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帶給魯國人民的暴行!

大家好,我就是上不知天文,下不曉地理的么么龍。

有句話“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字面意思理解為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後來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

這裡,我給大家來講一講慶父究竟做了哪些壞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帶給魯國人民的暴行!

圖片取自網上,感謝原作者——慶父?

慶父是魯莊公姬同的弟弟,魯莊公還有兩個弟弟:叔牙和季友。因為自己的身份尊貴,所以慶父為人囂張跋扈,拉攏黨羽,並且致力於謀朝篡位的“反革命行為”。這一情況被魯莊公看在眼裡面,卻沒有加以制止。

“莊公選君”——魯莊公臨終之前,在選擇繼承者上很是為難。夫人哀姜沒有生子,哀姜之妹叔姜生了公子啟,而愛妾孟任生了公子般,另一妾成鳳生了公子申。因為隱約知道了慶父與自己夫人哀姜有染,所以他沒有徵求慶父的意見。而叔牙被慶父拉攏,所以極力推薦公子啟。多虧季友深明大義,推崇公子般,魯莊公也傾心於公子般。於是,魯莊公遺詔立公子般為國君。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帶給魯國人民的暴行!

圖片取自網上,感謝原作者——魯莊公

“慶父弒君,兩年兩次”——魯莊公駕崩後,季友毒死叔牙,以此來孤立慶父,才使得公子般登上王位。不過,慶父又豈會甘心,他與哀姜謀劃了弒君計劃,除掉新君,擁立公子啟。機會到來,般去弔唁其外公的時候,慶父發動政變,公子啟順利登基,稱作魯閔公。般在歸途之中,被慶父埋伏的殺手截殺。這時,季友知道情況不對,趕緊帶著公子申逃出齊國。因為魯閔公年紀尚幼,所以慶父掌權,在魯國為非作歹,擅殺忠臣良將,欺壓良善。第二年,慶父殺掉了閔公,自立為國君。

“桓公動怒,難逃一死”——魯閔公一死,齊國的齊桓公坐不住了。因為哀姜和叔姜是齊國公主,閔公是他的外孫。外孫被殺,自己又是中原霸主,豈能坐視不管。於是他就派人去查看情況,得出了著名的“不去慶父,魯難未已”的論斷。連殺兩位國君,禍亂朝堂,慶父的暴行激起魯國人民的怨恨。在聽聞齊桓公要動手後,魯國人就紛紛反抗慶父。這時,流亡於外的季友擁立公子申而歸,得到魯國人民的響應與支持。慶父慌忙之下逃到莒國,又被季友買通莒國,於是慶父被押回魯國。慶父知道自己必死無疑,於是選擇自盡!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帶給魯國人民的暴行!

圖片取自網上,感謝原作者——哀姜

慶父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惡人,殺了兩位國君,禍亂魯國內政,致使百姓受苦,民不聊生,可以說是死有餘辜!

在這裡,么么龍送給大家一句話:唯多行善事,方少有惡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