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内再无第二个饶宗颐?科技也许能够再“造”经典

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睡梦中逝世。

五十年内再无第二个饶宗颐?科技也许能够再“造”经典

▶未入学堂自学成才,家学渊源做学问

从小便是人们口中的“神童”,却从未进入学堂读书;虽出身富裕之家,但执着于追求学问。

或许是其父亲自小的熏陶,跟随父亲学习名师名作,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及书法等文化根基。

五十年内再无第二个饶宗颐?科技也许能够再“造”经典

◇选自饶宗颐大师书法

▶年龄绝非绊脚石,生命在于探索

就是这样一个被喻之为“亚洲文学的骄傲”,一生中致力对中国文学、亚洲文学甚至世界文学做出巨大贡献。其学问贯通中西,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至今已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其思想犹如一个精神宝库,更与季羡林先生一齐称之为“南饶北季”。

五十年内再无第二个饶宗颐?科技也许能够再“造”经典

◇饶宗颐大师专心作画

而每当国学大师辞世,舆论总要感叹“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一是后人对大师的无限缅怀,二更是人们对与大师的人格境界与学术成就的高度崇敬。尘世浮华,文化巨擘可遇而不可求,即使将其文学巨著巨细保留,但是历史尘封,亦会逐渐将它们活活掩埋,直至一天成为“史料记载”。

科技网布的现代生活,不禁让我们疑问,难道经典只能逝去,无法得到永存?好事物其实就应该被铭记、被保留、被展示于大众视角,也是便于人们记住更是学习精髓。

▶只有延续经典,下一个“旷世奇才”才会出现

在伦敦大学,其研究团队再制甲骨复制品,让古物重现生活,同时,也能够让全球读者更接近珍贵文物进行欣赏。

五十年内再无第二个饶宗颐?科技也许能够再“造”经典

◇伦敦大学研究团队再制的甲骨

在中国珠海,亦有如此团队,能够对文物甚至是书画等物体进行精细三维数字化重现。

将文字的一横一划,一轻一重均仔细刻画,均可达到99.99%高度还原。

五十年内再无第二个饶宗颐?科技也许能够再“造”经典

◇四维时代技术支持|原图

五十年内再无第二个饶宗颐?科技也许能够再“造”经典

◇四维时代技术支持|三维数字化效果图

同时,对于任意文物均可实现在线上无需插件任意浏览,随意翻转角度,进行360°欣赏。

如今,更是希望借助科技力量、借助三维数字化,将饶宗颐先生甚至更多名家的著作复制于线上,更广传播,更远流传。就如饶宗颐先生教育足迹般遍布世界,让更多人看到他的学术精神与优秀著作。这便是科技的发展意义,服务于生活,发展于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