泛關注,雖然中國仍處於早期的升溫階段,但留學君相信人工智能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內容綜合自教育部網站、澎湃新聞、經濟觀察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