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公元前645年,楚國與齊國爭霸進入到了最後一回合。楚成王見徐國轉而投向齊桓公,派出楚軍前往討伐。同年3月,齊桓公在牡丘(山東聊城北)會盟諸侯,商討解救徐國。這次會盟,魯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都參加了,在齊桓公的歷次會盟中,算是人員較為齊整的一次。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然而,此時人心,卻已變了。

楚國討伐徐國,作為中原霸主,齊桓公當然不能不管。可是,此時邁入暮年的他已無力親自率軍前往戰場。其他諸侯一見齊桓公不親臨戰場,也都不願再去前線。齊桓公無可奈何,只得讓諸侯們推薦一合適人選來擔任此次救徐之戰的主帥。

最後,是魯國大夫公孫敖作為諸侯大軍的主帥率領大軍前往救徐,各位諸侯則都呆在匡(宋地,河南睢縣西三十里)坐等看戲。明顯出工不出力的諸侯大軍,當然無法擊退楚軍,此次救援行動正式宣告失敗。

何休就此評價:“刺諸侯緩於人恩,既約救徐,而生事止次不自往,遣大夫往,卒不能解也。”諸侯都不願帶兵前往,證明了齊桓公霸業的衰落。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且不談齊桓公霸業如何,這次諸侯大軍主帥——公孫敖的身份卻值得說道說道。

所謂“公孫”,就是國君之孫;公孫敖的爺爺,就是被齊襄公戴了綠帽後又被殺死的魯桓公姬同;他的父親,也許很多人都聽說過,正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慶父!

慶父是魯莊公之弟,不但與魯莊公夫人莊姜偷情,還殺死了魯國兩任國君!正是因為慶父的作惡多端,所以當時齊國大夫說出了“不去慶父,魯難未已”的話來。

慶父如此做惡,在魯國國內應該是人神共憤才對。

然而,作為姬般和魯閔公兄弟的魯僖公,似乎對慶父一家毫無芥蒂,居然還讓慶父之子跟隨左右,頻繁參加諸侯會盟,還當了諸侯大軍的主帥。可見,慶父後裔在魯國的政治前途完全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事實上,魯莊公三位弟弟慶父、叔牙、季友,其後代都形成了大家族;由於這三大家族都是魯桓公之後,所以又被稱作魯國“三桓”。

殺了兩任國君的慶父,為何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魯國“親親尚恩”文化造成。雖然叔牙、慶父兩人與季友政治觀點不同,但是他們兩人與季友畢竟是親兄弟。所以,在魯國“親親尚恩”傳統之下,季友在這場血腥的政治鬥爭中,不可能將兄弟後裔趕盡殺絕。

然而,政治鬥爭始終是血腥的。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叔牙和慶父,可以說都是死在季友手裡。萬一他們的後代對季友反攻倒算,季友又豈能時時刻刻防備?在魯國政治鬥爭中佔盡優勢的季友,對兩位庶長兄的後代如此寬容,必定還有別的原因。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這一原因,也許還得從魯莊公四兄弟的父親魯桓公說起。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帶著老婆文姜一起訪問齊國,試圖緩和魯國與齊國之間緊張的外交關係。結果,齊襄公不但讓魯桓公戴了綠帽子,更讓魯桓公送了命!

父親喪命,十二歲的姬同被推上了國君之位,與蠻橫無理的齊襄公繼續周璇。從這一刻起,魯莊公四兄弟就一同經歷著被齊國欺凌、壓迫的痛苦日子。魯莊公母親文姜,還不斷地利用母后身份,強迫魯莊公跟隨齊襄公,這更讓魯莊公尷尬不已。好不容易等到齊襄公被殺,魯莊公一度以為可以擺脫齊國的控制,結果沒想到繼位的齊桓公一舉成為江湖霸主,讓魯國還得繼續生活在齊國陰影之下。為討好齊國,魯莊公還從齊國娶來了刁鑽蠻橫的哀姜,受盡了她的羞辱與輕視。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魯國這些年從齊國受到的屈辱,讓魯莊公四兄弟都感同身受。所以,雖然四兄弟不同母,但對於齊國勢力向魯國的滲透,都深惡痛絕。


反思父親過世後魯國的被動局面,魯國人都意識到文姜所起作用至關重要,必須得防止下一次文姜悲劇在魯國上演。

魯莊公雖然被迫娶了哀姜作夫人,但是以哀姜的強勢與霸道,萬一她生下了兒子,魯國政局勢必再度落入齊國控制。為避免這一悲劇,魯莊公採取了一個陰招:儘量避免與哀姜同房,以免與哀姜留下子嗣。所以,嫁入魯國九年後,哀姜的陪嫁叔姜都與魯莊公生下了魯閔公,可偏偏哀姜卻沒能生育。可見,魯莊公對她有多麼冷淡。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魯莊公之所以這麼對待哀姜,除了政治考量外,還有其它原因。

早在哀姜嫁入魯國前,魯莊公就已經有了心上人。當年,魯莊公看上了魯國黨氏家族的女兒孟任。為追到孟任,魯莊公許諾她來作自己夫人。孟任與魯莊公割臂盟誓後,答應嫁給了他,兩人還生下了一個兒子姬般。可惜,後來為緩解齊國壓迫,魯莊公不得不娶哀姜作夫人——這當然是違背了與孟任的誓言。為此,魯莊公一直把姬般作為自己接班人,這也是為了信守給孟任的承諾。

