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全球客家名人堂 hakkahall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一代宗师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祖籍广东梅县松口铜琶村,1917年8月9日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城(今潮州湘桥),2018年2月6日凌晨逝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

饶宗颐的治学之道博大精深,文史哲艺融会贯通,被盛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的全才。学界誉他为“亚洲文明的骄傲”。在钱钟书心中,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则直呼“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他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现当代国学家先后与钱锺书、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季羡林称,饶宗颐先生在中国文、史、哲和艺术界,以至在世界汉学界,都是一个极高的标尺。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国学大师

辛苦待春锄,百年不言休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的中国画《泽润四方》

隶书七言联《一瓯沧海横流外 环堵楼台瑞气雄》

饶宗颐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几乎涵盖国学研究所有领域,被学界誉为20世纪国学研究的一座丰碑。曾荫权说他“以旷世之才,文通六国,学富五车,堪为一代鸿儒”。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南饶北季

后面是饶公画的荷花,著名的“饶荷”

著作等身的背后,是多少孤灯独坐、皓首穷经的日子。

饶公曾以“辛苦待舂锄”来自况他的学术生涯,谦虚地把自己比作农耕夫。“我的求知欲非常强烈,这种求知欲征服了我整个人,甚至是吞没了我自己。虽然搞学问非常辛苦,非常枯燥乏味,但我觉得是一种乐趣,乐在其中”。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说,我主张用“忍”的功夫,忍要靠耐力去支持,能够忍受一切困难,才能作持久战。没有“安忍”,便不能精进;没有“澄心”,便不能凝神向学。

他做学问有四论:奇正、蜡烛、守株、旁移。

一是“奇正论”。他说,别人说他是奇人,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老子讲“正以治国,奇以用兵”,他则是“正以立身,奇以治学”。立身做人要正,但做学问要出奇制胜,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的。饶公首次辑《全明词》、首次研究敦煌白画……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曾概括饶公在学术研究上的50个“第一”。

二是“蜡烛论”。学者曾将他与清末两位大学者龚自珍、王国维并论。饶公说:与上述二位比较,自不敢当;但我的好处是活得长命,龚自珍只活到49岁,王国维先生50岁,以他们50岁的成绩,和我80岁的成绩比较,是不够公平的。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

三是“守株论”。别人一辈子在不停追逐机会,他笑说自己则比较“偷懒”,坐在树下做好准备、耐心待兔,一见到兔子就以最快的速度扑上去,这样一辈子总能抓到几只兔子的。他研究佛教,一直想学梵文,后来在一次国际会议碰到印度专家,就以甲骨文与他交换传授,学会了人称“天书”的梵文。又以同样的方法,学会了中东的楔形文字。这些机缘看似偶然,背后是他的“一以贯之”。

四是“旁移论”。他说,别人总结我学问有八大门类、十大门类,看似涉猎繁杂,之间好像没什么关系,其实每次我只是往旁边移了一小步。像一开始继承父志编撰《潮州艺文志》,是搞方志学,就得懂一点碑记,进而研究考古学、古文字学,接着机缘凑合就到了敦煌学,一步步都很紧凑,很扎实。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他说:中国文化是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茶、瓷和玉,皆是中国要素。中国的茶文化讲究一个“定”字,“定”就是心力高度的集中,内心安宁,才能心“定”。西方人爱喝咖啡,中国人爱喝茶。咖啡刺激,属于冲动文化。而茶安静理性,属于和的文化。

他赞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他说我们中国人讲究情理法,有问题可以坐下来商量,先讲人情,不是有了分歧和争端就要打仗。这个很好,不打仗就把问题解决了。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套十四卷二十大册,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

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儒商之子

引翼翔霄汉,揽胜蹑华嵩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大富之家,“富人易求,大师难得”,父亲饶锷是当地首富,也是大学者,喜欢考据学。父亲为他取这名字,是要他师法北宋五子之首周敦颐。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家早年家有藏书楼“天啸楼”,藏书以10万计,这使他从小在诗书画的环境中受到父亲和名师的教导。饶宗颐说,做学问“开窍”很重要,如果有家学渊源,由长辈引入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他5岁读古典小说,从名师习书法;7岁写《后封神》;8岁读《通鉴纲目》;9岁学经史佛典;11岁学绘画……20岁前,已把香港新垦书局出的新书全部读完。

饶氏族人津津乐道于他6岁时的一件逸事:当年家乡一位文坛耆宿以城内特产“姑苏香腐”出谜,求唐诗一句,他当即答以

“吴宫花草埋幽径”,语惊四座,一时传为佳话。

“我有四个基础是直接来自家学的:一是诗文基础,我是跟父亲、跟家里的老师学习的。家里从小就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第二个是佛学基础;三是目录学基础;四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下,我从小就养成了独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对我以后做各方面的学问研究很有帮助。我15岁以前已经培养了这四个基础”。

1932年,父亲因病溘然长逝,饶宗颐作为长子接管钱庄“,并继承父亲遗志,续修《潮州艺文志》。直到2005年,由他任总纂的《潮州志》重新编印刊行,花时75年。

“我只能在两件事中做好一件,就是能够把父亲的学术延续下来,但是生意我就没办法管了,所以在我手上,家财慢慢地散了”。

饶公曾透露,自己十几岁时就代表家里来香港收账,当看到负债者生活十分艰辛时,不忍催逼,空手而归。1949年,饶公为《潮州志》编纂一事再到香港,在儒商方继仁劝说下留在香港。

