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傳統曲藝形式:沛縣荷葉落子(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荷葉落子又名蓮花落,俗稱咣咣書、荷葉吊板,因主要伴奏樂器為荷葉(鐃鈸)而得名。清嘉慶年間形成於山東省,後在蘇魯豫皖接壤地區流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著名老藝人李貴福開始辦班授徒,之後師徒相承,流傳至今。

徐州傳統曲藝形式:沛縣荷葉落子(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著名荷葉落子藝人李教芳,在抗¨戰爭時期參加了“沛縣抗戰救國曲藝宣傳隊”,自編自導宣傳救國節目,深入群眾,宣傳救國。在1958年江蘇省舉辦的曲藝匯演中,李教芳之子李永君演出的荷葉落子《打螞蚱》受到與會專家一致好評。

1977年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沛縣荷葉落子再度繁榮,李永君在全縣農村文藝匯演中多次獲獎。但近十年來,隨著廣播電視的普及,農村演出市場萎縮,書場幾乎絕跡,荷葉落子藝人或因年事己高退出演出舞臺或因生活問題改行,荷葉落子己處瀕危狀態。

徐州傳統曲藝形式:沛縣荷葉落子(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沛縣荷葉落子主要分佈在沿微山湖一帶區域。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沛縣荷葉落子屬於北方曲種,但吸收了南方曲種的演唱、表演特色。因此兼有南北藝術風格。

新中國成立以前學唱荷葉落子的多為家境貧寒的人,窮困潦倒,學個口藝以求溫飽,因而陣容不大。荷葉落子藝人常在街頭設攤演出,多為單人站唱,也有唱對口的。不化妝,道具也簡單。演出時左手大拇指頂著荷葉(鐃鈸),其餘四指夾持著一根小木棒,擊節有聲;右手打呱嗒板,邊打邊唱,以唱為主,兼有說表。表演時,則以擊打荷葉的小木棒或呱嗒板為簡單道具比擬,但“拋荷葉”為沛縣荷葉落子的絕技。

徐州傳統曲藝形式:沛縣荷葉落子(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集市上人聲吵雜,各路說書人競爭激烈,為了吸引聽眾,荷葉落子藝人把頂在左手大拇指上的荷葉(鐃鈸)重重敲響,四指配合猛地一旋拋向高空二三米處,荷葉飛快旋轉,顫音在高空作響,待荷葉落在大拇指上,再敲再拋,如此反覆,聽眾便潮水般湧來。

徐州傳統曲藝形式:沛縣荷葉落子(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沛縣荷葉落子的代表曲目有《三國演義》《論唐》《七俠五義》《封神榜》《兩廂記》《五子登科》《千里駒》等,唱腔有口語化說唱的特點,曲調與沛縣方言結合非常緊密,悲腔和哭唱,聲調高亢,起落也大,頗類似當地辦喪事時婦女的哭腔。流水板則如從容不迫的日常敘話,親切自然。

徐州傳統曲藝形式:沛縣荷葉落子(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主要價值

沛縣荷葉落子是說唱藝術的一個品種,是文學藝術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花朵。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普通人民群眾歷史知識、道德觀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說唱藝術(曲藝)與戲曲藝術。同時,在文娛生活極為貧乏的舊中國,荷葉落子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傳播華夏文明和歷史知識。其內容大多為傳統曲目,語言流暢優美,其唱腔有口語化說唱的特點。

徐州傳統曲藝形式:沛縣荷葉落子(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曲藝形式:沛縣荷葉落子(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文/圖 徐州非遺保護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