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不已:是什麼讓慶父遺臭萬年

當記錄到春秋魯國的這段歷史的時候,《左傳》用了這幾個字來評價慶父這個人物,“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是什麼樣的人物,讓人用這樣狠毒的話來評價呢?

他就是慶父——魯莊公庶出兄長。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殘酷的宮廷鬥爭並不鮮見,但為何別人都沒有留下熟語的記錄,而偏偏慶父這麼“幸運”,被歷史選中呢?

首先,慶父確實做出了遺臭萬年的事

慶父是誰呢?單看名字,我們可能對慶父沒什麼很深的印象。其實,慶父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魯莊公的兄長,魯莊公是誰呢?他就是《曹劌論戰》中小心翼翼、姿態謙恭的魯國君主,同時,他也是和齊桓公同時代,擋在齊桓公爭霸之路第一站的諸侯王。

慶父不死,魯難不已:是什麼讓慶父遺臭萬年

魯莊公總的來說,是一個明主。但他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有了很大的問題。而我們所說的這個主人公慶父正是魯莊公兄長,按理說周人是由嫡長子來繼承的,和兄弟一般無關,而這段故事有一點特殊了。

故事的緣起竟然和魯莊公的一段姻緣開始。作為諸侯王,可能早已把姻緣看淡了,因為他們的婚姻很多時候都是一種政治婚姻。魯國和齊國毗鄰,於是魯國和齊國世代通婚。可偏偏魯莊公年輕時候的曾經滄海,他一輩子都沒忘。

魯莊公曾經在黨氏的莊園築了一座臺,於是在那裡看見了黨氏家的女兒孟任。據說這姑娘笑靨如花,總之是非常漂亮。二人從此海誓山盟,相看兩不厭,直到齊國公主哀姜的到來。

莊公的繼承人是這樣的:

1.哀姜無子,領養陪嫁兒子公子啟(不算嫡子)

2.孟任有子,名公子般(不算嫡子)

於是,莊公的繼承人成了很大問題,沒人繼任怎麼辦?誰也不合規。

那麼這時,就要啟動臨時規則,就是讓莊公的兄弟即位。

莊公的兄弟有:

莊公同輩——慶父(庶長子)、【莊公】(嫡長子)、叔牙、季友


慶父不死,魯難不已:是什麼讓慶父遺臭萬年


競爭的所有對手名單:

A.莊公兒子——公子般(我是真愛的果實,雖然我是庶子,但我最長,且莊公想立我)

B.莊公兒子——公子啟(我雖然不是哀姜生的,但是陪嫁所生被哀姜領養,也算是嫡子,公子般年長又如何?)

C.莊公兄長——慶父(當初就因為我是庶長子而被排除在繼承權之外,如今大好機會擺在面前,還不把握?)

莊公死後不久,公子般即位。但垂涎君位的慶父一直威脅著公子般的君位,在公子般登基兩個月以後,和公子般的馬伕勾結,害死了公子般。弒君的慶父高興沒多久,就得來朝堂上下包括民眾的反對,在壓力之下,他無法即位,只能讓公子啟即位。

公子般去世後,齊桓公派人去弔唁,齊使者回來說了一句話: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慶父不死,魯難不已:是什麼讓慶父遺臭萬年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在兩年後的一天,慶父有害死了公子啟,也就是魯閔公。隨後,魯國起事,慶父逃到莒國,後自殺。

其次,在齊桓公時代,魯國的弒君是一種亂流

齊桓公得到管仲的輔佐,在經過國內改革之後,實力大增。在對外政策上,主張尊王攘夷的策略。

齊國在幫助中原國家抵禦戎狄的時候,收穫了大量的鮮花和掌聲,鞏固的各諸侯的友好關係。而他的尊王政策,則使周王室從降低的地位中重新尊崇起來,使齊國成為正義之師。

而在周王室勢力衰微之時,各國的禮儀文化也遭受到肆意的踐踏,自己不受制約,手下的人也放肆起來,於是弒君事件頻出。齊桓公的出現,實際上是對王權以及諸侯王權力的一種鞏固,春秋各國一度風平浪靜,而此時魯國慶父的弒君事件讓諸侯側目。此時的齊桓公是想管一管的,於是他派人去魯國弔唁,藉機觀察形勢。但使者的觀點是此時不宜干涉,因為沒有正當理由。

此時的慶父已成為諸侯盟主的高度關注,成為眾矢之的,他的結果不難想象。

慶父不死,魯難不已:是什麼讓慶父遺臭萬年

魯國作為禮樂制度傳承最好的諸侯國,曾經是各國嚮往的地方,如今全國上下都形成對慶父的反對勢力。他在魯國是斷然不能存在的。

魯國是一個傳統的禮儀之邦,慶父的出現還是很容易形成與之對立的勢力的。

不管從他自己弒君之事的惡劣程度,還是當時的文化大環境,還是魯國曆史文化的小環境來看,慶父是一定成為一個惡劣的符號,併成為人們憎惡的對象的。

慶父不死,魯難不已:是什麼讓慶父遺臭萬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