1949年后,他在香港、新加坡、美国、印度等地任教或做研究。他的学问起始于乡邦之学,再到研究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物,壮年从中国史扩大至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晚年又转向中国精神史的探求,书画也日益精进。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戴密微很欣赏饶宗颐诗、词、赋方面的才情,曾邀他同游瑞士。1962年,经戴密微力荐,饶宗颐以甲骨学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得了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

1982年,饶公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三重证据法”,后又力倡力行充分利用新出土文物,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书画奇才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举凡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词学、考古学、金石学、古典文学、音律、艺术史、中印关系史、宗教史、楚辞学、目录学、方志学等研究领域,他均有涉猎,博学多才且成就非凡。而饶宗颐在绘画、书法等“艺”方面的精深造诣,正是植根于博大的“学”之基础上。

饶宗颐1929年开始从金陵杨栻习书画,攻山水及宋人行草,开始抵壁作大幅山水及人物。

他的书画里面透露着他的人生哲学。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曾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为此,应做好三件事:一是“天人互益”;二是“物物而不物于物”;三是“慈悲喜舍”。“我对人类的未来是悲观的。人类自己制造各种仇恨,制造恐怖,追求各种东西,变成物质的俘虏,掠夺地球资源不够,还要到火星去,最终是自己毁灭自己,人类可能要回到侏罗纪,回到恐龙时代。全球化同时意味能源消耗、环境恶化,大自然正在惩罚人类破坏所造成的恶果。”

季羡林曾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则更进一步,提出一个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

“我提天人互益,是以《易经》益卦为理论根据的。我们如果要大展鸿图,不是光说说而已,而是要展开大作为,或许可以达到像苏轼所说的“天人争挽留”的境界。

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公所书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是他的诗句。“我是弹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作了两句诗。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中国人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而“自在”需排除“挂碍”。“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自己造出来的”。

在书法方面,饶宗颐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形成豪放而不乏淡逸之趣的书风。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他的作品中,甲骨文、金文、简帛、篆、隶、楷、行、草等各体书皆得心应手,晋、唐、宋、元及明遗民诸家笔意作品引人入胜。他的画形式不拘一格,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绘画方面,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其中尤其擅长山水画。他的山水从写生中来,并博采前贤诸家,不拘成法,自成一格。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人物画取法多用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吸取敦煌白描画法,别开生面;花鸟则逸笔草草,颇具文人笔情墨趣。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2011年,饶宗颐当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创立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专业学术团体,有着“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文艺翘楚先后担任社长。百余年间,西泠印社名家辈出。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2012年炎夏,饶宗颐踏访孤山社址,兴之所至,欣然握笔题字:“播芳六合”。

“六合即为天地、世界。”

丝路行者

久去乡关,累十余稔

山川乔木,望之畅然

"丝绸之路的最初起点在中国,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最早在广东"。饶公说,古代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门户。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与丝路文化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便开始探索敦煌这个文化宝库,为弘扬敦煌学和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饶宗颐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最早探究和考证了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研究中国海上交通史、进出口贸易史、海外移民史、文化交流史诸多领域的翘楚。

饶宗颐的祖居坐落在梅县松口 ,是过去客家人下南洋的必经通道。

饶宗颐说:“中国丝绸,自古迄今,闻名海外,故以‘丝路’或‘丝绸之路’,作为中外交通的象征,尤为恰当”。

“‘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互通使节,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中国古籍早有记载,只是并未冠以‘海上丝路’的美称,后人有或称‘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白银之路’的”。

“我早在1974年6月的中国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本4分册上,就发表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昆仑舶》的文章,正式提出了‘海上丝路’的名称,比三杉隆敏早了五年”。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客家后裔

铜琶传音,峰峦神秀

饶宗颐是客家后裔,祖籍广东梅县松口铜琶村。松口是千年文化古镇,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镇。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国学大师饶宗颐祖居

松口镇铜琶村金盘里“饶氏宗祠”

明朝末太子朱慈烺的老师李士淳、清代广东著名的“父子三进士”都出自松口铜琶村。饶宗颐为饶氏十九世,其父饶锷先生为清代大学者,其上祖十二世仕宝公是从梅县松口迁往潮安开基。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2006年,饶宗颐为祖居“饶氏宗祠”撰题了楹联“铜琶传音神指向上,峰峦呈秀人诞英灵”。楹联将祖籍铜琶村秀美景色和象征梅州地灵人杰的五指峰巧妙嵌入,希望故园多出俊杰。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沧海龙吟》

饶宗颐赠梅州松口铜琶村的横幅

铜琶村的世德堂,是铜琶村的李士淳给他的学生——明朝太子朱慈烺打造的最后的行宫。《沧海龙吟》这幅字恐怕和松口的人文故事相关。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香港大屿山有一游览胜地,38株巨木镌刻着斗大的《心经》全文。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是饶宗颐2002年创作的,他说,要为香港开启智慧。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饶宗颐在大屿山上手书的巨幅《心经》

“无挂碍中的挂碍,是指自己造出来的障碍。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

“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饶宗颐本人早已对生死夭寿有着极为豁达的态度。

庄子把死生看成一条,死只是生的一条尾巴而已。人类之中,中国人是最不懂什么是“死”的民族。(《金字塔外:死与蜜糖》)

饶公千古!

饶宗颐: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

全球客家名人堂(hakkahall) ,这里写的是客家名人,看的却是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