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調戲曲藝術現如今發展狀況怎樣?

大河遺風

大平調原來叫“大油梆”或“大梆戲”,因為它使用的梆子有70釐米長、5斤多重。在建國後,因為它比河南梆子的音調低,較高調被文化部門定名為大平調。

大平調在乾隆時期已經有班社了,從唱腔板式結構上來看,大平調是河南梆子的一個地域流派分支。在民國時期,雙方藝人可以相互搭班,伴奏樂器也全部相同。


建國以後,大平調的各種之流逐漸向豫劇合流,表演與唱腔方面也明顯向豫劇靠攏。但它至今仍然有十幾個專業劇團,近50個業務劇團,足以見出即便它與豫劇類似,還是有著自己獨特魅力的。

大平調的流行區域曾有“五省八州”之說,即以魯西南曹州為中心的十多個縣;蘇北徐州附近的幾個縣;皖西北亳州附近的幾個縣;冀南磁州附近的幾個縣;再加上河南地區以開州、滑州、陳州、睢州為中心的二十多個縣。


大平調曾經有過六百多出劇目,但能說出故事梗概的只有四百多出,建國後可以演出的只有不到三百出。再加上歷史原因,毀壞了不少劇目,現在可以演出的劇目很少,多為袍帶戲和少部分生活小戲。

大平調同很多地方戲一樣,存在著演員老化、觀眾老化、青黃不接、不受年輕人喜歡等方面的原因,很可能會因此斷了傳承。

作為一個十分優秀的劇種,大平調經歷了幾百年的傳承,雖然一路坎坎坷坷,但經過了數代藝人們的堅持,終於傳到了今天,讓我們能夠親眼目睹這個流傳了幾百年的劇種。

希望它的傳承不要斷在了我們這一代的手中,畢竟它的覆蓋面這麼廣,丟失了未免太過可惜。希望能夠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將大平調藝術好好傳承起來!


戲曲說

大平調原稱“土梆子”或“大油梆”,主要流傳於豫北地區,延津大平調是其重要一支。大平調傳承時間較長,至今幾近失傳,被戲曲界稱為古老而稀有的劇種,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平調傳統節目有100餘部,代表劇目有《下高平》、《王傳令》、《鍘美案》、《闖幽州》等。它的唱腔屬版腔體,具有粗獷、樸實、豪邁、雄壯的風格,基本板式有大板、二版、三板。  

大平調在表演藝術方面風格獨特,與其他劇種相比,大平調演員動作幅度大,出手劃大圈,盤腿跨大步,站立一尊佛,精煉緊張,在音樂的配合下,氣氛熱烈高亢,使觀眾如身臨其境。大平調臉譜講究、化妝細膩、人物性格分明。樂器分軟場、硬場兩類。獨特樂器有大鐃、大鑔、尖子號、大棒子等。

2006年,大平調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隨著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戲劇文化的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