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免押就出局?摩拜借“百城無門檻免押”重出江湖了!

不免押就出局?摩拜借“百城無門檻免押”重出江湖了!

經歷長達半年的沉寂期後,摩拜單車又回來了。摩拜11日高調宣佈,在二三線城市實行無門檻免押。這或許意味著,在共享單車市場,免押金已是大勢所趨,不免押金沒法玩了。摩拜此時免押,無疑預示著行業的新一輪洗牌時期已經到來。

綜觀共享單車大市場,

哈羅獲得螞蟻金服新一輪近20億元投資、

ofo宣佈百座城市實現了盈利、

摩拜推出大規模免押金服務、

青桔成為後起之秀,

共享單車行業競爭更趨白熱化。

摩拜祭出百城免押大旗

從來不輕易免押金的摩拜也開始免押金了,而且一免就是100多座城市!

6月11日,摩拜宣佈在全國百城開啟新老用戶全面免押,無任何條件限制,無需信用分,也無需大額充值,註冊並實名認證後即可使用單車。已繳納押金的老用戶可在APP內隨時退押,2到7個工作日內即可原路退還。摩拜表示,此舉旨在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鼓勵更多人加入綠色免“押”騎行的行列。

不免押就出局?摩拜借“百城無門檻免押”重出江湖了!

據瞭解,今年5月起,摩拜單車便陸續在合肥、杭州、東莞等城市實行無門檻免押,而此次摩拜免押城市大批擴容至揚州、紹興、龍巖等百城,涵蓋廣大二三線城市。不過,北京等一線城市暫且並不在此次免押城市之列。

摩拜相關人士表示,未來,摩拜肯定要全部免押金,但路要一步一步走,循序漸進。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摩拜單車百城免押是該策略實施的第一步。據介紹,摩拜推出了自己的評分體系——“摩範分”,它根據用戶的日常騎行行為、使用習慣、以及其他多種行為,每月更新一次。摩範分越高,說明你的行車習慣更優秀。

不免押金就玩不下去了?

從來不輕易免押金的摩拜,怎麼就“摧眉折腰”了?

對於免押這件事,摩拜方面是這麼說的:

共享單車作為新生事物,由於社會對其認識不夠深入,破壞、私佔等不良使用情況時有發生,共享單車早期採取了收取押金的方式,押金作為一種擔保形式起到了一定作用。不過隨著各方共識的加深,加上政府管理、用戶自律、企業優化的介入,社會對共享單車免押金的呼聲越來越高。

對於共享單車推出免押金服務這一舉措,或許我們得這樣看。

其一,在盈利模式不明確的情況下,運營企業是否挪用用戶押金備受外界關注。

早在小藍單車、小鳴單車、酷騎單車等多家共享單車企業紛紛退場之後,用戶押金難退的問題便已開始暴露。原本備受追捧的共享單車企業在一夕之間變成消費者議論的焦點。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期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國內共享單車押金存量規模約200億-600億元。隨著多家共享單車企業的退場,用戶的押金損失將達10多億元。

其二,免押金在用戶“拉新”方面是一道“殺手鐧”,哈羅單車率先免押金倒逼了摩拜。

2018年,哈羅單車從三四線殺回一二線城市,靠著支付寶的優勢,哈羅單車率先開始了全國性的免押金政策。哈羅單車3月宣佈,凡是支付寶芝麻信用分高於650分的用戶,都可以享受支付寶免押金騎行的優惠。免押金後,哈羅單車的騎行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從對手手中爭搶用戶的效果非常明顯,已經是公認的單車三巨頭之一。哈羅的逆襲,證明市場上騎行用戶對押金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對其他單車品牌造成了巨大壓力。不過,有著阿里背景、強大資金支持的哈羅單車免押金,以支付寶的信用體系作為依託的,也得捆綁芝麻信用。

其三,有分析人士認為,摩拜此舉也可能是為提前應對滴滴的青桔單車入局。

不免押就出局?摩拜借“百城無門檻免押”重出江湖了!

目前青桔單車已經進入國內多個城市,在蕪湖甚至推出了免押金、2元月票。

在共享單車市場,免押金已是大勢所趨,不免押金沒法玩了。

共享單車棋局大變 新一輪洗牌大幕開啟

以27億美元“賣身”美團,市場人士一度認為,共享經濟的一代梟雄可能就此隱退。如今摩拜高調免押,又讓吃瓜群眾對“共享單車終極戰”充滿了期待。

最近共享單車玩家消息不斷,共享單車市場大有迎來“第二春”的跡象。摩拜單車推出了大規模免押金的服務,ofo也宣佈在包括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在內的百座城市實現了盈利,而共享單車市場的後期之秀哈羅單車則在共享經濟的資本寒流中獲得螞蟻金服新一輪近20億元投資……一場更加白熱化的單車市場競爭拉開帷幕。而在這輪發展中,曾經備受各界關注的共享單車押金去向、盈利模式等問題,似乎都有了答覆。

回望上一輪共享單車行業洗牌,淘汰的是行業泡沫,大家拼的是資金、實力、鋪車的速度,市場的佔有率等,使得行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新一輪的洗牌,無疑拼的是精細化運作,如何提質增效,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車輛免維護費用和後期的營收。

誰能在這一輪挺下來,誰就能獲得未來收割市場和用戶的機會。而一旦存活下來,有可能成為繼滴滴打車之後細分領域的獨角獸。

當然,在目前盈利模式尚未實現的情況下,免押成為一個新的考驗,如何做到盈利或者持續有錢燒,是幾家企業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