不管魯莊公的心思如何,哀姜嫁入魯國就成了一個悲劇:不但沒能留下子嗣,更是經受丈夫長期“冷戰”,常年獨守空房。慢慢地,難以忍受“空虛寂寞冷”的哀姜,就和經常出入宮室的魯莊公庶弟慶父勾搭上了。

慶父與哀姜之間的私情,魯莊公或許不知,或許已知,但對他而言,都無所謂了。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哀姜、魯莊公,魯莊公與慶父,慶父與哀姜,這構成了一道怪異的三角關係。魯莊公生前,大家彼此都不說破,似乎日子也就這麼過下來了。

但魯莊公一死,三角關係平衡被打破,亂局就來了。


公元前662年,年僅四十六歲的魯莊公病入膏肓,即將歸西。然而,此時他卻仍然難以安心地閉上雙眼。他們四兄弟,慶父與叔牙是同母兄弟,魯莊公與季友是同母兄弟。當魯莊公問誰可繼承魯國君位時,叔牙認為該是慶父。魯莊公不甘心,再找來季友,季友回答:“臣以死奉般。”因為繼承人爭議,四兄弟從此分裂成了兩派。

隨後,季友派人毒死了叔牙,在魯莊公死後,奉姬般為君。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然而,慶父卻是不甘心放棄。這年冬,還沒等姬般正式登基,慶父就派人刺殺了他。季友被迫逃亡陳國。隨後,在齊國勢力主導之下,魯國立叔姜之子為國君,是為魯閔公。

表面看來,魯莊公四兄弟為了繼承權問題,已經徹底決裂。更讓魯國人難堪的是,千防萬防,到頭來還是齊女之子坐上了魯國君位,今後魯國還是難免受齊國控制。

可是,接下來故事的發展卻有些峰迴路轉。

公元前661年8月,九歲的魯閔公與齊桓公相見,請求讓季友回到魯國。對於這位齊國外甥,齊桓公還是頗為愛護,便答應了他的請求。隨後,齊桓公還派出大夫仲孫前往考察魯國政局,仲孫回來後,說了一句話:“不去慶父,魯難未已。”齊桓公問:“該如何去除慶父?”仲孫回答:“慶父會不斷作亂,將會自尋死路,請等著吧!”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公元前660年,慶父果然再度作亂。他與哀姜商議,決心殺死閔公,然後自立。哀姜被老情人所迷惑,同意了他的計劃。這年8月,慶父又指使大臣殺死了魯閔公。

齊國外甥被殺,自然引發了齊桓公的強烈不滿。

失去了齊國支持,慶父自立為君的計劃已不可能實現,迅速逃亡到了莒國。哀姜見慶父出走,也失去了主心骨,被迫逃亡邾國。


慶父再度作亂,殺死魯閔公,是為了他自己。但是,客觀上卻為魯國掃清了一個障礙:齊女所生之子,再也不可能主政魯國了。

魯閔公被殺時,季友卻作出了一令人疑慮重重的舉動。得知閔公已死,他立刻帶著魯莊公之子姬申逃亡到了邾國。姬申,就是後來的魯僖公。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早年季友剛出生時,魯國就流傳著一句話:“季氏亡,則魯不昌。”姬申之母成風聽說了這話後,有意識地結交季友,並將兒子姬申託付於他。

季友接受成風的託付,不可能是在姬般被殺之前。因此,季友是在從陳國返回魯國後,才接受了成風的囑託。而此時,魯閔公肯定還未被殺。在魯閔公還未死時,季友居然就有了立姬申為國君的想法,難道還不令人生疑?也許,即便是慶父不殺魯閔公,季友也會動手!

季友改立姬申的最直接動機,就是避免齊國勢力來控制魯國。如今慶父殺死了魯閔公,可以說是他代替季友完成了這一關鍵歷史使命。

更為重要的是,慶父還把齊女哀姜拖下了水——當齊桓公聽說哀姜也參與了刺殺魯閔公的陰謀,怒不可遏,直接就把哀姜給殺死了!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為何殺兩國君其後代還能在魯國飛黃騰達?

這是一次多麼完美的排除齊國勢力的行動啊!

慶父刺殺魯閔公之舉,替季友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接下來,季友又無情地逼迫慶父自殺,以應付齊桓公;接下來,他還讓魯僖公假惺惺地向齊國要回了哀姜屍體,隆重地下葬了。


慶父之亂,陰差陽錯地成為魯國對齊國反控制之戰的一次絕地大反擊。所以,雖然在齊國看來,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但在魯國人看來,卻是“慶父一死,齊難亦已”。慶父所作所為,客觀上令魯國擺脫了齊國控制,所以季友和魯僖公念及他的巨大功勞,才會讓他的後代始終生活在魯國。

這就是慶父後代在魯國仍然能夠繼續安心生活下去的重要原因。

後來,慶父、叔牙、季友三人家族還不斷飛黃騰達,發展成魯國“三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