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公元前645年,楚国与齐国争霸进入到了最后一回合。楚成王见徐国转而投向齐桓公,派出楚军前往讨伐。同年3月,齐桓公在牡丘(山东聊城北)会盟诸侯,商讨解救徐国。这次会盟,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都参加了,在齐桓公的历次会盟中,算是人员较为齐整的一次。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然而,此时人心,却已变了。

楚国讨伐徐国,作为中原霸主,齐桓公当然不能不管。可是,此时迈入暮年的他已无力亲自率军前往战场。其他诸侯一见齐桓公不亲临战场,也都不愿再去前线。齐桓公无可奈何,只得让诸侯们推荐一合适人选来担任此次救徐之战的主帅。

最后,是鲁国大夫公孙敖作为诸侯大军的主帅率领大军前往救徐,各位诸侯则都呆在匡(宋地,河南睢县西三十里)坐等看戏。明显出工不出力的诸侯大军,当然无法击退楚军,此次救援行动正式宣告失败。

何休就此评价:“刺诸侯缓于人恩,既约救徐,而生事止次不自往,遣大夫往,卒不能解也。”诸侯都不愿带兵前往,证明了齐桓公霸业的衰落。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且不谈齐桓公霸业如何,这次诸侯大军主帅——公孙敖的身份却值得说道说道。

所谓“公孙”,就是国君之孙;公孙敖的爷爷,就是被齐襄公戴了绿帽后又被杀死的鲁桓公姬同;他的父亲,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正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庆父!

庆父是鲁庄公之弟,不但与鲁庄公夫人庄姜偷情,还杀死了鲁国两任国君!正是因为庆父的作恶多端,所以当时齐国大夫说出了“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的话来。

庆父如此做恶,在鲁国国内应该是人神共愤才对。

然而,作为姬般和鲁闵公兄弟的鲁僖公,似乎对庆父一家毫无芥蒂,居然还让庆父之子跟随左右,频繁参加诸侯会盟,还当了诸侯大军的主帅。可见,庆父后裔在鲁国的政治前途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事实上,鲁庄公三位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其后代都形成了大家族;由于这三大家族都是鲁桓公之后,所以又被称作鲁国“三桓”。

杀了两任国君的庆父,为何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鲁国“亲亲尚恩”文化造成。虽然叔牙、庆父两人与季友政治观点不同,但是他们两人与季友毕竟是亲兄弟。所以,在鲁国“亲亲尚恩”传统之下,季友在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中,不可能将兄弟后裔赶尽杀绝。

然而,政治斗争始终是血腥的。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叔牙和庆父,可以说都是死在季友手里。万一他们的后代对季友反攻倒算,季友又岂能时时刻刻防备?在鲁国政治斗争中占尽优势的季友,对两位庶长兄的后代如此宽容,必定还有别的原因。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这一原因,也许还得从鲁庄公四兄弟的父亲鲁桓公说起。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带着老婆文姜一起访问齐国,试图缓和鲁国与齐国之间紧张的外交关系。结果,齐襄公不但让鲁桓公戴了绿帽子,更让鲁桓公送了命!

父亲丧命,十二岁的姬同被推上了国君之位,与蛮横无理的齐襄公继续周璇。从这一刻起,鲁庄公四兄弟就一同经历着被齐国欺凌、压迫的痛苦日子。鲁庄公母亲文姜,还不断地利用母后身份,强迫鲁庄公跟随齐襄公,这更让鲁庄公尴尬不已。好不容易等到齐襄公被杀,鲁庄公一度以为可以摆脱齐国的控制,结果没想到继位的齐桓公一举成为江湖霸主,让鲁国还得继续生活在齐国阴影之下。为讨好齐国,鲁庄公还从齐国娶来了刁钻蛮横的哀姜,受尽了她的羞辱与轻视。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鲁国这些年从齐国受到的屈辱,让鲁庄公四兄弟都感同身受。所以,虽然四兄弟不同母,但对于齐国势力向鲁国的渗透,都深恶痛绝。


反思父亲过世后鲁国的被动局面,鲁国人都意识到文姜所起作用至关重要,必须得防止下一次文姜悲剧在鲁国上演。

鲁庄公虽然被迫娶了哀姜作夫人,但是以哀姜的强势与霸道,万一她生下了儿子,鲁国政局势必再度落入齐国控制。为避免这一悲剧,鲁庄公采取了一个阴招:尽量避免与哀姜同房,以免与哀姜留下子嗣。所以,嫁入鲁国九年后,哀姜的陪嫁叔姜都与鲁庄公生下了鲁闵公,可偏偏哀姜却没能生育。可见,鲁庄公对她有多么冷淡。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鲁庄公之所以这么对待哀姜,除了政治考量外,还有其它原因。

早在哀姜嫁入鲁国前,鲁庄公就已经有了心上人。当年,鲁庄公看上了鲁国党氏家族的女儿孟任。为追到孟任,鲁庄公许诺她来作自己夫人。孟任与鲁庄公割臂盟誓后,答应嫁给了他,两人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姬般。可惜,后来为缓解齐国压迫,鲁庄公不得不娶哀姜作夫人——这当然是违背了与孟任的誓言。为此,鲁庄公一直把姬般作为自己接班人,这也是为了信守给孟任的承诺。

