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新沂拾石籽(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拾石籽遊戲始於明代中葉,亦稱“抓子”、 “拈石子”,是民間傳統遊戲之一。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雲:“是月也,女婦閒,手五丸,且擲,且拾、且承,曰抓子兒”。據考證,新沂拾石籽遊戲已經有一百多年曆史了,小時候女孩子一般沒有什麼玩具就開始玩石籽遊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拾石籽遊戲。

此種遊戲玩法廣泛分佈於徐州市新沂市城鄉及周邊地區。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拾石籽遊戲,不分時令,不需固定場地,在庭院、路邊、場頭、街旁均可。三五人席地而坐,就可以了。拾石籽所用器材就是五顆杏仁大小的石籽。玩時伴之以歌謠,分為四個層次(四個段落),節奏分明。採用擲、撒、接、抓、撇等手法,以“小草”“大草”“小動”“大動’’為序。

徐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新沂拾石籽(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具體遊戲一般是兩人競賽,也可以兩人以上組成團隊。團隊與團隊在對等人數下競賽。誰先完成整成整個程序為贏。

“小草’’拋起一個,撒在地下四個,然後拋一個,拾起地上兩個,同時接住拋出的那個;再拋起一個,撒下四個,拋起一個,拾起地上一個,同時接住拋起的那個。同樣的方法拾起地上四個,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兩個拾起來,和一個一個拾起來,到十層後叫“撇”。撇與拾不同,撇,是拋起的石籽用反手接住,叫“花撇”。小草的基本拾法是先雙後單。

小草撇完後,進入“大草”。方法相同,只是一次從地上拾起一個,再拾一個,然後再分四次拾起地上四個。到十層後撇,也叫‘‘花撇”。大草的基本拾法是先三後一。

徐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新沂拾石籽(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大草”撇完後進入“小動”。“小動”拾法和“小草”相同。只是在拾地上石籽時,不能觸動另外一個石籽。到十層後撇,此時撇,不僅抓時反手接,拋起時也是反手接。即兩個反手接叫“通撇”。

“小動”撇完後進入“大動”,其拾同“大草”一樣,規則和“小動”一樣,撇法是一次全部抓起四個籽叫“通撇”,直到歌詞唱完。

徐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新沂拾石籽(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拾籽歌》的歌詞很多,內容豐富多彩,大都是兒童們自編的,也有是延續的,像順口溜,但也是一種民間的傳統文化,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聽後讓人回味無窮,給人一種快樂的感受,民間還有不同演唱版本,但都是過於短小,內容不完整,這裡不一一列舉。

拾石籽遊戲簡單易行、取材方便;其次拾石籽遊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規則也較簡單;該遊戲受時間、地點、人數等的限制較少,隨機性強。體現了新沂區域內廣泛流傳,並世代相傳的、含有競技特徵但排除在正式比賽項目之外的、能夠帶來充分娛樂效果的遊藝活動。

主要價值

從文化的角度講拾石籽遊戲既是對歷史文化的肯定也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影響了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認知。新沂拾石籽遊戲反映了新沂地區、新沂歷史時期內人們的生活常態和民俗風尚,除了影響人們的精神塑造之外,還傳播地域文化的功能。

傳統民間遊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的價值認同,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實現了人們對幸福感和滿足感的追求。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空間推動了民眾娛樂業的發展構築起健康、和諧的民間休閒生活。幼兒園推行拾石籽遊戲,還能促使少兒骨骼肌肉的發展,也能鍛鍊他們的運動技能和技巧,而且還促進了內臟和神經系統的發展。此外,拾石籽遊戲還可以發展少兒的思維、想象、記憶、判斷等能力。

徐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新沂拾石籽(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同時拾石籽遊戲屬於區域遊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沂獨特的拾石籽遊戲既傳承了我們民間傳統遊戲也豐富了我們區域活動,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通過遊戲可以提高兒童小手靈活性,增強幼兒眼手協調一致的能力。通過手一系列難度較大的動作,達到鍛鍊大腦、恢復體力與腦力的效果。

徐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新沂拾石籽(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拾”與“撥”動作,手指端與石子直接接觸,可有效擴展手指在大腦皮層的感應區域,強化中樞神經系統與外周應答系統之間的聯繫。成套動作技巧性高,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使幼兒從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加深對數概念的認識,促進幼兒小肌肉的發育;練習用數學方法解決遊戲中簡單的問題,而且幼兒的同伴合作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