不管鲁庄公的心思如何,哀姜嫁入鲁国就成了一个悲剧:不但没能留下子嗣,更是经受丈夫长期“冷战”,常年独守空房。慢慢地,难以忍受“空虚寂寞冷”的哀姜,就和经常出入宫室的鲁庄公庶弟庆父勾搭上了。

庆父与哀姜之间的私情,鲁庄公或许不知,或许已知,但对他而言,都无所谓了。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哀姜、鲁庄公,鲁庄公与庆父,庆父与哀姜,这构成了一道怪异的三角关系。鲁庄公生前,大家彼此都不说破,似乎日子也就这么过下来了。

但鲁庄公一死,三角关系平衡被打破,乱局就来了。


公元前662年,年仅四十六岁的鲁庄公病入膏肓,即将归西。然而,此时他却仍然难以安心地闭上双眼。他们四兄弟,庆父与叔牙是同母兄弟,鲁庄公与季友是同母兄弟。当鲁庄公问谁可继承鲁国君位时,叔牙认为该是庆父。鲁庄公不甘心,再找来季友,季友回答:“臣以死奉般。”因为继承人争议,四兄弟从此分裂成了两派。

随后,季友派人毒死了叔牙,在鲁庄公死后,奉姬般为君。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然而,庆父却是不甘心放弃。这年冬,还没等姬般正式登基,庆父就派人刺杀了他。季友被迫逃亡陈国。随后,在齐国势力主导之下,鲁国立叔姜之子为国君,是为鲁闵公。

表面看来,鲁庄公四兄弟为了继承权问题,已经彻底决裂。更让鲁国人难堪的是,千防万防,到头来还是齐女之子坐上了鲁国君位,今后鲁国还是难免受齐国控制。

可是,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却有些峰回路转。

公元前661年8月,九岁的鲁闵公与齐桓公相见,请求让季友回到鲁国。对于这位齐国外甥,齐桓公还是颇为爱护,便答应了他的请求。随后,齐桓公还派出大夫仲孙前往考察鲁国政局,仲孙回来后,说了一句话:“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齐桓公问:“该如何去除庆父?”仲孙回答:“庆父会不断作乱,将会自寻死路,请等着吧!”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公元前660年,庆父果然再度作乱。他与哀姜商议,决心杀死闵公,然后自立。哀姜被老情人所迷惑,同意了他的计划。这年8月,庆父又指使大臣杀死了鲁闵公。

齐国外甥被杀,自然引发了齐桓公的强烈不满。

失去了齐国支持,庆父自立为君的计划已不可能实现,迅速逃亡到了莒国。哀姜见庆父出走,也失去了主心骨,被迫逃亡邾国。


庆父再度作乱,杀死鲁闵公,是为了他自己。但是,客观上却为鲁国扫清了一个障碍:齐女所生之子,再也不可能主政鲁国了。

鲁闵公被杀时,季友却作出了一令人疑虑重重的举动。得知闵公已死,他立刻带着鲁庄公之子姬申逃亡到了邾国。姬申,就是后来的鲁僖公。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早年季友刚出生时,鲁国就流传着一句话:“季氏亡,则鲁不昌。”姬申之母成风听说了这话后,有意识地结交季友,并将儿子姬申托付于他。

季友接受成风的托付,不可能是在姬般被杀之前。因此,季友是在从陈国返回鲁国后,才接受了成风的嘱托。而此时,鲁闵公肯定还未被杀。在鲁闵公还未死时,季友居然就有了立姬申为国君的想法,难道还不令人生疑?也许,即便是庆父不杀鲁闵公,季友也会动手!

季友改立姬申的最直接动机,就是避免齐国势力来控制鲁国。如今庆父杀死了鲁闵公,可以说是他代替季友完成了这一关键历史使命。

更为重要的是,庆父还把齐女哀姜拖下了水——当齐桓公听说哀姜也参与了刺杀鲁闵公的阴谋,怒不可遏,直接就把哀姜给杀死了!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何杀两国君其后代还能在鲁国飞黄腾达?

这是一次多么完美的排除齐国势力的行动啊!

庆父刺杀鲁闵公之举,替季友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接下来,季友又无情地逼迫庆父自杀,以应付齐桓公;接下来,他还让鲁僖公假惺惺地向齐国要回了哀姜尸体,隆重地下葬了。


庆父之乱,阴差阳错地成为鲁国对齐国反控制之战的一次绝地大反击。所以,虽然在齐国看来,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但在鲁国人看来,却是“庆父一死,齐难亦已”。庆父所作所为,客观上令鲁国摆脱了齐国控制,所以季友和鲁僖公念及他的巨大功劳,才会让他的后代始终生活在鲁国。

这就是庆父后代在鲁国仍然能够继续安心生活下去的重要原因。

后来,庆父、叔牙、季友三人家族还不断飞黄腾达,发展成鲁国“三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